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丧母,裴楷去吊唁。阮籍刚喝醉了,散发乱坐,不哭,裴楷自己按照礼制哭完就走了。有人问裴楷:“按礼,主人哭,客人才跟着哭。阮籍既不哭,您为什么哭呢?”裴楷说:“阮籍是超脱世俗的人,所以不尊崇礼制;我们世俗中人,所以要遵守礼制准则。”当时的人非常赞赏,认为双方应对都很得当。
这是尊重自我和尊重他人的典范,既不因自己“正确”而责备他人,也不因他人的“正确”而改变自我。正如宝钗、黛玉,才同貌同,而性格不同,因此言论不同、行事不同、心术不同,如双峰并峙,二水争流,“诚不可甲此而乙彼”。
本来只是鱼与熊掌,各是美味,各人取舍不同,不知何时,甲之美女,忽成乙之恶婆。无数英雄,尽入此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考证此优彼劣,盛矣!
硬要辩得这种美压倒了那一种,毫无意义。李白狂狷不羁,杜甫沉郁深厚,谁又压倒了谁?宝钗弱了,作为对手的黛玉又怎能好看?反之亦然。晴雯被逐,袭人说过很没见识的话:“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哪里知道晴雯弱,则袭人弱,晴雯强,则袭人强。
六祖有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以仁者之心,观红楼诸艳,不是非关道德,而更多是性格。看到太多道德因素的人,多是因为自己心动,以己度彼,才觉得他人有道德问题,纳西塞斯照出的永远是自己的脸。比如宝钗以儒家风范为己任,且遵循不移。厌恶宝钗劝学的人,偏偏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宝钗之上,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第一篇 序篇(2)
这里当然还有学识、阅历之分,然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读书人的性格。林语堂先生有论在先,只好做一把文抄公:
“欲探测一个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欢喜黛玉还是欢喜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有的喜欢晴雯,那他也许是未来的大作家;有的喜欢史湘云,他应该同样爱好李白的诗。而著者本人则欢喜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糅合的美质,后来她幸福地结了婚,做一个典型的好妻子。宝玉的个性分明是软弱的,一点没有英雄的气概,不值得青年崇拜。”①
“读《红楼梦》的人,或偏于黛玉,或偏于宝钗。偏于黛玉的人,也必喜欢晴雯,而恶宝钗,兼恶袭人。女子读者当中,做贤妻良母好媳妇的人,却常同情于宝钗,而深恶晴雯,完全与王夫人同意,这里头就有人生处世的真理存焉。大抵而论,阮籍、嵇康之辈,必喜欢黛玉,尤喜欢晴雯;叔孙通、二程之流,必喜欢宝钗,而兼喜欢袭人。”②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因此发宏愿,把红楼每个人都写成好人、善人,至少是可以理解的人。
智子疑邻
红楼的人名,有些暗藏深意,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原应叹息),比如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存焉),也有随事而起,比如霍启(祸起)、冯渊(逢冤),也有调笑世人,比如詹光(沾光)、单聘仁(擅骗人),好比章荭在青钱阵内,那些四柱、二柱、五分、四文的名字。
走火入魔之后,就要把一切人名,归于谐音,深挖含义。比如贾政,归于假正经,不知从何想来?更有甚者,步步索引,采用测字、对应、计算三法,加之中世界僧侣讨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的坚韧,连史书不载、小说无证的人都能考证出来,自圆其说,还有什么不能的?比如附会袭人为花贱人、龙衣人,还有什么“偃旗息鼓,攻人于不及觉曰袭”之意,未免有智子疑邻之诮。
①《吾国吾民》,林语堂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②《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九州出版社1998年4
凡是喜欢的,坏事也有不得已的一面,凡是厌恶的,好事也是口蜜腹剑、暗藏杀机。
喜欢宝钗的,说机带双敲是宝、黛惹的祸,怪不得宝钗发怒;不喜欢的,便说宝钗无端生事,臊了无辜的丫头。
喜欢黛玉的,说送宫花是周瑞家的错了礼,怨不得黛玉动气;不喜欢的,便说周瑞家的无非是顺路,黛玉太尖刻,太伤人。
鸳鸯安慰了司棋,顺路来望候凤姐,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赵姨娘顺道去看黛玉,就成了虚伪。
晴雯拿着一丈青戳坠儿的手,喜欢晴雯的强调这是坠儿偷了镯子,晴雯怒其不争,厌恶晴雯的就指出晴雯暴虐胜凤姐。
宝袭初试,喜欢袭人的强调是宝玉强迫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厌恶袭人的强调袭人“含羞笑问”及“掩面伏身而笑”在先。
好比演义里面这头一个劝降的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那厢一个死守的说“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样的文字官司,打一万年也没结果,其实郎情妾意,一个巴掌哪里拍得响?
纵然是强作解人,依然希望尽可能回归文本,采用无罪推定的方式来相对公平地讨论和评论红楼人物和事件。只要作者没有明写或者没有明显的暗示,譬如天香楼事件,我们就不能假定它确实发生过。同样,作者没有明示袭人告密、宝钗嫁祸,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假定它确实发生过,以此类推。
每一个事件有两面,正面效果,负面影响;每一个人也有两面,正面和颜悦色,背面青面獠牙。
湘云心直口快,全无城府,说话从不顾忌会不会得罪人;晴雯行得正,坐得直,然而容不得半点渣滓,拿住不争气的就往死里整;黛玉心思细腻,未免多愁善感,哀伤过度;宝钗处事冷静,未免令人觉得冷漠。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要理解红楼的人物,必要从各人性格之眼,看各人行为举止。如此,方能透过行为看到各人的内心,理解人物的动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性格和色彩(1)
色彩是有性格的
性格有多种描述和分类方式,春秋战国有邹衍的五行学说,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流传至今,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发扬光大,四液学说随西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