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唐朝开元盛世图 > 2张说的优势(第2页)

2张说的优势(第2页)

这句话不仅令我折服,同样被折服的还有党项人。

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在王毛仲极力推荐张说的九个月后,李隆基得到了张说成功平定突厥、党项叛乱的消息。于是他最终下定决心重新启用张说。

就这样文武双全的张说重新回到了阔别八年已久的朝廷,被李隆基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算是二次进入了宰相班子。

如果说姚崇善于权变,宋璟刚烈持正,那么张说就是以文武双全的才能再次赢得李隆基的赏识,八年前张说因为功臣的身份被李隆基外贬,不过现在看起来,当年敏感的事情早已经时过境迁,为了延续帝国的盛世局面,此时在李隆基的眼中,张说已经不再是曾经让他忌惮的功臣。

李隆基坚信,文武双全的张说一定会为自己带来惊喜,事实上张说的确没有让李隆基失望,很快他就让李隆基眼前为之一亮。

这次张说能够重登相位,是以军事才能打动了李隆基,同样在他上任后张说施展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针对帝国的兵制,提出了如下改革意见。

第一项改革:裁减边军二十万!

在很多人看来,张说提出的这项改革措施实在有些无厘头,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帝国的盛世局面除了文治之外,依然需要武功,更何况北边的突厥、契丹、奚经常骚扰边境,裁减边军二十万,一旦边境起了战事,谁来买单?

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一方面是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另一方面是远远没有了解张说裁减边军的深意。

但张说却是经过调查研究的,久在边疆的他十分了解边境驻军的情况,大唐自建国百年来,虽然边境战事不断,但帝国始终处于称霸的地位,久而久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是发生战争根本用不了那么军队进行应对,而那些闲着的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成了官员的护卫,或者成了杂役,根本用不到国防上。而打仗恰恰在于兵贵于精不贵于多。

当然上述的这些只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事实上张说的这项改革措施的精华在于,裁军二十万后,这二十万人全部回乡务农,这样可以增加帝国的赋税,换句话说可以为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做出贡献。

当李隆基真正明白了张说的用意后,他立即批准了这项改革措施。

应该说,张说的这项改革措施来自于八年来他那镇守边疆的经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不可能提出这项改革措施的。从这点来看,张说当年外贬,反而成了他一笔宝贵的财富。

确实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二项改革措施:改革京师的府兵制。

在前边我们详细介绍过府兵制的由来极其特点,可是当时间进入开元年间的时候,府兵制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虽然早在先天年间,朝廷曾经对府兵制进行过改革,规定二十五岁入伍,五十岁放免,屡次征战者,则十年免役。但基本上这个政令并没有实行。

当张说将目光从边境转向京城时,他发现京城中那些服役的卫士因为贫困,出逃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京城的卫军除了保卫京城之外,还要服各种劳役,而且待遇极差。要知道京城的卫军那可是皇家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不能形成一只战斗力强,凝聚力高的部队,那将成为一盘散沙。

针对这个问题,张说同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认为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应该将现有的卫军全部裁撤,然后面向全国进行公开征募强壮的人,同时取消各种劳役,提高待遇,相信一定能够征募到合适的人。

李隆基照张采纳!

事实证明,张说的这个举措确实很有成效,十天之内一共征募了十三万人,张说将这些人以“卫”为单位进行编制,并实行轮换制,这就是后来彍骑。

《新唐书·兵志》记载:“盖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

从上述记载来看,张说建立彍骑实在是颇具历史意义的,因为从张说的兵制改革开始,京城的卫军实现了“兵”“农”分离,进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兵制建设迅速波及到帝国整个领土,自此时开始唐朝出现了职业化的军队。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30多年后,正是这些职业化的军队搅乱了帝国的整个秩序。

从张说重新回归朝廷以后,通过他一些列的表现来看,他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军事才能,使开元之治在经过姚崇、宋璟的八年“大治“之后,进一步从军事方面进行完善。但前边我们曾多次说过,张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接下来在他成功展示了军事才能之后,张说对于文化的建设同样出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