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拿着电子请柬,受邀参加首都高校联合举办的领峰杯百大辩论论坛。与会地点在民大的新礼堂,统一要求着正装。
二月初最低温还在零下,我翻出一件驼色长风衣披在西装外面,看起来人模狗样,在地铁上甚至有姑娘来要我的微信。
我婉言拒绝了。
领峰杯的历史已经近二十年。首都三十七所开设校辩论队的高校组成联盟,每年的五月举办赛事,次年二月设论坛,新一届荣膺“新领峰”的六支队伍将展开表演性质的辩论赛。论坛会请往届的老辩手做观众,一般毕业五年内都会受邀。
我本科就读的院校常年在边缘线徘徊,偶尔能拿到名额。
大三那年,队伍就拿到了第六的名次。我是三辩,那是我唯一一次站在论坛的发言席上,只可惜台下没有裴雁来。
我刷完码,按名册安排的坐次表在观众席落座时,身边已经坐了两个人。
“队长,嫂子。”
队长和我同届,新闻专业,打一辩。他妻子是我们美院的学姐,学木雕,今天顶四辩的空缺来凑热闹,来之前都通过气,所以我并不意外。
学姐很温柔,对队里多有照顾,上学那会儿我们关系不错。许多年没见,我也觉得亲切。
“小山来啦,今天很帅。”她点点领口,笑笑:“左边领子自己翻一翻,翘起边了。”
寒暄没几句,表演赛就开始了。
今年母校的后辈表现亮眼,第三的名次,算是创下历史新高。抽签抽到对垒的队伍是东道主民大,辩题是“网络语言是否利大于弊”。和其他几场对比起来,题目中规中矩。
母校持正方观点,网络语言利大于弊,民大持反方观点,网络语言弊大于利。
双方辩手登台,介绍己方辩手,然后我看到了位熟人。
民大四辩,眉清目秀皮肤白,自我介绍前先脸红。
——不是小米还能是谁。
我粗粗一算,去年五月他还大四,有参赛资格。只是想到他平时未语先结巴的习惯,我有点纳闷他怎么打辩论。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进入正题,小米就像变了个人。牙尖嘴利,风格犀利,控场能力不弱,观察细致入微,自由辩阶段意外亮眼。
最后,他代表反方发表结辩陈词。
“……网络语言不能作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进入整个大众的文化视野。这种快餐文化像转瞬即逝的文学,几百年后也成不了废墟,没有供后人凭吊的魅力。*
“科勒律治曾写,‘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就像当今网络社会的一种缩影。我们处于文字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很显然,网络流行语言就是这种伪语境的产物。
“在尼尔波滋曼口中,伪语境是丧失活力后的文化最后的避难所。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的看着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而作为的第一步,就该从看到网络流行语言带来的阴影开始。”
满堂喝彩,掌声里有我的一份。
此刻,我真心诚意地祝愿小米实习期满后可以成功转正。
论坛结束,宾客三五成群走出礼堂大门。
安全出口处人潮拥挤,我在门外要和队长和学姐告别。队长公司还有事,比我走得急,但学姐还站在花坛边摆弄手机,没有离开的意思。我随口一问,她说要等人。我刚走开没两步,身后熟悉的结巴声匆忙而至。
“我,我我来了!”
应声回头,我眼看小米乳雁投怀奔进学姐的臂弯。
紧接着便是一声亲昵的“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