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决策
事实上,就在李世民刚刚被立为太子,还没有正式登基的那段日子,他就意识到自己作为这个帝国的主宰者,应该表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策——赦免太子集团的人。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原太子集团是李世民的敌人,但是从现在开始,敌人必须要转变成为我所用,因为要实现大唐帝国富国强兵的梦想,天下和解是最根本的前提。
为此,李世民一纸诏书宣布对东宫集团的人既往不咎,愿意跟着自己干的,保留官位,不愿意跟着自己的,发给盘缠,回家养老。
这纸诏书一发布,立即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很多分散逃亡的原太子集团的下属军官,纷纷回到朝廷,表示愿意为新朝廷效力,在这些人看来,李世民的赦免诏书,其实是对自己曾经效忠太子的肯定,既然新皇帝已经肯定了自己,那为什么还死要面子活受罪,敬酒不吃吃罚酒呢?
人只要放下内心深处的结,其实可以活的很洒脱!
按说事情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证明了李世民确实是一位十分大度的帝王,但是接下来他所做的事情,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气度不凡!因为他不仅赦免了原太子集团的人,而且对于其中有才能的人加以重用。
在这些被重用的人中,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薛万彻和魏徵!
先说薛万彻。
这位仁兄在玄武门事变中,提出直接攻打秦王府,差一点坏了李世民的大事,可谓是“罪大恶极”,所以失败后立即逃往了终南山,成了草寇,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的话,他能提出这个建议,说明薛万彻是有智谋的,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对于这样有才的人,李世民当然是很看重的,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之后不久,就向薛万彻发出了和解信号,希望他回来为朝廷效力。
而薛万彻也明白,自己的旧主已死,再空谈忠义、守节未免过于迂腐,之所以先前逃出长安,是因为怕李世民降罪,现在新朝廷已经接纳了他,更何况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本就是皇室内部斗争,无论谁当政,自己效力的还是大唐王朝。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薛万彻最终回到了新朝廷,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贞观时代,薛万彻实现了每个武将都拥有的梦想——创建军功!
在不远的将来,大家会看到薛万彻将会拼杀于北击突厥、西讨吐谷浑、东征高丽中的战场上!也许后来连李世民都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的一个决定,会成就一个武将的功勋。
再说魏徵。
魏徵能够得到重用,除了本身有才之外,简单说起来是因为李世民看中了他的“耿直”,而耿直的人往往也大多是忠义之士。
玄武门事变的八天后,李世民召见了魏徵,两个人开始了一段对话,这次对话,李世民第一次正面领教了魏徵的耿直。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和太子的关系?”
“呵呵!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也不至于身首异处,更不会轮到今天陛下来当皇帝!”
这一问一答其中暗含很深的玄机!
李世民的问话似乎很唐突,虽然魏徵曾经为李建成提过建议,让其先下手除掉李世民,但是既然已经做出和解的决定,就不应该如此发问。而魏徵的回答更加具有二杆子精神,颇有些破罐破摔的味道。
难道,李世民召见魏徵就是为了吵架斗嘴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李世民的问话方式其实是有意的试探魏徵,如果魏徵跪地求饶、一通表白的话,也许李世民就此会将魏徵打入冷宫,敢做不敢当的人我想换做谁应该都不敢用。
关键时刻,魏徵的耿直脾气救了他,李世民看重的就是他这点。
坦白直率,不狡辩,不掩饰,这正是李世民所需要的人。
不可否认,贞观时代的直谏之风,是以魏徵为代表开创的,这一点我们会在后边详细说道,也许就像薛万彻一样,李世民没有想到重用魏徵会带来如此大的回报,但和薛万彻不同的是,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协作将注定成为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