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唐朝开元盛世景象 > 4制约的策略(第1页)

4制约的策略(第1页)

高力士带着李隆基交给的任务,前往长安城外为安禄山送行,或许是因为回封地的心情十分迫切,或许是因为即将脱离险境而有所放松,总之安禄山在最后的这场践行中,没有像往常那样继续掩饰自己的情绪,稍稍流露出了一丝不悦之情,而这一点正好被高力士记在心中。

在高力士回去复命的过程中,他将安禄山流露出的不满情绪如实向李隆基做了汇报,而且他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安禄山的不悦可能是因为最终没当成宰相。

李隆基想召安禄山进入宰相班子这件事按说是属于绝密,除了李隆基、高力士、杨国忠以及起草诏书的张垍等少数几个人知道之外,这件事没经过皇帝同意,是不能对外泄露的,现在高力士说安禄山的不满是因为这件事,李隆基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在他看来,高力士作为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贴身太监,是不会将这种消息泄露出去的,而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不可调和,也不可能二杆子般的说出去,不过为了事情调查清楚,李隆基还是把杨国忠叫进宫中商议。

“陛下!此事一定是起草诏书的张垍说出去的!”杨国忠丝毫没有经过大脑进行思考,就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不过他的判断在李隆基看来,也确实有可信之处,运用排除法来看张垍的嫌疑最大。

“哼!朕的身边怎么能留口风如此不严的人!这样机密的事情,居然泄露了出去,真是岂有此理。”

李隆基也是没有经过思考,便在言语之间决定了张垍的前途。

“宣朕旨意!张垍贬为卢溪司马,其弟张均贬为建安太守!”

李隆基盛怒之下一并牵连到了张均,不过此时此刻他的思想与行动似乎偏离了轨道,那就是安禄山临行前流露不悦这件事下降到了次要地位,而泄露皇家机密却成为了主要事件,即使在处理泄露机密这件事上,他也没有处理到点子上,因为他压根不可能想到吉温才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

或许是因为李隆基过于信任安禄山,他可能故意将主题引偏,但这也从中看出在安禄山反叛之前,李隆基是多么麻痹大意,而与之对应的却是安禄山的小心谨慎与处心积虑的算计。

在离开长安后,安禄山犹如突然间冲破牢笼的野兽,一路快马加鞭的疾驰跑出潼关,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已经出来了,但皇帝陛下随时有可能招自己回去,此刻在他眼前出现最多的就是杨国忠那幅不断进谗的小人嘴脸,于是他抽打马鞭更加用力,恨不得一时间到达自己的封地范阳。

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的时候,他因为嫌船速过慢,居然让船夫手拿绳板站在岸边,然后15里一换,昼夜兼程,日行数百里,即使到了和他关系要好的州县也不下船。

终于,当他的眼中看见范阳的地界时,他才长舒一口气,对于昨天来讲,他犹如重生一样,他回头向着长安的方向望去,眼神透露出一股坚毅,那一刻他的内心十分复杂,几千里外有最宠爱他的人,有最能诋毁他的人,这一切对于他来讲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下一次我也许会用独特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的姿态进入长安!”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在到达范阳后,依然心有余悸,杨国忠的诋毁让他寝食难安,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他的内心隐隐约约开始有了反叛之心,朝廷每次派遣使者前来慰问,他都称病不出来迎接。

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安禄山派遣副将何千年入朝,请求以番将32人代替汉将,李隆基立即表示同意。

鬼都知道安禄山当时这个请求是个什么心思,所以李隆基刚批准完,时任武部(兵部)尚书的韦见素立即表示反对。

作为杨国忠一手提拔上来的嫡系,韦见素首先将自己的反对意见告诉了杨国忠,并且表示立即前往内宫面见李隆基,极力阻止李隆基同意安禄山的请求。

应该说韦见素站出来反对,等于为杨国忠解了围,不然的话他也得站出来极力反对,可是自己先前很多次的反对都在皇帝那里吃了闭门羹,这让杨国忠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俗话说的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没有韦见素,要是让杨国忠继续阻止皇帝陛下,他还真有些怵头。

“明日见到皇上,见素当极力阻止,如果没有效果,杨相你就继续啊!”韦见素拍着胸脯说道,在他看来只要两个人不放弃,一定会让皇帝陛下收回成命。

杨国忠没有继续接他的话茬,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直觉告诉他,这次进谏远不像韦见素想象的这样简单。

……

“卿等是不是认为禄山有谋反之心,而来劝朕收回成命啊?”

事实证明,正如杨国忠所预料的那样,当他和韦见素见到李隆基后,还没等到两个人开口,皇帝陛下倒是开门见山的问道。

杨国忠见此情景,本想改变直言进谏的策略,但是还没等他张嘴,韦见素已经把话说了出去。

“陛下!安禄山久有异志,这是朝廷内都知道的事情,现在他居然请求要番将32人代替汉将,很明显这是狼子野心,先前他在长安时陛下就应该杀了他,现在实在不应该在答应他的请求,不然的话我大唐会有祸事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