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主角崇祯 > 第二十四章 侍卫亲军一(第1页)

第二十四章 侍卫亲军一(第1页)

崇祯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对大明的军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大明朝士农工商的局面已经有了些许的变化,商业虽然还被排在末位,但其实已经在生悄然的改变,特别是在江南,商业的兴起,商业的规模已经具有相当的局面,甚至在朝堂之中,已经培植了代表性的政党东林党。

不过,在天启年间,东林党已经被打压,但这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魏忠贤为主的矿监等,在实施具体的政策过程中,大肆捞钱,激起重大的民变。抗税而形成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矿监等以太监为主的体系,在整个大明的天下,形成了颇为尴尬的局面。亦或者说,这就使得一切陷入僵局之中。

崇祯很清楚大明部队分为京军和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中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在洪武初年,京军就有四十八卫。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势态,京师处于险要之地,前线之中,京军扩充为七十二卫,并且在那时就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护驾随征。一时间,京师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部队。

此外,除京师外,还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十二卫军,以及附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四卫营。

其中在十二卫军之中,锦衣卫也最为出名,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稽查特权导致的结果。所以,崇祯要改组侍卫亲军。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是无法应对这乱世的。但是如何训练新军,崇祯心中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面对如今的乱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局势之艰难,岂非一时能够判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登高而行,进退两难。

明末局势,风起云涌,有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亦有贪图个人荣辱的叛国之臣。在明末纷扰的局势之中,人性被暴露得很彻底,危机让人的弱点彻底显现,但是在这样的时刻,依然可以迸出光辉。崇祯欣赏史可法的忠贞,厌倦吴三桂的叛逆。

人生在世,人若无气节则如猪狗,城破身亡固然是个人以及国家的悲哀,但却死得其所,亦无憾!人生可以短暂,亦可漫长,但却不可以为了活着泯灭自己的良知,举起屠刀来杀戮自己曾经守护的人民。

有读者在此就有疑问,既然明知这些不忠之臣,为何不尽快铲除之,以快慰天下人之心。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倘若崇祯真的如此做下去,这天下恐怕将会乱得更快,亡得更加彻底。到时恐怕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治理一个国家,并非儿戏,更不可以随心所欲,不可任意施为。且不论此时,他们未曾显露叛逆之迹象,杀之简单,但会寒天下将士之心,得不偿失。

纵使已经有了叛逆的迹象,亦不可以轻易动手,这些人都坐拥天下兵马,现在崇祯在根基为稳就急于动手,反而会造成大明王朝混乱的局面。

再者,崇祯虽为君王,但并非一人说了算,在朝廷之中,仍然会受到太多的掣肘。

明朝君王处于危险之地,多次陷于危局之中,就是因为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来拱卫京师。天子守国门的历史局势,让明朝的君王多了些危机意识,却少了些战略要地。因此,崇祯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一次次生在自己身上。唯一的解决之道,就只有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亲卫军,阻击一切来犯之敌。边军如今多为私军,虽还受到朝堂的节制,但是也只是表面之上敷衍罢了。

第二天朝会,各部大臣讨论了一些军国大事,全都无关痛痒,但焦点都集中在钱上,缺钱已经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崇祯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大明的税收不收工商税,只收农业税,重担都压在农民身上。在崇祯没有准备对工商业动手改革前,这样的状况一时还是无法解决的顽症,所有大臣和崇祯都很无奈,讨论很久,也没有谁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迫切的状况,最后在崇祯不耐烦之中,宣布散朝。

兵部尚书崔呈秀被留了下来,崔呈秀蓟州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熹宗天启初年,擢升御史,巡按淮、扬。后因贪污被革职,恰逢此时,魏忠贤受到朝廷大臣们的交相攻击,正想寻求外援,于是与魏忠贤一拍而合。崔呈秀官职一直做到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并被封为少傅,势倾朝野。天启六年十一月,协助刘廷元顶替袁可立的南都兵部尚书之任,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从此天下兵马大权尽归魏忠贤势力所掌控。

崔呈秀虽任兵部尚书,但却无治兵之才,所以,崔呈秀一贯的原则,在军事上不会表什么特殊意见。

今日,崔呈秀亦在朝堂之上,眼观鼻,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崔呈秀的心中,他更关心自己能够到手的实际利益,如今局势不明朗,他正盘算着朝会后,去魏忠贤那里拜会一下。

而恰在此时,崇祯点名让其留下,这让他的心中一慌。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