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胡适聊亲自关系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最悲痛的莫过于胡适,“她只有我一个”,13岁离家游学后15年间,与母在一起生活只有4、5个月,“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身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也未能一面”!胡适悲恸欲绝,从心田迸发哀号:“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胡适为母亲办丧事,和他办自己的婚事一样,旨在反对旧礼教,从自己实践开始,大胆实行改革,既“把古丧礼遗下的种种虚伪仪式删除干净”,又“把后世加入的种种野蛮迷信的仪式删除干净”。他不用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也不用阴阳先生择墓地,他身穿麻布孝服,草鞋守灵,在副白布上用墨笔写了“魂兮归来”大字挂在灵堂。人们来吊唁,他则用鞠躬代替扣头……但是他在出殡那天致词时,没讲几句。就泣不成声,无法再理智下去了。他用泣血的心写下了一首悼母诗——

往日归来,才望见竹竿尖,才望见吾村,便心头乱跳,

遥知前面,老母望我,含泪相迎。

“来了?好呀?”——更无别话,说尽心头欢喜悲酸无限情,

偷回首,揩干泪眼,招呼茶饭,款待归人。

今朝——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

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

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

都  云散烟销!

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能寻她那一声

“好呀,来了!”

胡适学涯的几个进程

学涯在人的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学涯的几个进程是和他年龄一起提升的:

——台湾二年(1893——1895),与母亲一起读识父亲制作的红笺方块字,又有母亲助教,真是金色的童年。这时胡适才2、3岁。

——绩溪九年(1895——1904)家乡教育,有母亲的身教言教,读上庄的家塾。小小的13岁以下的年纪,意识形态上却完成了由拜神向无神的过渡。

——上海六年(1904——1910)走出大山,在当年中国社会前沿城市接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换了四个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在那里胡适都是出类拔萃的学子。

——留美七年(1910——1917),浸身大世界。19岁的胡适翩翩一青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读农学院一年、文学院三年,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部攻读博士一年半。

24年的刻意读书生涯,终使胡适成为一代大师,影响整整一代学人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他的起点就是黄山山麓的上庄村,“活动从未超出家庭间琐屑的事之外”的母亲。胡适在1931年写的《我的信仰》中说,“我母亲于1918年逝世。她的逝世,就是引导我把我在这个广大世界中摸索了十四年多些的信条第一次列成条文的时机”。他于翌年发表题为《不朽》的文章中,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回首“检阅我已死的母亲的生平,我追忆我父亲个人对她毕生左右的力量,及其对我本身垂久的影响,我遂诚信一切事务都是不朽的”。他诚信,“那英雄伟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烧饭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掏粪倒马桶的,也永远不朽”。

20世纪伊始,胡适这个人物就从这里起步,进入世界的视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上庄,“司马光、范缜得了我心”(1)

胡适并不是特殊的智能儿,但开智很早,是在远离家乡山山水水的海峡那边台湾岛台东直隶州知州衙门。那里有一个十分温馨的氛围,尽管时间短暂,但深深国根植于胡适的心田。他在《四十自述?(一)九年的家乡教育》中说:“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我母亲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书,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纪念。”

父亲不仅赋予胡适七百多个“红笺方块字”开智,而且还给儿子留下了两本自己编撰、亲手写成的灌输思想的小册子:《学为人诗》、《原学》。1895年他为台湾抗日而殉职了,没有机会教授儿子去读,由他当年台东知州府的幕僚堂弟介如执教。

胡铁花留给小儿子胡适还有一份至关重要的“遗产”,就是两张言简意赅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