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唐太宗政绩 > 1伤怀(第1页)

1伤怀(第1页)

正月十七日,一代诤臣谏官魏徵病逝于家中。

噩耗传来,李世民悲痛不已。魏徵的逝世对李世民打击很大,要知道贞观盛世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李世民实行开明的政治策略治国的结果,而一个皇帝要想做到时时处处的开明,就需要有人去监督,去督促。

魏徵无疑就是那些总和皇帝“唱反调”、“唠唠叨叨”的监督者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在这个监督者已经永远闭上了嘴巴,这是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盛世局面如果继续保持下去,就需要魏徵这样的人。

所以当听到魏徵病逝的消息后,李世民留下了悲痛的泪水,宣布废朝五日,并且亲自到魏徵的宅邸永兴坊去吊唁,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丧礼。

为了表彰魏徵生前的功绩,李世民特意下令用一品官的羽保依仗来埋葬魏徵,被魏徵的妻子婉言谢绝,他的妻子说道:魏徵一生的生活都十分节俭,现在陛下要用一品官的羽保依仗来埋葬魏徵,魏徵如果在天有灵是不会安心的。

在我看来,他的妻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更加反衬出魏徵的伟大,魏徵用它那正直浩然之气为当时所有的朝臣树立了榜样,同时他的这股正气不经意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打动、感染身边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魏徵出殡的那一天,李世民登上皇宫御院中的西楼,望着渐渐远去的灵车,不禁失声痛哭,发出了“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的哀叹,他虽然明白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但是想到从今以后再也听不到那真真切切的肺腑之言时,心中不免怅然哀叹!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得到金钱、权力、名誉等等等等,但是想听到别人对你说一句真话时,真的很难!

因为真话从来都是刺耳的,是直刺心窝的,是瞬间揭下我们虚伪面具的,所以我们竭尽全力的躲避它,甚至打压它!

而作为皇帝想听到臣子的真话更是难上加难,当然这并不能怪谁,这是古老的帝国制度所决定的,但是就在中国历史遵循这种制度一步步向前迈进的时候,不经意间贞观时代打破了这个桎梏,这一切都是皇帝李世民和以魏徵为代表的诤臣们通力协作的结果。

正像李世民所形容的那样,皇帝和大臣就是人和镜子的关系。

可是如今魏徵这面镜子已经破碎,怎能不让李世民伤怀呢?伤感之下,李世民写下了一生中最具哀怨情绪的一首诗:

劲条逢霜摧美质,

台兴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这首诗如果从纯文学角度来看,并不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准,但它却是李世民发自内心的哀号,他伤感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已过,今魏徵殂逝,一鉴亡矣!”

李世民的“三鉴”之说,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为政者视为经典,我想李世民能够说出如此经典的话语,除了他是个古往今来少有的政治家之外,更是因为他对魏徵那至深至热的感情,虽然在此后的不久,因为某种原因,李世民否定过魏徵,但我依然认为对于魏徵的功绩,对于这位与他携手开启贞观盛世的诤臣,在目送这位昔日的战友永远离去的时候,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李世民的悲伤是真实的。

魏徵的逝世让李世民的心里顿时觉得空荡,虽然每天上朝依然要面对很多朝臣,但是没有魏徵的大殿,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

究竟缺少什么呢?

所有的人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这种感受却又真实的存在!

面对朝堂之下的很多大臣,李世民的心中忽然生出许多感慨,这些人中有的人是开国元勋,有的人是玄武门事变的功臣,有的人是开疆拓土的战将、有的人是开启贞观盛世的文臣,这么多年来他们为李唐王朝奉献着一切,更为这个盛世的不断延续而呕心沥血。

现在该是我为这些功臣做些什么了,为了没有遗憾,为了让这些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于这个帝国中的价值,李世民下令为建唐以来功劳最大的24位功臣绘制图像,并且将这些图像永远高挂于三清殿旁边的凌烟阁里。

这24位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琼。

这些人中有的已经逝去,有的正在老去,但无论如何,这是李世民对这些人的肯定,中国历史多次上演着一段又一段屠戮功臣的大戏,但是到了李世民这里,确是另外一番景象。

留给我们该是怎样的思考呢?

……

应该说魏徵的去逝,点燃了李世民那伤感怀旧的情感,不过让他稍稍感到一丝安慰的是自己终于做了一件回报功臣的事,没有金银雪花般的赏赐,没有加官进爵的许诺,而是实实在在价值的认知。

但是对于严酷多变的贞观十七年而言,魏徵的逝世不过刚刚是个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