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马上就要来了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商品本身具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应地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表现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也就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指商品的种类、形状、性能等,如分割物品的锯,古代是手工锯,现代有手工锯,也有电锯,还有激光锯等。使用价值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商品的价值则不然。商品价值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像人们想要看见自己的脸必须通过镜子一样,商品价值只能通过它和别的商品发生交换时才表现出来,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表现出来,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采用了四种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在进行简单的或偶然的商品交换时,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这种价值形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前出现,当时还不存在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氏族和部落之间只是把偶尔剩余的产品拿出来交换以调剂余缺。交换是物物交换,以物易物。所以,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的公式是:

一只绵羊

=

两把石斧

在这个简单的等式中,绵羊和石斧两种商品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绵羊起主动作用—它主动地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石斧上面。而石斧则起被动作用—被当做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在这个等式中,绵羊的价值不能由它自身表现出来,而是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所以,绵羊处在相对价值状态的地位上。而石斧作为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成了绵羊价值的等价物,成了价值的代表,因而处于等价形式上。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绵羊的价值不能由它自己直接表现,而必须通过交换,由它的等价物石斧的使用价值做相对表现。这如同物品的重量通过秤上的砝码得到表现一样。石斧的使用价值在这里是作为价值的存在形式,作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化身。一只绵羊通过与两把石斧相等,不仅取得了一个和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表现自己也是一般人类劳动的生产物;而且还表现它同两把石斧具有相等价值,即包含有同样的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随价值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是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在扩大价值形式中是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是一般相对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时,一切商品都要用货币来反映它的价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另一方面,从量上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上;而且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假定生产1只绵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200小时,生产1把石斧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100小时,如果生产1只绵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1把石斧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50小时,这样,就变成1只绵羊=4把石斧。可见,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式两边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绝对表现。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或者说,以其自然形式来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这样的商品叫等价物。绵羊通过石斧来作等价物,并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充当绵羊的价值表现的材料,因此;石斧能直接和绵羊相交换,即取得了等价形式。在货币价值形式下,黄金是一般等价物,它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即取得一般等价形式,而不像其他商品要间接地换成货币以后,才能用货币去换其他商品。等价形式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是个别等价形式,在扩大价值形式中是扩大的等价形式,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是一般的等价形式,最后,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形式便和货币商品的自然形式固定地结合在一起。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2)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1)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一个特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的石斧本是一种使用价值,它可以砍柴、伐木、制作工具等。但是在这个公式中,它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绵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绵羊的价值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在通过石斧表现出来了,石斧的使用价值成了绵羊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个特征,在上述等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石斧是生产者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它和绵羊交换时,却由它证明了绵羊中凝结有一般人类劳动,否则,绵羊是不可能与它相交换的。石斧的具体劳动成为绵羊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个特征,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在等式中,石斧本来是石斧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由于绵羊能和石斧交换,从而证明生产绵羊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这样,生产石斧的私人劳动就成为绵羊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随着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就一步一步游离出来成为货币。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称其为价值形式了。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它们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在两种商品之间的对立。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做使用价值而存在,其价值要通过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做价值而存在,其使用价值变成了表现另一个商品价值的材料。这表明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已经蕴含着货币的胚芽。

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虽然得到了相对的表现,但这种表现是很不充分,很不直观的,还没有真正表现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这一本质,在量上也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双方生产产品的实际劳动耗费,因此简单价值形式会自行过渡到更高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当人类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分离之后,不同所有者之间需要交换的产品就多起来了。商品交换成为经常的事情,用于交换的商品种类也增加了。一种商品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和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它的价值形式也不是偶然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时,简单价值就扩大了,出现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的公式是: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

3公斤茶叶

20公斤小麦

若干其他商品

扩大的价值形态,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在有了发展的条件下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态里,由于有许多商品成为绵羊的等价形式,于是绵羊的价值就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由于交换已不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的事情,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也就同它们各自的价值大体相适应了。

但扩大的价值形式本身还有缺点: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为一个无穷无尽又各不相同的特殊等价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