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和他的打工妹们,主要也是进行零和博弈。他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对打工妹工资的压低和克扣,他多挣1万块,可能打工妹们就得少拿9千块。因此李志强不得不靠竞打工妹们的底来多挣钱。
如何才能达到双赢呢?比如李志强给打工妹加1元工资,而自己能获得元甚至元的收益,那就能达到一种双赢局面。
但李志强对打工妹的潜力都用尽了,他已经没有办法,在给打工妹们加1元工资时,她们会为他挣得元或元的收益。所以他当然不会考虑为她们加1元的工资。而打工妹们则觉得既然老板给的是最基本的工资,自己也只能干老板要求的最起码的工作,是否能为老板增加收益,那不是自己应该操心的事。
因此,在竞底企业,多赢局面,即“大家合力把饼做大”的情况,很难出现。唯有大家眼睛盯着有限的那块“饼”上,彼此竞底,谁的竞底实力强,谁抢到的“饼”大。
案例:经济学人对竞底、竞优的相关论述
对任正非、李志强们遇到的竞底困境,西方经济学家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
1。这是落后国家特有的现象,西方的经济学家不会把这些问题当做自己的课题;
2。国内的经济学者无不饱受多年的应试教育毒害,同时秉承了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的特性,因此他们热衷于传授西方经济学家为西方社会研发的最新理论,但对中国尤其是中国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实际困难涉足较少。
且看看两个有分量的中国经济学人的见解:
杨小凯:经济学家,湖南人,“*”期间被以反革命罪判处十年徒刑,主要通过自学获得经济学知识,后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读书,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教授,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研究员。
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认为:杨的工作比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和另外两位诺贝尔奖有力候选人罗默、克鲁格曼要好得多;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他的研究使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混为一体。
杨小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在他2004年英年早逝后,这一称号转到林毅夫身上。
林毅夫:经济学者,出生于台湾,留学美国,北大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和技术选择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的决定性作用。2008年,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林毅夫颇有点独特的才能,比如他将团队监督理论引入农业经济学,论证出中国人民公社的不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法解决对农民的监督问题,而不是所有制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比如他认为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国企产权引起的效率问题,反对私有化是国企改革成功的唯一出路。这些独特的思想,说明一只“海龟”戴着有色眼镜研究经济学,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奇特效果。
杨小凯曾著文专门谈论过中国的后发劣势,他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6)
杨小凯将李志强们的难题,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并特别谈到日本的情况:“日本和中国的比较说明,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本书前言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日本经济腾飞30年,日本人的平均工资超过美国;而中国经济腾飞30年,中国人的平均工资只有美国人的?
对杨小凯这些观点,林毅夫基于他的“官方”立场,专文作出以下回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两种选择,发明或引进,到底哪种方式好,这要看哪一种方式成本比较低,收益比较大……
“新技术发明一般投入非常大、风险也非常大……
“研究表明95%的研发项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只有5%的项目最后成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而且申请专利以后的技术并不都有商业价值,很多最后被束之高阁,没有投入使用。这是因为:有些新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者不一定喜欢……
“如果发展中国家也用自己发明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创新,那么也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花同样高的成本和面对同样的风险。但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通过技术模仿、引进来获得技术创新,很多技术模仿、引进不需要花费成本……
“这样,靠引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这个差距,进行快速技术变迁。”
林的这些话,显然是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们非常爱听的,也正是他们实施竞底战略的理论基础,但林毅夫以此推导出来的乐观结论,却显得有些愚蠢:
“技术变迁越快,资本积累回报率就越高,从而资本积累就越快;技术变迁越快,新的、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或产业部门就出现得越快,这个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就越快。”
显然,林毅夫在做出这个“当然正确”的论断时,犯了中国人通常的凭直觉推论(想当然)的毛病,没有深入产业界进行认真的实证研究,因为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实际上,由于竞底的普遍性,虽然西方成熟的技术被快速引进到中国,新的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部门却不会出现。
以PC产业为例。中国从最开始的80286台式电脑做起,一直走到目前的英特尔酷睿2四核笔记本电脑,中国的整个PC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有本质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