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心理罪系列的最后一部两生花 > 第58部分(第1页)

第58部分(第1页)

也许大多读者最初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担心,《心理罪》的出版会不会引起一些有着犯罪心理的人无意中看到这本书而效仿起本书凶手的谋杀方法,当你看过本书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就如一位父亲总害怕学校里的性教育让他纯洁的女儿双眼蒙尘。我们只有懂得了解了犯罪心理特点才能及时发现治疗,从而树立起强大的内心抵抗这种阴影。

对于网络文学的普遍杂而混乱,到处是一脚毁灭一个星球的科幻,男的种马、女的花痴的言情,血淋淋、赤裸裸的视觉恐怖,幼稚而又漏洞百出的推理,实在推理不出就解释为“鬼怪制造”,要不就是一切皆因幻觉或过分夸大催眠作用的浪俗故事,《心理罪》对故事本身力求科学数据,以及从故事的本身过度到对犯罪心理的关注,作者对自身所学领域的严谨态度令人尊重。

心理犯罪悬疑对于国内恐怖悬疑市场来说是个空白,出版方把称为“中国第一部心理犯罪悬疑小说”毫不为过。并且《心理罪》在出版前在发行量每期近百万的《今古传奇》杂志得到了良好的检验,受到的千千万万读者的追捧。但,作者在实体书的前几章中,看似无关其实暗埋隐线的写法是危险的,虽然只有几千字,但它不仅影响了阅读的整体节奏,对于生活压力大,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是个不小的的冒险,因为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方木一样从一粒毫不起眼的纽扣上猜出附近还有一个小孩可能遇害,也不会在没有语言暗示的前提下对看似无关的情节过分留意——作者的暗埋隐线要看到后面回头再看前面才能看出他是在暗埋隐线。对于看过了“看似无关的情节”的作者来说,这本书就等于是蒙了土的金子。没有耐心看过“看似无关的情节”的,他看到只能是一堆黑土。另,作者时不时唐突跳出《第七个读者》的人名而未加说明,常常把人搞得人晕头转向,在这一点我们要替作者惋惜,如果作者的《第七个读者》先出版,那么这个问题将不是问题,还能引起来两本书相互推动的热售。对于第一次出版长篇的雷米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但是有理由对他有比一般作者更高的期待。

轮回之苦——《心理罪》

文/纸裁缝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本来打算去市场上逛一圈儿,买两根麻绳回来,写不好就吊死,以表愧对我心目中至高偶像的决心。但是我坚持坐着没动。

不是俺怕死,是因为我在想一个问题:轮回之苦。

《心理罪》这本书牵扯到两个男人。一个男人在书里面,他叫方木,很荣幸地担当主角一职——当然方木不觉得荣幸。方木很痛苦。

我看过的书少,没什么文化,基本上没记得在哪本书里看过这么痛苦的主角儿——一方面为了道义,进入到犯罪的侦破中去,一方面为了人心本身的柔弱和痛苦倍受煎熬。

我们都不是全然坚强的。方木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处女秀《第七个读者》里,为他年轻生命进行了第一次表演。这表演是男性化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也是畸形的、灰暗的。接连的死亡,成为被捕杀猎物的命运,瞬间摸到的死亡、爱人和朋友的死亡,生命青春希望的双重凋零,成为他本次在《心理罪》出场的前奏。

在噩梦中挣扎的《心理罪》,更增加了方木的悲剧色彩。作为一个正常人,遵守正常道德规范的、有正义感的人,作为一个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并对罪犯及其心理非常敏锐的“天赋少年”,他显然没有金田一的幸运,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同时成为警察的救主和凶手的屠刀。

轮回,在罪恶之深处轮回。到底有没有过拯救?也许没有他方木,就不会带来这么多死亡……

我对方木有着深深的怜悯和敬意。也许这就是《心理罪》打动我的地方。对我来说,它是一部非常好的犯罪小说,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悬疑小说,它可能是我所知、或所阅读的小说中刑侦知识描述最正确的小说。但这并不是我推荐《心理罪》的原因。

我想说的是,快看,这个男人,这个真正的男人,真正到了悲哀的境地男人……因为他只是人!

我也感谢《心理罪》这本书外面的另一个男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雷米——当然我更愿意叫他烂泥,这是他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栏目里的名字——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个ID正确的写法是lane_lau,不是烂泥。当然他有不断变化名字的权利,直到他厌倦了为止。

感谢lane_lau=烂泥=雷米提供给我们这样一部小说,让男人感慨的同时,也让女人落泪了。我说过,我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读的书又少。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有这么一本书看,我也愿意看,就足够了。

犯罪心理学的盛宴——评《心理罪》

文/夷梦

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有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小说,作者雷米原本就是刑警,修习过犯罪心理学,因此对其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本书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推理爱好者,也是一个法律学专业的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并不是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那种孤独,而是心灵的孤独,就像是站在一片漆黑的、空旷的大地上,没有任何其他人,然后永永远远下去。没有人来帮他,也没有人理解他。其实,这和他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一个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天才,能够轻易从别人的言行中知晓对方内心的想法,这种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世上有谁愿意自己的内心被人窥视呢?

回到剧情中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很有趣,人的大脑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东西。童年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所有性格,当然,也包括心理疾病。童年所受到的创伤,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形成。

黄永孝案中的犯罪者黄永孝就是一个童年受过巨大创伤的可怜人,因为偶尔看见了父亲于别人私通,从而在心理种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种阴影使得他的性格以及性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又十分不得意,从而导致他的变态心理爆发,成为弓虽。女干杀人报复的动机。

只是,他报复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甚至是这个社会。

所以有人说,童年所受的伤害是内伤,永远也不可能医好的。

方木在破黄永孝案中所表现的心理刑侦能力的可怕的,他对凶手的侧写非常到位,几乎是一模一样,就像是“在现场观看”一般。

其实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他的穿着长相,这不是魔术,更不是魔法,在刑侦上也非常有用。也许有的人认为这种侧写当不得真,或许凶手恰恰不这样做呢?就算会这么做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也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是不这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举个例子,一个房间里有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如果说有一个男人爱上了屋子里的某个人,我们首先想的一定是那两个女人中的一个,而不是另两个男人,这就是思维定势所起的作用。同理,一个人所做的事也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偶尔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成为找出他的最佳线索。

好了,不多说了,推理小说若是说多了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还是请各位看官为作者雷米捧捧场吧,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原始人性的灾难

文/我性随风

我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当触及危险或伤害时,总会有种类似被人扼紧后领的感觉,微妙但又不可言传。

在阅读雷米的《心理罪》时,仅仅看了数百字,这种感觉便幽灵般地出现了。我很清楚,其中暗藏了一个很大的“陷阱”,陷入者不能自拔。但对于醉心于推理探案小说的人而言,这恰恰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于是便闯入,以旁观者的身份静观其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