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两宋王朝在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第一候补是排行在蒙哥之下的忽必烈。汉人称忽必烈为“太弟”。与忽必烈感情最好的同母弟富拉格,此时已兵临伊朗和伊拉克,攻陷巴格达,正在日益扩张版图之中。末弟阿里不哥以留守身份留在国都哈剌和林。人在国都当然较为有利,此外,末子继位或末弟继位,在蒙古可以说是风习。

游牧民族过于膨胀时,会变得不易行动,因此,习惯上依排行顺序,由上面的人以分家的形态离主集团他去,结果往往是由末子或末弟率领原来的集团。这生活风习对蒙古帝国的继位问题也有所影响。如果由阿里不哥就可汗之位,这也不算异常。

在哈剌和林的蒙古族重臣和王族,对就在身边的阿里不哥较有亲近感。第一候补者忽必烈已成为汉地大总督,因采用大量的汉人幕僚,使在哈剌和林的蒙古族重臣甚为不快。

——忽必烈过于汉化。

——如此下去,蒙古人不是要变成汉人了吗?

一些人以这个理由对他心存反感,这一点忽必烈本人知道得很清楚。

在巴格达的富拉格,当然不会与同母兄忽必烈争位。对忽必烈而言,他是协力者,只是这个距离未免太远。协力者无法立即赶回国都,这对忽必烈来说也是不利条件之一。

“该如何是好呢?”忽必烈问了汉族重臣。

“臣认为此刻应以稍安毋躁为要。这个问题到头来将以力量解决一切,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力量。我们已经有的这些,弃之岂非可惜?”蒙古草原无甚魅力,不如好好掌握丰庶的汉地——实际上这是忽必烈的想法。只不过他不便于把这个想法说出来。

“好!我们继续沿着汉水而下,一边包围鄂州,一边看情势再说吧!”忽必烈遂下了这个决断。

如果现在折返北方的哈剌和林,正在由越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将会孤立在南宋势力圈内。如汉族重臣所说,一旦与兀良合台军合流,忽必烈将会拥有庞大的兵力。这样的机会当然弃之可惜。因此,他决定到约定的合流地点鄂州,等待兀良合台军抵达。

暗中的媾和(3)

“兀良合台是与我联手攻打云南的战友。我不能抛弃他。”蒙古族重臣相信忽必烈说的这句话,因而表示同意让他南下。

忽必烈的目的不在于攻陷鄂州。他这次南下,为的是要与兀良合台军会合后,共同折返北方。蒙古军攻破张胜坚守的汉阳,渡过长江迫近鄂州。忽必烈利用在并排的小舟或筏子上铺板的方式架成浮桥,将兵马源源送至鄂州城下。架浮桥的这个地点,与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攻打武昌时架浮桥的位置完全一样。这也是现在架有武汉铁桥之所在地。

“最好将鄂州拿下。你们的意见如何?”忽必烈问了幕僚们。目的不在于占领,而是在于救出兀良合台军,不过,要是能够占领,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欲攻占鄂州,必须有付出极大代价的思想准备。我军会蒙受的损失,恐怕会远超出想象的程度吧!”郝经回答。这是陵川(山西晋城)出身、苦学读书破万卷的文人。

“为什么呢?我听到的是,贾似道没有往年的孟珙那样强有力。”

“贾似道在力量上确实不及孟珙。但这一次他却有恃无恐,因而能定下心来应战。所以,我军恐有蒙受极大损失之虞。”

“贾似道有恃无恐是指哪一点而言?”

“指的是蒙古不会有援军来到这一点。这是明显的事实;而宋军却随时可以派援军赶来。”

“说的也是……”忽必烈用一只手支起下巴。

由于可能发生继承可汗宝座的斗争,因此,掌握国都的阿里不哥断不可能为哥哥忽必烈派出援军。他会尽可能地保留军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

“敌人知道我们不会有援军赶来,便会放下心来打仗。可以想见的是:战争将拖得很长。如此一来,襄阳的宋军很有可能采取切断我军退路的战术。我们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一定会比攻打鄂州所付出的代价更严重吧?”郝经一针见血地说出问题点。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与贾似道媾和?”忽必烈也是思路极为明快的人。

“臣没有明确地说应该媾和……”说到这里,郝经当然不敢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

“贾似道应该会急欲立功……”忽必烈做这个判断道,“认为立大功的机会来到的人,不可能不接受媾和。我这个揣测绝不会错的。关于这一点,你有何计策?”

“只有收买一途。”郝经这回倒是以斩钉截铁的口气道。

“收买?……听说贾似道是宋帝宠妃之弟,本身是个大富翁。我们有足够满足他的财物吗?”

“这一点请放心。臣以应付急需为目的,运来了一批金国内府所藏的宝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