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皇陵遗址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

始皇陵的忠实守护者

在长期的中国帝制时代里,当朝的统治者对前朝或隔代的帝王的态度和做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出自褊狭的意识一概否定,恨不能“掘地三尺”,将其遗忘;第二种是出自笼络人心的需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后者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前朝帝王陵墓妥加保护,安排守陵并举行祭祀礼仪。但这又取决于对先王先帝的评价而定。一般而言,若不是新统治者大脑思考错位,都会对前朝帝王采取第二种态度。他们认为,死者对自己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倒不如故作姿态以抬高自己,教化后人。

秦始皇陵在西汉的保护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刘邦临死前,下诏为秦始皇守冢,除收揽民心用意外,颇有点滑稽的讽刺意味。刘邦列入守冢的前六位前代帝王和贤者,秦始皇竟居于首位。说明建立统一的汉家政权的刘邦还是承认拥有四海、澄明宇内的秦始皇之功绩的。西汉守护秦始皇陵,大概维持到王莽时期。王莽后,赤眉造反大军入关,汉家帝陵多遭到掘毁。东汉都城迁出关中,后又遭董卓之乱,割据混战,导致三国鼎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五月下诏:“昔高祖创业,光武中兴,谋除残暴,功昭四海。而坟陵崩颓,童儿牧竖践踏其上。”随之规定在两帝陵“四面各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采”。至于这位荒淫奢侈的魏明帝的诏书是否执行,无关紧要,但他把前后汉两位开国之君,当做“谋除残暴”的英雄,却代表了当时的人的一种普遍看法。基于此,秦始皇当然地成为该诛的“民贼”,其陵墓遭任意践踏、耕牧就可想而知了。

西晋的短暂统一,却伴随着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关中几乎近于无人管理。十六国时期,长安虽然曾一度作为前赵、前秦和后秦的都城,其中的后秦曾广招汉族名儒,出现过暂时的安定。但对皇陵的保护并没有什么建树。只有在北魏太武帝于439年统一北方后,才出现了近百年的相对稳定局面。

魏高祖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九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随之下诏“三公及位从三公者,去墓三十步”不得种植树木。第二年,除遣使以“太牢”、“祭汉光武、明、章三帝陵”外,又下诏“汉、魏、晋诸帝陵禁方百步,不得樵苏践踏”。由此可知,北魏迁洛阳后的护陵措施初期还是从对百姓的抚恤开始的。孝明帝于熙平元年(516年)八月曾下令保护古帝诸陵,诏曰:“古帝诸陵多见残缺,可明赦所在诸有帝王陵墓,四面各五十步,勿听耕稼”,所谓“诸有帝王坟陵”,应该是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因为关中不但处于北魏的版图中,而且拓跋氏已经汉化。在此之前至西汉丧乱,前后长达五百年之久,那些“先贤列圣”的陵墓不知有多少遭到毁坏!

到了隋朝,尽管隋炀帝一生很荒唐,但他即位初在保护帝陵方面还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大业二年(606年)十二月诏书曰:“前代帝王因时创业,君民建国礼尊南面,而历运推移,年世未久,丘垄残毁。自古以来,帝王陵墓可给随近十户,免其杂役,以供守视。”居住在帝王陵墓附近的十户农民,被免除了隋政府的杂役,既不脱产,又能兼护陵墓,可说是两获其利的好办法。

唐朝的护陵和致祭,前后有些变化。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下令:“自古明王、圣帝、贤臣、烈士坟墓无得刍牧。春秋致祭。”可到了唐高宗时,则放弃了对始皇陵的保护和祭祀,所持理由是“贞观之礼无祭先代帝王之文”。显庆二年(657年)六月,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奏本,提出根据行状,确定祭祀的五条标准,即法施于人、以死勒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据此,“始皇无道,所以弃之。”到了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在兴庆宫“受册徽号。大赦天下”,他一高兴,为三皇以前的帝王在京城立祠庙的同时,包括“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德行弥高者”在内,广泛地进行了一次调整,并使“历代帝王肇迹之处”的郡除置庙外,还增加了配享。这次明确了“秦始皇都咸阳,以丞相李斯、将军王翦配”,终算是给了他以“合法”的地位。

李唐王朝经过黄巢起义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根基。但朱温降唐后,又于公元907年篡唐,建立起后梁王朝。自此出现的五代十国,就再一次开始了割据混战的时期。陕西的关中地区同广阔的中国北方一样,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五个小王朝,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前此的帝王陵墓,无人管理,成了荒冢。以政治投机为能事的军阀温韬,在后梁时任节度使兼领静胜军,于藩镇七年内竟盗挖了所有的唐陵,“取其所藏金玉”,成为有名的罪在不赦的“盗墓贼”。秦汉陵墓之所以幸免兵匪的浩劫,并不是这些人发什么善念,而是他们知道这些陵墓早已被破坏过,比不上挖唐陵盗宝来得“实惠”。尽管如此,秦始皇陵仍然还是处于“樵采不禁、风雨不避”的状态。

北宋时,各个皇帝很重视对“前代帝王陵寝、忠臣贤士丘垄”的保护,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宋太祖赵匡胤刚一登基,于建隆元年(960年)就下诏郡县,要其置户守陵,对“隳毁者修葺之”。随后,对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历代帝王陵墓明确各设置守陵两户,而且要“三年一祭以太牢”。过了十年,宋太祖又下诏对两京、凤翔、雄、耀等州内的二十七个帝王,准备了法服、常服各一袭,重新安葬,并要“所在长吏置祭”,理由是这些陵墓“常被盗发”。第二年,不但“增前帝王守陵户二”,还“发厢军千人修前代陵寝之在秦者”。北宋修陵见于记载的还有两次,而且相隔的时间都很近,足见其重视的程度。这两次就是: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十一月诏:“葺历代帝王陵庙”;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诏:“修葺历代圣贤陵墓。”

宋朝之后,元蒙入主中原。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在政治上排除压制汉族,其在文化上基本也是一片荒漠。由于民族歧视心理,不但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理所当然地没有什么远虑,更谈不上有什么措施和行动。元世祖竟放纵许多混蛋“擅发宋诸陵,取其宝玉,凡发冢一百有一所”,真是官盗合一、兵匪不二!

明朝得了天下后,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也曾遣使访查过先代陵寝,还命各行省画图上报。共计报有七十九位帝王,但经过礼官审定后,只确定了三十六位。虽然审定的标准是“功德昭著”,但其中并没秦始皇。尽管洪武九年(1376年)还曾遣国子生周渭等三十一人分赴各地,视察了历代帝王陵寝的保护情况,令百步之内不得樵牧,设守陵户二人。还对经过兵戈而崩摧的陵墓令地方官督促近陵的百姓按时封培,每三年得遣使致祭一次。但其中还是没有秦始皇的份。

同样,清朝的皇帝们也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秦始皇这个人。统治者曾多次享祭历代帝王陵庙,但在祀功德有加的帝王、功臣名单上均把秦始皇排除在外。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浣曾访查秦中的历代帝王陵墓,树立碑石,而唯独这巍巍乎如山的秦始皇陵前没设任何标识!其保存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毕浣在其《关中胜迹图志》一书中辑录了历代关于秦始皇陵的文献材料,可供人们参阅。

。。

皇陵的不怀好意的访客

皇陵被盗掘已是中国历史里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之所以称它为文化,是因为挖掘出土的文物能让后人知道那段历史;之所以称它为现象,是因为盗皇陵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尤其是秦始皇陵,它成了盗墓者最青睐的皇陵。

秦朝灭亡后,起义军纷纷入关,曾受到严密保护的始皇陵墓无遮无掩地暴露在对秦王朝满怀仇恨的人们面前。按照自古以来的说法,祖坟保存得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何况这坟里躺着的是暴君呢。

但是,如我们上面所言,秦始皇对这种事情是有所防范的,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狂。地宫里除了结构复杂、设置了各种机关暗道外,还遍布弩矢,有胆敢盗掘进入者,即被射死;另外还灌注了大量水银,也有让靠近者中毒身亡之意。

秦朝灭亡后,项羽指挥他的部下将始皇陵地面建筑洗劫一空,然后下令挖掘陵墓。据记载,项羽将地面及地下所得之物统统运走,运东西的士兵多达三十万,花了一个多月还没运完,临走时项羽又纵了一把火,大火烧了好多天,雄伟的地面建筑化成了一片瓦砾。两千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寝庙所在地进行发掘时,发现几千平方米的地面上都是炭灰和焦土。这是始皇陵遭受的第一次浩劫。

项羽东撤后,始皇陵残破不堪。《汉书》记载一个牧童在陵上牧羊,一只羊不小心掉入了被楚军挖开的洞穴中,牧童点着火把进洞寻找,结果引起大火,烧了三个月之久,地下建筑也被彻底毁坏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墓中的东西可能所余无几了。但是,秦始皇陵毕竟规模宏大,埋葬品丰富,各种人物都心有不甘,都希望能找到一些残存,因为,两千年来除了盗掘外,也有几次明目张胆的大规模挖掘。五代十国时的统治者石勒、唐末农民领袖黄巢等都曾挖掘过,最后一次大肆窃掠发生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系陕西军阀所为。

长期的水旱兵戈,天灾人祸,明挖暗盗,始皇陵成了荒丘一堆,无人问津了。一直到了新中国时期,秦始皇陵如我们所知道的,被挖出了几排兵马俑。后来又有人主张全部挖掘,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原因是,挖出来后不能妥善保存,终成为废品。

苍天,秦始皇把他的帝国埋在了地下,却没有藏住自己的大秦江山。人间游戏,周而复始,而皇陵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