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唐朝开元盛世景象 > 7试探性的进攻(第1页)

7试探性的进攻(第1页)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京师长安发生了震级不算高的地震,似乎是在轻轻召唤已经离开它将近三年的皇帝陛下尽快归来,或许是因为受到了某种感应,身在洛阳的李隆基决定在来年二月返回长安。

可是在李隆基刚刚通知完大臣们这个消息的当天夜里,寝宫里边忽然出现了奇怪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直持续到清晨才渐渐消失,当时搞的王公大臣全都人心惶惶。

在那科学并不发达的年月里,出现这种事情人们大多会用什么上天警示、天神感应之类东西来做解释,所以李隆基转天便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是不是不要等到来年二月启程,应该立即启程回长安,因为在他看来,做出来年二月返回长安的决定,上天可能觉得并不妥。

朝堂之上当李隆基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张九龄依旧一如既往的站出来表示反对:

“陛下!现在农家尚未收割完农作物,希望陛下等到仲冬过后再启程吧。”

张九龄的这句话,其实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不希望朝廷此时出发,因为大队人马一路行进肯定要踩踏到一路的庄稼,农民们一旦收成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税收。”

不过张九龄这次站出来反对并不是孤身一人,另一位宰相班子成员时任门下省侍中的裴耀卿这次和他站在了同一阵营。

“张中书所言极是啊!仲冬时节过后,我们再启程回去,到那时农家已经收割完毕,所有人一定会感激皇上的。”张九龄说完后,裴耀卿补充着说道。

坦白的讲,张九龄和裴耀卿所说的的确很有道理,而且都是以体恤民生为出发点阐述反对的理由,但显然他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备受昨天夜里怪声困扰的皇帝陛下,此刻内心是一种什么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九龄和裴耀卿虽然都有各自突出的才能,但并不善于揣摩人心,当然在此基础上他们更不会找一个折中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要知道身为宰相,不仅仅是要指出存在什么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张九龄和裴耀卿说完后,李隆基瞬间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泼到脚,在他看来,偌大的一个朝廷怎么就没人切身站在他的角度,在乎一下他的感受呢?

“这个事情改日再议吧……”李隆基尴尬的说道。

……

接下来的整个朝会在一片凝重的氛围中进行着,可想而知这种氛围的朝会根本没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朝会只是象征性的维持了很短的时间,李隆基便宣布散会。

谁都知道,张九龄和裴耀卿两位宰相大人,一上来就坏了皇帝陛下的兴致,所以朝会不欢而散是必然的。

大臣们依次退出朝堂之外,向着自己官邸走去,但有一个人却径直前往李隆基的寝宫,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此刻他之所以没有和众人一同散去,而是私下里去面见李隆基,是因为通过今天的早晨的朝会,他察觉到这是一个绝好试探皇帝陛下真实想法的机会。

通过这场朝会后来凝重的氛围李林甫明显的感觉出,皇帝陛下心中不爽,这种不爽除了张九龄和裴耀卿当面否定他的想法之外,还因为满朝那么多大臣,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自己解围,李林甫本想在那个时候站出来,因为他已经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只是李隆基的沉默,让他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如果那个时候站出来,自己是以一对二,而且皇帝陛下还未必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

所以,稳妥的办法就是私下里和皇帝陛下说出自己的想法。

李林甫来到李隆基的寝宫后,在口头行礼过后,他发现皇帝陛下面部的阴云依然没有散去,显然还是为早朝议论的还京事件而郁闷。

此刻,李林甫并没有主动开口讲话,他要等皇帝问自己,才好说出口。

“刚刚散了早朝,爱卿来面见朕,是不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嗯……,陛下!恕臣直言,刚才早朝的时候,您是不是被张、裴两位大人扫了兴致?”李林甫小心翼翼的问道。

“唉!昨天夜里出现的怪异声音,朕听的毛骨悚然,朕明白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朕,来年二月回到长安有些晚,爱卿你说张九龄和裴耀卿他们为什么就不明白朕的心思呢?”李隆基越说调门越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