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开封的故事作文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这年魏楚争战,楚国大败,魏国占领了中原地区。魏莹亲临视察,看到大梁一带一马平川,四通八达,北接幽燕,南连江淮,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流传说,大梁乃天下腹心,中原锁钥,得大梁者则得中原,得中原者则得华夏。他权衡利弊后,决心迁都大梁。

迁都是件大事情,没有气魄是很难实现的。魏莹回到安邑,想试探一下各方面的态度,便让亲信太监放出迁都的空气来。朝野登时炸了窝,反对的声浪出乎他的预料。

安邑经过魏文候、魏武侯两代苦心经营,早已初具规模,相当繁华。很多大臣和宗室都是土生土长的,故土难离,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国丈更是倚老卖老,唐突进宫,要求魏莹将妖言惑众的内侍处决,悬首宫门,澄清谣言,安定人心。魏莹脸色一扳:“这要是孤的主意呢?你难道还要杀孤不成?”

“这……老朽不敢。只是大王为何要抛弃祖宗基业,去另起炉灶呢?”

“坐享其成,闭关自守,保住先人留下的这个摊子并不难。可是当今天下弱肉强食,互相兼并,不进则退,落后挨打,却是不争的现实。魏国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发奋图强,除旧布新。”

老国丈搭蒙着眼,慢腾腾地说:“别着急,慢慢来。嗯,这和迁都有什么关系?”

魏莹好气又好笑,不愿再和这种老糊涂多费口舌,毫不客气地说:“兼并诸侯,一统华夏,才称得起王者的雄才大略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老人家最好免开尊口,少给孤添乱。”

老国丈吃了个没趣,讪讪地走了。

第二天,魏莹索性在朝堂上公开提议迁都,让群臣各抒己见。

众武将异口同声率先反对,理由是安邑群山环抱,固若金汤,而大梁地处中原,无险可守,相比之下不迁为好。魏莹驳斥道:“凡事有利必有弊,利弊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梁虽无山川之固,却有四通八达之利。如果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加强防务就可以化弊为利。”

众文臣争先恐后继而发难,意思是说安邑已历三世,根深蒂固,而大梁刚属魏侯,民心未附,新巢不如旧窝,迁都前景未必乐观。相国公叔痤是唯一支持魏莹迁都的,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事在人为,只要实行德政,大梁百姓会拥戴大王的。”

文臣武将把公叔痤围在中间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很难争出个子丑寅卯来。魏莹见众人目光如此短浅,态度如此顽固,心中恼火,拂袖而去。

他回到后宫,这里也像开了锅。上至夫人侍妾,下至宫女太监,都在议论迁都的事,赞成的极少,反对者众多。一群美人围着他撒娇,这个说:“听说大梁地势低洼,气候闷热,简直不是人呆地的地方,臣妾怎么能受得了哇?。”那个道:“据传大梁蚊蝇滋生,个头都像蜻蜓蚂蚱,臣妾这身细皮嫩肉最怕叮咬呀。”就连夫人夜里也给他吹枕头风,劝他别没事找事,自寻烦恼,把他搞得哭笑不得。

夜半更深,亲信太监突然把他从被窝里叫起来,说公叔痤密报,宗室正在串连文武大臣,图谋不轨,如果他执意迁都就要把他赶下台。相国正在淮备力量反击,。请大王速做决策。他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迁都竟然会酿成一场政变。

他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意识到迁都必然引起人事大变动,权力再分配,和每个权臣都利害悠关。如果处置不当,操之过急,引起内乱,就得不偿失了。他再三斟琢,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方面通知公叔痤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激化矛盾;一方面安抚后宫,放心睡觉,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翌日早朝,魏莹亲自宣布取消迁都之议,文武大臣都松了口气,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一变,朝堂上又响起欢声笑语。公叔痤以为魏莹犹豫退缩了,孤掌难鸣,也不好再说什么。

一切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按步就班,因循守旧,死气沉沉,魏莹心里十分苦闷。

这天黄昏,他百无聊赖地望着夫人喂养笼中的金丝雀逗乐; 当他把目光转向窗外,只见一支大鹏冲出山谷,在兰天展翅翱翔,好不逍遥自在。他深受触动,心想当个守成之君,就像笼中的金丝鸟没有大出息;只有化做雄鹰,击风摶雨,才能成就霸业。迁都的决心再也不能动摇,迁都的行动再也不能拖延。

魏莹这次吸取了教训,再也不会贸然行事。他和公叔痤多次密议,先瓦解反对派,拿最顽固的老国丈说事。

一天早朝,公叔痤出班奏道:“大梁令陈杭贪赃枉法,纵子行凶,已被革职查办,请大王速派能臣继任。”

魏莹沉吟道:“大梁地处交道要冲,乃军事重地,如今又成了国家的粮仓,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你看谁可赋此重任呢?”

公叔痤装模作样地环视一遍,郑重地说:“国丈德高望重,如日中天,大梁令非他莫属。”

魏莹击掌道:“好呀,每有国难,国丈总是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勋卓著。看来这一次也要他老人家亲自出马了。”

老国丈吓得双手乱摇:“大王,臣己经老迈昏庸,自身难保,不堪大任,请另选贤明。”

公叔痤真诚地道:“姜是老的辣,囯丈就别谦虚了。”

魏莹恳切地道:“能者多劳嘛,你老人家就不要推辞了。”

二人一唱一和,几顶高帽子,一通迷魂汤,老国丈不得不乖乖就范,灰溜溜地带领全家到大梁上任去了。魏莹又给国丈配备了十名得力的助手,全是亲信,面授机宜,同赴大梁,依计行事。

三年后,魏莹突然提出要所有的宗室和文武大臣陪王伴驾,出京巡游。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由西向东,打猎游玩。从山地进入平原,最后来到大梁。

老国丈出城迎接。他的态度大变,不住口地赞美大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唾沫星子飞溅到大臣们的脸上。魏莹不由暗中发笑,心说好戏还在后头哩。

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各自来到分配给他们落脚的府第安歇,没有想到全家人都出来迎接。原来他们刚离开京城,所有家属都被魏莹派人直接护送到大梁妥善安置。听说他们在安邑的宅院,也借口国家急需资金全部给拍卖光,即使回去也无处栖身。谁都明白,生米做成了熟饭,就是反对也无济于事了。好在不长时间大家都亲身体验到这里的好处,鱼米之乡,生活安逸,水陆交通发达,有拓展的空间,公私两利,何乐不为。于是他们纷份上表魏莹,请求尽快迁都大梁,好像他们从来就没有反对过似的。

魏莹见水到渠成,皆大欢喜,便命公叔痤通告周王室和各国诸侯,正式宣告魏国迁都大梁。他集中全国的人力和财力,大兴土木,扩建城郭,迁入人口,安抚百姓,几年功夫便把大梁从一个边埠小邑建设成为中原重镇,城高濠深,气势磅礴,百业兴旺,欣欣向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梁本来就是富庶之地,加上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政通人和,民心归附,魏国兵精粮足,国势逐渐强盛起来。各国的能人听说魏莹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纷纷投奔大梁。一时间,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兼并邻国,扩张土地,成了大气候。周王室对魏莹青眼相加,各国诸候也不敢得罪魏国。这时,文武大臣都钦佩魏莹有远见、有胆略、有气魄,迁都这步棋一走,全盘棋就活了。

这年,魏莹在大梁附近的逢泽(今开封东南) 召集秦、韩、宋、卫、鲁等国会盟,率十二诸侯以朝周天子。他在这次聚会中最先称王,史称魏惠王,又叫梁惠王。一时间,俨然成了中原地区的覇主。会后,秦、楚、齐、燕、韩、赵等国才纷纷仿效称王,拉开了纵横捭阖,七雄争霸的战争序幕。

开封从魏国建都开始,经过世代百姓心血和汗水的浇灌,逐渐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名城。

围 魏 救 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