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最后一百天希特勒读后感 > 3 这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1页)

3 这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1页)

1

希特勒预言英美之间将会有日益扩大的裂痕,这并非基于纯粹的愿望。像1944年,英国人希望仅由一支部队进攻德国北部,而美国人则仍然要求发动更广阔的攻势。艾森豪威尔又一次进行折中:蒙哥马利做主角,领导主攻;而布雷德利则在南部发动第二主攻。和以前一样,这一折中方案只是让双方都不高兴。

1月31日,马耳他,在联合参谋部的第二次会议上,比德尔·史密斯宣读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封电报。在电报中,艾森豪威尔向大家保证,自己仍然计划让蒙哥马利以“最大的兵力以及完全的决定权”,从北部渡过莱茵河,然后等待布雷德利和德弗斯迫近这一区域。不过他又补充道,只有“当南方的局势允许我在不过度冒险的前提下集结必需的军队时”,才会采取这一计划。

布鲁克感觉很泄气。对他来说,这封电报不过是又一次试图取悦双方。这只会使本已混乱不堪的局面更加混乱。同时让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艾森豪威尔是一个“二流玩家”。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因此,我们又一次被困住了。”

如果能知道马歇尔对当天议程的看法,肯定会很有趣。不过,他不写日记。事实上,他甚至都很少和自己的部下讨论此类问题。一次,他对自己的密友约翰·E。赫尔少将,作战部里相对年轻的一位首脑说,他永远也不会写书,因为他无法直言不讳地评论某些人。

马歇尔最为遗憾的一件事是,他本人没能成为欧洲的盟军总司令。丘吉尔本来属意于他,但是罗斯福听取了莱希(1)、金(2)和阿诺德(3)的意见,认为五角大楼更需要他。后来,马歇尔推荐了一位著名的飞行员,他的前任作战参谋弗兰克·M。安德鲁斯中将。但不久这位将军便在冰岛死于飞机失事。马歇尔的第二选择是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在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艾氏还是一位相对无名的准将。有些人说,艾森豪威尔只会对马歇尔随声附和。然而,像赫尔那样的亲密伙伴却声言,如果说二者之间是父子式的关系,那么马歇尔的确从不独裁。这一点,私下了解两人频繁往来的书信内容的任何人都可以证实。艾森豪威尔和他的参谋部做出决定,而马歇尔几乎每次都予以批准;即使不同意,参谋长也只是进行询问,而从不批评。

尽管在马耳他会议期间,马歇尔看上去如以往任何时候一般沉着冷静,但实际上,他正强自按捺着因英国人不信任艾森豪威尔而愈燃愈旺的怒火。他们一再要求给艾森豪威尔配个副手,让其指挥一切地面军事行动。马歇尔担心,这将使他们有机可乘。英国人一直声称,这样一个任命,可以给艾森豪威尔更多的时间,使他充分履行总司令的职能。马歇尔始终反对这个建议。几天前,他曾对艾森豪威尔说:“只要我还是参谋长,就决不让他们强加给你一个地面总指挥官。”

那天夜里,布鲁克正准备上床睡觉,比德尔·史密斯突然到访,要和他聊聊天。闲聊了几句之后,布鲁克说,他怀疑,作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是否“足够有力”。这促使史密斯建议两人开诚布公地谈谈——坦率地,非正式地。当然,布鲁克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他开始直言不讳地吐露说,他非常怀疑艾森豪威尔,因为他过分注重战地指挥官们的意愿。史密斯回答道,艾森豪威尔管理着一批高度个人主义的将军,像蒙蒂(4)、巴顿和布雷德利那样的人,只有软硬兼施才能驾驭。

这丝毫没有引起布鲁克的关注。他说,艾森豪威尔过去经常因为别人的意见而背离自己的目标。他特别擅长协调盟军之间的分歧,然而,他对各方观点的同情,却使他总是被前一个与之交谈的人过度影响。史密斯尖锐地反驳道,最好将艾森豪威尔的能力问题提交联合参谋部。布鲁克立刻改口,承认艾森豪威尔具有很多杰出的品质。布鲁克本来不也批准了任命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吗?他所希望的是,他说,史密斯本人能够意识到,将兵力集中在北部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允许布雷德利把针对法兰克福的“第二主攻”变成主攻。

两人放心地分手了。布鲁克确信,作为艾森豪威尔的计划的起草者与执行者,史密斯是同意自己的政策的。史密斯则肯定,布鲁克认为艾森豪威尔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当总司令。两个人都误解了对方。

2

当晚早些时候,在总督官邸举行的隆重的正式晚宴上,小爱德华·斯退丁纽斯和丘吉尔谈了话。斯退丁纽斯现年四十四岁,刚刚接替了患病的科德尔·赫尔,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国务卿。不过,与其说谈话,不如更确切地说,他遭受了一场猛烈的口头攻击。丘吉尔用他惯常的尖刻语言责问斯退丁纽斯——会议秘书们必须不停地将其从记录中删掉——他公开攻击丘吉尔最近在意大利问题上的立场,究竟以为自己在做什么。罗斯福的首席顾问哈里·霍普金斯已经警告过斯退丁纽斯,丘吉尔会在这个问题上“痛击我们所有人”。虽然如此,这位新晋国务卿仍然对首相的猛烈攻势准备不足。斯退丁纽斯有着一头蓬乱的银发,两道浓重的黑眉,让人一见之下印象非常深刻。他曾是美国钢铁公司精干的董事会主席,年薪十万美金。在弗吉尼亚大学上学期间,他曾去主日学校教书,并利用空闲时间为山区的教众宣读《圣经》。他不吸烟,不喝酒,也不爱好运动——却依然很受欢迎,总是被选为班长。他为人诚恳,做事认真,毫无政治野心。他唯一的渴望就是为国效劳——可以不计报酬。然而,这并不足以使他胜任国务卿的工作。未加准备便涉足复杂的国际事务,这使他难以应付丘吉尔、艾登、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这样的职业外交家。

在国务院,他几乎总是听从顾问的意见。有一次,手下送来一份外发文件要他核定并签字,他唯一的意见是,页边的空白宽窄不合适。不过,虽然某些职业外交家嘲笑他,认为他庸俗呆板,缺少见识,他却因为自己的谦逊与温厚的天性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才让罗斯福选择了他。由于赫尔生病,总统自己做了一段时间国务卿。比起詹姆斯·伯恩斯(5)那种强势者,可能他更想要一个能够不加争辩地执行自己意愿的人。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罗斯福指示他忠实而精明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随同斯退丁纽斯前往马耳他,并且密切监督他的行动。罗斯福政府的敌人已经公开指责说,斯退丁纽斯只不过是霍普金斯的“傀儡”,并且轻蔑地称他为“白发男孩”。

丘吉尔继续对斯退丁纽斯进行攻击,就好像他本人应该对美国人持续批评英国首相一事负责似的。首相命令英国驻雅典部队攻打刚刚与纳粹战斗过的共产党游击队,这让美国人有很大意见。丘吉尔说,如果英国没有在希腊驻军,希腊共产党早就已经轻松地夺取了政权。

翌日,2月1日清晨,开始了斯退丁纽斯较为安宁的一天。他和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一起,离开英国轻型巡洋舰“H。M。S。猎户座”号到码头上散步,并且准备就雅尔塔会议上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友好的讨论。艾登举止文雅,性情平和。倒不是说他没有激动的时候。尽管公众以为他是一位温驯、温和,甚至温雅的绅士,事实上,他有时也会勃然大怒。小羊做狮吼,这才是最令人惊惶的。

上午晚些时候,艾登、斯退丁纽斯和他们的助手在美国人暂住的“天狼星”号上会面,准备重新研究他们在雅尔塔会议上将采取的立场。艾登认为,美国人过度重视创建世界组织的提议,而对波兰问题有所忽视;除非可以“劝说或迫使苏联适当地对待波兰”,否则“不值得下力气”去创建联合国。

尽管波兰问题起源久远,但当前的危机却可以追溯到1939年8月23日。那一天,令大多数世人都为之惊愕的是,俄国和德国签署了《莫斯科条约》。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达成协议,两国瓜分波兰,以换取俄国不干涉。9月1日,德国坦克滚滚驶向华沙。两天之后,英国、法国对希特勒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对于波兰来说,其盟国的参战仅仅意味着道义上的支援。三周之内,德国人和俄国人占领了波兰全境,数十万波兰人被关进纳粹或苏联的集中营。不过,途经罗马尼亚和法国逃至英国的波兰政府,却被西方民主国家承认为合法的流亡政府。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又一次让全世界瞠目结舌,他背信弃义,进攻了苏联。几周之后,罗斯福与丘吉尔的《大西洋宪章》面世。这给抱有各种政治态度的波兰人都带来了新的希望——至少为一个真正自由的波兰提供了基础。不久,当俄国对《宪章》的准则表示认同,许诺“不再扩张,无论是领土还是其他方面”时,波兰人的乐观主义似乎有了现实的基础。但是,当战局扭转,红军与德军势均力敌之时,斯大林却坚持说,俄波的边界应东移至分界线——1919年寇松勋爵在巴黎和会上所建议的那条。这意味着俄国将保留红军在1939年占领的波兰领土的绝大部分。波兰人被激怒了,但是他们的争辩却没能影响丘吉尔。他和斯大林一样,相信战局的戏剧性转变必然会改变政治。罗斯福也有同感。1943年,这两位在德黑兰秘密地答应斯大林,他们会承认寇松线。

波兰总理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当然不知道这一协定。他前往美国,请求罗斯福亲自保证会支持波兰的权益。两人于1944年6月6日,即“诺曼底登陆日”会面。但罗斯福只字未提寇松线,仅承诺波兰将会取得自由和独立。

“斯大林怎么说?”米科瓦伊奇克问道。

“斯大林是个现实主义者。”总统一边点烟一边回答,“在判断俄国人的行动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国际关系方面,苏联政权仅有寥寥几年的经验。不过,有一点我很确定:斯大林不是帝国主义者。”他接着说,波兰人必须与斯大林达成谅解。“单凭自己,你们没有任何机会打败俄国。现在让我告诉你,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无意与俄国作战。”罗斯福注意到米科瓦伊奇克显然非常担忧,于是补充说,“不过,不用担心,斯大林并不打算剥夺波兰的自由。他不敢这样做。因为他知道,美国政府一直坚定地站在你们身后。波兰在这次战争中不会受到伤害,我会对此负责。”总统力劝米科瓦伊奇克尽快会见斯大林,争取达成谅解。“如果事情已经无可避免,”他说,“就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