瑶英回到自己的院子,看着长案上侍者刚送来的一大盘馕饼和雪白温汤,想起刚刚从眼前晃过去的烤肉。
早知道不禁止吃肉,她这些天就用不着天天吃素了。
回来的路上缘觉和她解释了,王庭僧人并不禁吃肉。西域各国僧人大多如此,这里有三净肉和五净肉之说,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五净肉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上两种:自死、鸟残。
也就是说,没有亲眼看见所杀动物,没有听见动物被杀死或听说动物是为自己而被杀,不是自己想吃而杀生,便是净肉,可以食用。
不过烹制净肉时不能放调料,僧人不沾荤腥,其中“荤”指的是葱、姜、蒜之类味道刺激的调料。
另外,假如僧人生病,需要荤腥,也是可以破例食荤的。
瑶英恍然大悟。
不同地域的戒律有细微差别,并不罕见。
比如以前僧人有过午不食的规矩,中午进食过后,直到第二天才能用餐,谓之“持斋”。佛教传入中原后,这个规矩发生了改变,很多中原僧人放弃过午不食,开始一日三餐,否则根本无法保证体力。
佛教发源于天竺,最初大部分僧侣出自天竺贵族,佛教的基本义理和天竺社会关系紧密,刚刚流传至中原时,曾因为和中原的传统宗法伦理、儒家思想发生冲突而水土不服。后来佛教因地制宜,根据中原的宗法伦理做出了适应的调整和改变,不断发展演变,吸纳下层普通百姓,才能在中原传播普及。
西域诸国和中原的国情不同,佛教的发展自然也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在西域的某些国度,全民都是信众,僧人地位极高,和贵族关系密切,有时候世俗王权和教权甚至可以控制在一人手中。
总之,地域不同,风俗不同。
中原戒律森严,南北朝的一位皇帝曾颁布《断酒肉文》,禁止杀生,要求僧人断绝肉食,加之中原僧人不依赖于托钵乞食,受赐田,垦殖田圃,自己耕种,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可以不用食肉。
瑶英记得当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经过西域的时候,僧人是食肉的。她以为王庭推崇的经义隐约有从小乘向大乘过渡的迹象,应该不食腥,想着应当尊重僧人,入乡随俗,入住佛寺以后一点腥都没沾,没想到寺中僧人并不忌讳食肉。
她告诉亲兵们,亲兵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他们是武人,天天茹素,快馋疯了!
……
另一头,缘觉回到禅房,向昙摩罗伽禀报此事,含笑道:“王,寺主并未怠慢文昭公主,公主住进来的时候主动提出只吃素食,寺主就没让人送其他食物给她。”
昙摩罗伽低头翻动皮纸书卷,眼前浮现出少女呆若木鸡的模样,她双眸圆瞪,盯着他盘中烤肉的样子透着几分委屈。
还以为她被怠慢了。
原来那不是委屈,而是单纯的震惊,一种“你怎么可以吃肉?”的错愕。
她以为他可以饮露餐风么?
昙摩罗伽眉眼清淡,纤长手指轻拂持珠。
……
第二天,送到瑶英院子里的饭食多了几盘烤肉。
可惜烤肉没有经过精心调制,做法粗劣,只撒了些盐粒。
不过饿了很多天的亲兵还是兴奋地大嚼,把烤肉啃得骨头渣都不剩。
吃完饭,瑶英指派亲兵分头去忙。
她找缘觉打听过了,王庭有大片大片葡萄园,葡萄大多被采摘下来酿制葡萄酒。高昌的葡萄酒远近闻名,畅销东西商道,王庭的葡萄酒不如高昌的醇美,胜在能保存很久而不变质。
瑶英买下的那块地刚好有几块葡萄园。
之前齐年提起过他会酿葡萄酒,她让他先酿制些试试,反正也没指望他们赚钱。牧羊、鞣皮都是体力活,他们大多是干不动活才被卖的,她一直在想怎么给他们找些轻省活计干。
教他们晾晒葡萄干?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瑶英吩咐亲兵去坊市购置些葡萄干,打听清楚本地晾晒葡萄干的法子。
亲兵应喏。
瑶英坐在庭院前,望着花墙前累累垂垂的葡萄,出了一会神。
她曾因为想喝葡萄酒和李仲虔闹过别扭。
在长安,葡萄酒价格昂贵。
当年唐军征服高昌,将高昌的马乳葡萄种和酿制方法带回中原,太宗李世民在皇家园圃栽植葡萄,亲自酿制葡萄酒,赐予群臣共享。后来葡萄酒推广至民间,坊市常见,不过因为连年战乱,鲜葡萄成了稀罕物,葡萄的酿制方法失传,葡萄酒自然就更难得了。
曾有个太医说适量饮用葡萄酒对女子有益,瑶英正好馋了,闹着要喝几杯,被李仲虔虎着脸教训了几句。她一直在服用凝露丸,神医叮嘱过,她服药期间最好不要吃酒。
想到这里,瑶英忽然想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