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日纪实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罗荣桓的额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整个身体都处于轻微的痉挛之中。

林月琴看不下去了,含着眼泪跑出门外。

随行人员也看不下去,把目光移向别的地方。

罗荣桓也是人,他也感到了难以忍受的疼痛。但他毕竟是罗荣桓,能以顽强的意志与疼痛抗争。此时此刻,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所承担的义务,他想到毛泽东给他的电报,想到了山东军区9万人的抗日武装,他也想到了林月琴“东进”和“南下”一对儿女……

在场的人无不为他捏了一把汗。罗生特细心地操作,尽量减轻罗荣桓的痛苦,用不大熟练的汉语叨咕:“马上就好,马上就好。”

检查结果证明,膀胱本身并无病变。于是,罗生特又给罗荣桓作了靛胭紫的静脉注射,以检查肾功能。结果查明罗荣桓左右两侧的肾脏都有病变。这究竟是肾肿瘤还是多囊肾,由于没有X光机,无法再作进一步的检查,罗生特只好决定暂时进行保守治疗。

为了让罗荣桓能够安静地休养,新四军领导特意把他安排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地方。住的是几间桑竹掩映的新茅屋,在这里听不到枪炮声。可罗荣桓却一心挂着山东战局,想着自己的工作,无心静养,便不顾陈毅等人的一再挽留,于6月20日踏上了返回山东的归程。

在回山东的路上,罗荣桓似乎已感到疾病对自己生命所构成的威胁,对守在担架旁的林月琴说:“我要订一个5年计划,争取再活5年,打败了日寇,死也瞑目了。”

林月琴对罗荣桓的病心中没有底,她抑制着焦虑的心情,安慰他说:

“你的计划一定能够实现,将来革命胜利了,就有条件把病治好了。”

“是吗?”罗荣桓笑了一下,没有再说什么。

当年秋后,陈毅又专门派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专家黄农(后改为王雨田),陪同罗生特到山东为罗荣桓治病。

这两人的到来,给治好罗荣桓的病又带来了希望,罗生特也有机会了解罗荣桓的为人。

罗生特身材高大,性格开朗活泼。在新四军时,常同性格同样十分豪爽的陈毅、彭雪枫拊掌而谈,有时还拍拍肩膀,开几句玩笑。但他认识罗荣桓后,发现罗荣桓的性格与陈毅、彭雪枫完全不同。罗荣桓沉静含蓄,但又十分平易近人。罗生特同他交谈时,他往往是听得多,说得少,而每次说话又都是言简意赅。

罗生特还喜欢了解一些中国革命将领的经历,到山东后,他对罗荣桓进行“采访”,然而不管他怎样动员,罗荣桓还是很少谈自己的过去。

有一次,罗生特听梁兴初说,罗荣桓曾在“湖西事件”中救过他的命。罗生特颇感兴趣,去问罗荣桓,可罗荣桓只是淡淡一笑,说一声“这都是应该做的”便完事。

罗荣桓夫妇经常留罗生特在家吃饭,相处如同一家人。他同罗荣桓的孩子东进混得很熟,东进称他为“大鼻子叔叔”。

罗生特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曾因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而被捕,在狱中被法西斯暴徒打断了两根肋骨。来山东后,罗荣桓对他非常关心。前线缴获的炼乳、咖啡等罐头,罗荣桓都吩咐送给他吃。然而,限于条件,有时罗生特也得啃煎饼。常常寄养在老乡家中的罗东进吃惯了高粱煎饼,称之为“嘎崩”,啃起煎饼来,也是津津有味。罗生特学着东进的话说:

“这个嘎崩很香。”

罗荣桓回到山东不久,就在8月间,朱瑞奉命回延安准备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罗荣桓被任命为山东分局书记。这样,罗荣桓的工作又加了一码。

自罗荣桓主持分局和军区的领导工作后,山东根据地完全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军队和地方的一切工作,均在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统一领导下行动。这时的山东分局,由罗荣桓、黎玉和萧华组成。到1944年下半年,又增加了舒同为委员,担任分局的秘书长。他们四人组成的山东分局形成了统一领导山东斗争的核心。黎玉在领导山东人民武装起义、建立山东纵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时,他除了兼任山东军区副政委以外,主要是分管地方党政方面的工作。他积极支持罗荣桓,做了大量的工作。

罗荣桓会做别人的思想工作,又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凡遇重大问题,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他从不独断专横,总是广泛听取意见,集体讨论决定。他常常把与自己共事的几位领导干部,形容为他的“三头六臂”。他自己也经常对人讲:

“我自己能有多大本事?还不是依靠大家的努力!”

1943年以后,山东共产党的领导出现了空前的团结一致,大家的心情也比以前愉快多了。说来也奇怪,罗荣桓的病也再没有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内部出了叛徒

就在山东八路军忙于应付李仙洲进入山东的紧张时刻,从冀鲁边区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被刺。

黄骅被刺不是国民党干的,也不是日本人干的,而是八路军内部自己人干的。这对罗荣桓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在此之前,115师在这一地区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山东6个大战略区中,1942年和1943年处境最困难的就数冀鲁边区了。1938年8月,萧华率343旅机关部分人员和小量部队进入这一地区,与当地的抗日武装汇合,组成了拥有2万人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了拥有14个县政权的根据地。由于这一地区直接威胁天津、德州、沧州、济南等战略要地,可以说处于日军的肘腋之间,因此日军对华北“扫荡”,这里就首当其冲。加之1939年灾荒严重,大部队难以在此活动,1939年9月下旬,萧华奉命率部队转移到了鲁西,只留下一部分部队坚持冀鲁边区的斗争。以后,由于日军加强对津浦路的封锁,冀鲁边和鲁西的联系基本上被切断。

萧华调任115师政治部主任后,出席了115师的桃峪会议,报告了冀鲁边区的工作。随后,罗荣桓、朱瑞、陈光和萧华等人深入研究了那里的形势,作出了打通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系的决策。此前,由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地处小清河一带的清河区同老黄河以北的冀鲁边区长期被割断联系。清河区地处小清河两岸平原,拥有寿光、广饶、青城、邹平等十几个县,人口达400余万,因受胶济路沿线日军的进攻和封锁,小清河以南地区逐渐被分割。他们便向黄河入海处的利津、沾化一带地区发展。这里虽然人烟稀少,但地区辽阔,远离城镇,很便于生存。如果冀鲁边区与清河打成一片,可以互相支援,互相策应,扩大机动余地。从1941年春天开始,115师冀鲁边区部队连续进行了几次东进作战,开辟了黄河北岸濒临渤海的鲁北游击区,山东纵队的清河部队也在反击顽固派以后,控制了利津、沾化一带垦区。两区部队终于粉碎了顽固派对八路军的长期封锁,打通了冀鲁边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为了加强冀鲁边区的工作,罗荣桓从115师抽调了几批干部到那里。萧华调走后,任命周贯五为冀鲁边军区副政委(政委是王卓如)。1941年夏天,又派黄骅去冀鲁边区,任教导6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为了加强冀鲁边区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的团结,发挥本地干部的作用,1942年春,山东分局与115师决定把1939年从冀鲁边区调出的邢仁甫调回,任教导6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与此同时,罗荣桓又抽调卢成道、王文模、黄荣海等一批干部到冀鲁边区担任领导工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