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百家讲坛道光与鸦片战争观后感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成本很小。

于是,人们纷纷前来交税领票,场面十分踊跃。《清史稿》记载:“人知其利,远近辐辏,盐船衔尾抵岸,为数十年中所未有。未及四月,请运之盐,已逾三十万引(笔者按:一引400斤)。是岁海州大灾,饥民赖此转移佣值,全活无算。是法成本既轻,盐质纯净,而售价又贱,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

大家注意到了吧,“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就是说,原来的私盐贩子现在改作官盐的生意了,因为一经纳税,所运之盐即为官盐。陶澍指示减少手续,加快流通,又加强对黄河两岸渡口船只的管理,打击运盐道路上的匪徒,便于食盐销售。这样一来,淮北之盐销路大畅,供不应求,后来,考虑到不侵蚀其他产盐区的利益,特地规定了销售限额为46万引。

票盐法使原来淮北垄断盐业的盐商受到致命的打击,许多盐商破产了。花园变成了菜地,成群的仆人也是树倒猢狲散,盐商们用各种办法表达对陶澍的愤恨。扬州盐商设计了一种新的纸牌游戏,增加了一张叫“桃树”的牌,上面画着一个人手持大斧,奋力地砍伐一株桃树,拿到这张牌的人一般是输定了,所以,必定破口大骂。

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义愤填膺。

道光一面表示这件事儿令人发指,可以追究纸牌发明者的责任;一面安慰陶澍不要受这件事儿影响,再接再厉。盐商还通过御史向皇帝直接反映票盐法给原来的盐枭带来了利益,甚至举报陶澍把写给皇上的奏折私自出版发表,等等。对此,道光帝都给顶住了,他毫不动摇对陶澍的信任,使得票盐改革终获成功。

淮北私盐绝迹,国家税收大增,超额完成了任务。本来,两淮盐政亏损七百多万两,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但经陶澍改革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公历1831~1837年),两淮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这真是一个经济奇迹,而且,陶澍打破垄断,平等竞争,自由贸易,重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思想更为可贵,这是道光朝最有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此后历代政府纷纷效仿,达百年之久。

陶澍决定趁热打铁,将票盐法推广到淮南,但身体日益羸弱,精力逐渐不济,于道光十九年六月(公历1839年7月)去世。道光皇帝闻讯悲痛万分,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赠“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毅”;同时命令将陶澍的灵柩运回湖南,沿途地方官员必须细心照料。据说,陶澍病重的时候向道光皇帝建议由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道光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陶澍去世的时候,一个五千年未遇的强敌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上,正对着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虎视眈眈,两国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中国即将进入一个风雷激荡的新时代,可惜道光君臣还处在懵懂之中。

十六、王朝末路(1)

鸦片战争结束之时,道光皇帝已近暮年,在位二十余年,虽励精图治但始终鲜有作为;年华已逝,精力已然耗尽,暮气沉沉的他望着满目疮痍的大清朝也只能转而苟安。财政危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此时偏偏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银库大案——925万两白银不翼而飞,作为天下身份最尊贵的失主,他该到哪里去查找?战后,夷务纷扰纷至沓来,外国鬼子厚颜无耻、得寸进尺,居然还想进入各个通商口岸所在的城市居住!为什么今天看来一个最无谓的争端会在当时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呢?

【国之鼹鼠,监守自盗】

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光二十三年,道光帝已62岁高龄。多年劳心操持,使他苍老得异常快,此时他疲惫至极,寝食难安。他大概知道大清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内忧外患使清政府岌岌可危。鸦片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沿海各地复归平静,但举目所及之处无一不是乱麻一团。

此时,道光帝面临的最大内忧来自财政方面,严峻的经济形势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持续两年之久的鸦片战争用尽了3000万两白银,战后赔款对大清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谚语说,屋漏偏逢连阴雨,真是如此。就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同时,黄河连年决口,堵决口,救灾民,两千三百多万两白银又打了水漂。

总之,这两三年间,用于战争、赔款、治河的支出合计将近七千万两白银,而当时国家每年的总收入仅有四千多万两。银子花得像流水似的,道光帝,这个以节俭闻名遐迩的皇帝,心疼得要命啊。但是没办法,咬牙跺脚也得花。当时户部银库存银仅一千万两多一点儿,这已经是大清开国以来的最低值了。无论如何,这点儿钱不能再动了,如若再用,就突破道光帝的心理防线了,这么大个国家,总得留点儿备用金吧。

然而,道光皇帝做梦也没想到,国库是空的,一千万两存银仅仅是账面数字!真不知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贵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又将如何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呢?

道光二十三年(公历1843年)初,户部银库的库兵张诚保的侄儿捐了个官(买官,美其名曰捐官,把钱捐给国家,国家给个官衔。)钱捐到了户部,叔叔张诚保负责过秤收钱,最后钱没收,但是开了收据。这事儿瞒上不瞒下,由于牵涉到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利益分配,结果被捅了出去。于是,黑幕越揭越大,最终揭发出户部银库巨大的黑幕来。史称“(道光)二十三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

道光帝闻讯后惊骇不已,迅速命刑部尚书前去查验,这一查非同小可,发现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库存银两相差万两之多。本以为国家还有一千万的国库余存,一查验就成了泡影,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众所周知,道光皇帝是个节俭得出了格的主儿,大臣到北京述职,赶上吃饭时间,都舍不得留大臣吃顿饭,这回一下子丢了925万两白银,可以想见节俭得近乎吝啬的道光帝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三月二十六(公历###日),道光帝痛责诸臣说:“竟亏空银至九百二十五万二千余两之多,实属从来未有之事,览奏曷胜忿恨。以国家正项钱粮,胆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丧心昧良,行同偝国盗贼……历次管库及历次派出查库王大臣,皆系亲信大员,亦复相率因循,毫无觉察,并无一人能发其奸,甚负委任,不知诸王大臣有愧于心否!朕自咎无知人之明!”同时,他指示刑部、吏部、步军统领衙门迅即介入调查,一查到底。

十六、王朝末路(2)

黑幕解开。

大批库兵被抓下狱,大批官员被停职审查,刑部官员忙得不分昼夜。经初步研究,刑侦专家得出了一致的意见:925万两白银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于案犯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银库的库兵。

这不是废话吗!925万两白银要是用现代载重四吨的中型卡车运,能装满一百车,一个人敢从戒备森严的银库运走如此多银子吗?就是能偷走,他往哪儿藏?至于说库兵是嫌疑人,也不是有价值的观点,因为除了库兵,谁也接触不到银子。

这么多银子放在哪里?又是怎么被偷出去的呢?

当时,北京共有十个大库,有装粮的、装钱的,还有装布匹绸缎的。其中装钱的共有三库:

第一个是紫禁城内库。此库存白银120万两,是给皇帝备用的“过河钱”,就是皇帝走投无路时用来流亡的路费,到目前为止还没用过,而且都是50两一个的大银锭,不易被盗,所以封条一封,上级官员基本不查库;

第二个是内务府银库。虽名曰银库,但不藏银,专藏金玉珠宝,库房不大,管理也很方便。

第三个是户部银库,即国库。国库里面藏着白花花的银子,差不多每天都在收支。库兵每日都在搬进搬出,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保证国家资金的安全,清朝银库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管库大臣一员,由户部侍郎兼任,下面设郎中等职,再下有库书数人,这些人都没有权力进入银库,能进入银库的只有库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