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清真的很强大吗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不错,因为入关目的不同,多尔衮领衔主演的这一次,统治手腕上确实有所改进,刚开始略少了一点野蛮,某些方面终于做得像个正常样了,不过都是治国最基本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高看的?何况又有多少真实性呢?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李自成掌控了天下,那么现在看到的就是大顺军如何体民爱民了。

其实就在那无尽颂扬中,细瞅瞅也还是能看到清兵留下的暴行痕迹的。他们从山海关一路下来到京城,沿途强令民众一律剃发,怎能不扰民?这可不是现在花几个小钱理个发那么简单的,直接牵涉到民族尊严与个体人格的大事,残酷性丝毫不逊于杀戮。后来江南诸多民众已经屈服于征服者的淫威了,却因剃发一事,又发出反抗的怒吼呢。

当多尔衮到了北京城,起初也是严令剃发的,只因抗议声太大了,刚来也需要巩固统治,暂时作罢。可他为了腾地方给八旗子弟们住,竟强行把京城东、西、中的居民全部赶走,这是何等的扰民?被横加贬斥的李自成不就是对那些墙头草们下了点手吗?可绝没做过这等混账事!

至于革除前朝弊政,如免除“三饷”加派这样听起来非常冠冕堂皇的民生工程,其实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不仅未得到兑现,整个多尔衮顺治时代,收钱数额反而直线上升了!只是名字改了一下,不叫辽饷了,“九厘额银”是也。

更有甚者,时间不长,多尔衮们就连那一点点刻意塑造的温情都打碎了,彻底撕下伪装,凶相毕露,干出一系列残酷暴行来。中原民众不得不生活在战乱与压迫的双重苦难中,这留待讲到清人征服江南时再详述吧。总之,清人能够夺得天下,绝不是凭什么收民心之举,而是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的。

多尔衮刚占领北京时,哪有什么夺取天下之志,下一步敢问路在何方?茫茫然也。就像他刚从沈阳出征那会儿,也就浑水摸个鱼,乘火打个劫,“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张怡《谀闻续笔》卷一)。

当时神州大地四大政权并立。清人以辽东为大后方,占据北京及附近地区,关内地盘最小,但有东亚无敌之师,“鹤立鸡群”也。李自成大顺军退保山陕,还有豫西、荆襄等地,前段虽迭遭打击,但实力仍在,无可争议抗清中坚。张献忠大西军这年正月入川,六月下重庆,八月克成都,逐渐掌控了四川大部,抗清斗争坚定性不逊大顺,只是僻处西南,尚未汇入反清洪流中。五月十五日,南明弘光政权于南京建立,拥有江淮及南方广大之地,中原辖地最为富饶广阔、最具正统地位的抗清力量。而在清与南明之间还有一些待定地区,如山东、河北南部、河南等,原属大顺,李自成从北京败退后,纷纷揭竿而起,很混乱,但倾向大明是主调,毕竟其他两方,一是“外寇”,二是“盗贼”嘛。

终定囊括天下志(2)

大顺、大西、南明三方之力如能合而为一,多尔衮还能靠什么夺天下?可惜就算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见到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不过即便三方各自为战,搞到最后全面崩盘的结局,仍让人感觉不可想象。

此时,张献忠还未与清人遭遇,暂不讲。就说大顺与南明,都是有立足于西北与江南可能的,特别是南明建立之后如能及时把握,纵然打不过清军,但能表现出勃兴之生机、昂扬之斗志,完全能起到一种震慑作用,让多尔衮摸不清底细,不敢轻易改变战略南下。况且即便他做了,凭江淮之险,南明守住南方有何不能呢?昔日南朝与南宋不都是凭此成功抵御强悍北军的攻击吗?

看看多尔衮六月时发布文告中还说:“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此敦睦邻之义。”怎么样?最高目标不过是拿下江淮,至于江南之地仍归你大明所有。

但是多尔衮又提到:“若国无成主,人怀二心,或假立愚弱,实肆跋扈之邪谋;或阳附本朝,阴行草窃之奸宄。斯皆民之蟊贼,国之寇仇。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师南讨,殪彼鲸鲵,必无遗种。于戏,顺逆易判,勉忠臣义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养。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噢,原来还是要靠自己!如同前面所讲,你争气了,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清军自然不会轻举妄动,否则,那就反之了。

令人恨其不争的是,南明拥有一手还不坏的牌,最起码能够守住南方半壁江山的,可它硬是不要,非要往人家怀里送,你说谁会拒绝这样的好事呢?随着形势不断向前发展,多尔衮的雄心自然也越来越大了。

他本来很短视,也缺乏战略眼光,纯粹靠着强大的八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说追击李自成那会儿,清军将其撵到山西便主动撤退了,原因是太劳累需要休整,且一休就是个把月。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要是对手水平高,也许胜机就不再啦。

劳累?岂是理由!想当年面对匈奴十几万风暴铁骑在故乡土地上以逸待劳,大汉之军都能穿越黄沙北至万里极寒地带击而胜之,何等豪迈又何等艰险!相比之下,清军自关外南下,也只山海关一战有点模样,其他一路过来轻松得很呢。多尔衮啊!亏你运气好,对手都不行,否则你凭什么呀!

南明这个方面更是。那时华夏命运为何如此多舛?刚成立的南京弘光政权君臣上下,不论现在被颂扬的史可法、东林党人,还是被鞭挞的弘光帝朱由崧、马士英之流,全是不争气的主儿,干下的蠢事一箩筐,不仅未对当时的抗清斗争作出过一点贡献,反而因为自身的一再不思进取、妥协退让,给了人家进一步拓展的可乘之机,并渐有征服你碾碎你的信心与决心。

自五月上旬追击李自成至山西返回北京后,清军一个月内休息整顿未再出兵。当时清廷仅据有北京及附近一带,今河北南部、山东及河南大部混乱不堪,权力真空也。当时南明弘光政权已经建立,作为近三百年大明之继承人,号召力影响力自然非同凡响,清人与大顺皆不能望其项背也,但他们好几十万大军龟缩江淮,割据自雄的本事挺大,却不见有啥挺进收复之举,坐等旁观着清军优哉游哉调养一番后,六月份开始出征。初十日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兵南征收山东,十四日固山额真叶臣领兵西讨取山西。

奇怪的是,多尔衮明知李自成实力尚在,南明是否北上争锋还不可测,两边却都未派主力,那些大规模出兵必定要领衔的宗室王爷们仍在北京休整。更令人感叹的是,结果同样OK,对手的水平也可想而知了。

西讨暂且不表,且看南征这一块,七月初清军又被调往山西会剿大顺军去啦,之后两三个月内,留在山东的只有清人地方政府,却没有什么正规部队。这等形势下,南明仍不敢有任何行动,不要说什么北上了,就是暗助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力量也不敢,如此窝囊,任谁也会小看你,萌生打你的念头啊。

何况那些投靠清廷的汉人们,向来都是以四海一统为己任的,大气魄大战略一向走在大清的最前沿,皇太极在位时便已多次展露过了,可惜那时的主子没有采纳。现在好了,同道者越聚越多,力量不断壮大,说话的分量自然也比往昔增强了。更难得的是又面临新主子需要大决策的时候,而那些满洲上层贵族们,闷头打仗行,搞啥文韬武略哪比得上这帮从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英哟。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多尔衮进言南下,什么江南民风脆弱好征服啦,财赋基地不拿过来北方的日子咋过啦,等等。诸多因素一相交集,多尔衮终于下定了夺取天下的决心。

幸运谁能比上他

要说中国历代帝王之幸,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乾隆(1711—1799)。猛一看也是,干了六十年太平帝王,活了八十八岁,不经意间又创下了收复新疆这样的伟业,足以让古往今来所有人等仰视赞叹了。再被时下影视剧一渲染,原来他还那么*倜傥、英俊潇洒,一生风花雪月,美人争相做伴(看中的可都是他这个人),你说这一生过的!“幸福”二字对他算个啥!

再一瞅,不对呀,强中更有强中手嘛,谁说咱华夏五千年就没有更厉害的主了?远的不讲,咱文中的主人公康熙就比他幸运多了,一生随处可见幸,信手拈来都是运。这般讲话,那些康迷们肯定会斥责痛骂了,大胆!竟敢污蔑咱千年一帝!他的灿烂辉煌,他的丰功伟业,哪一样不是靠他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力挽大清狂澜,开创康乾盛世,何曾与幸运沾上边?……责问得非常好,这等伟大帝王绝不能给他泼脏水的,但确实有据为证,咋办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