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唐房二长乐 > 第246部分(第1页)

第246部分(第1页)

“哦?太子yù举荐何人?”李世民不动声sè的问道,声音里已经多了三分怀疑七分冷然疏离。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李承乾此举并无害君父之心,自然能够坦然面对李世民探究的目光。

“上次武举之时,仅仅稍逊于房遗爱半分的武榜眼薛仁贵。”李承乾坦然的说道,“此人忠心大唐,武功不错,又有将帅之才,儿臣举荐他随从父皇西征,一来是想让他替儿臣侍奉父皇周全,二来也是不想埋没他的才能,请父皇应允。”

“薛仁贵?就是当年利州回来之后,你巴巴的从房遗爱手里抢来的那个侍卫?”李世民眼里的探究疑虑缓缓消退,想着薛仁贵是何许人也,出声问道,声音已然恢复了之前的温度。

“正是此人。”李承乾答道,眼睛期盼的看着李世民,没有半点被人揭破抢人之举的尴尬。

“你让他准备一下,去找赵毅,赵毅自会安排妥当。”李世民发话道。

“是,父皇。”即便一开始有劝说李世民同意的把握,在李世民真的松口同意收下薛仁贵之后,李承乾还是不知觉的心下舒了口气。(。。)

第四一零章 真情

科举之事也因李世民要御驾亲征而草草结束,新科仕子们的认命也被拖延到征战之后再说。

李世民爽爽的带人亲征不听话的薛延陀去了,将国事全都丢给了留在京城的人。

本该在过完年,开科考试之前赶到京城的百济、扶桑、倭国三国使者,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也是拖延到了李世民御驾离京之后一个月,才堪堪抵达长安城。

不只是房遗爱一个表示深度怀疑,怀疑这些人早就知道薛延陀在西北的异动,所以没有如约的进京,而是拖延了形成,一直在观注事态的进展。

若不是这次李世民御驾刚到西北,就取得了一次大捷的话,相信这些人也不会如此爽快的进入长安,去鸿胪寺报道。

对于这些人如此“务实”的举动,负责监国,暂时代理国事的李承乾,自然是不待见这些人,将这些人全都凉在驿馆,让他们好好反思反思自己的错处。

也因着这些使臣的举动,让储君李承乾更加确信了强悍武力的重要xìng。

武安邦文定国,老祖宗千百年来因为血的教训得出的总结之语,并不是一句空泛的话。

没有武力威慑的国家,即便文风昌盛国家富足,也不过是如狼的邻国所圈养的属于杀取的牲畜。

只有在强悍武力保护下的昌盛富足的国家,才是真的国富民强!

一国的安定,基业的稳固。绝对离不开文治武功的合力配合!

文治武功于国而言,就像人的两条腿,两条腿任何一条有毛病,都会让人变成坡子。行路艰难,不可能前行长久,国之亦然!

想到大唐现在有专门的培养文士的学校,却没有任何专门为国培养有潜力将领的地方,老一辈跟着李世民征战出来的将领们,一个个都面临老迈,而年青的将领,将来有望独挑大梁的也就这么仅有的几个能够叫得上的人而已。

戍守边关和拱卫京城。安定国家,都少不了能挑梁的将帅之才,就这么有限的几个人,边关各处都戍守不过来。更不要说京城和大唐上下的安危了!

处理完一天的政事,李承乾想到李世民还有意想要再次延长武举的时间,将五年延长为八年,不由的有些发愁。

将来若是出现强兵无数,却没有能统帅兵卒的将领。这样的局面,对大唐来说,无疑更是一场灾难。

李唐兵卒的管理,延续发展了隋杨留下的府兵制。各州府都有隶属的兵卒将领。

李世民是怕武举举行过于频繁的话,招上来的有本事的武将苗子过多。朝廷安置不过来的话,这些人在被各大世家或者是各州府有野心的刺史给挖走。可能将来有一rì会对李唐不利。

可他有没有想过,民间有言“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凡有本事的人,又有几个是真心甘于平凡的?

何况有不少人都是chūn秋鼎盛,带着一身本事,想要闯出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锦衣还乡。

而且有本事可以统兵打仗的人,又是有血xìng有冲劲,有房遗爱说过的那种险中求富贵的xìng子的人,既然朝廷不给他们机会,他们自然要去别处寻求可以给他们想要东西的机会,又岂会淡淡困顿于朝廷的政令?

这样一来,反而使得朝廷流逝更多的良将能帅之才,甚至给了那些有野心的人机会,让他们可以笼络更多的人才,将来好寻机与朝廷做对。

这个问题他不是没和李世民、长孙无忌,旁敲侧击的提过,可他们一个二个的全都主张禁武之举,觉得别的提议都不好,不等人张口,全给否了。

李承乾一直觉得,这整治武者,就像治理河水一样,禁武无疑等同于堵塞河道,却往往使得河水更加的泛滥,给百姓和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