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开封的故事作文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古汴名

御笔亲题古汴名,

名后名谁未书明。

龙睛不点恐飞去,

留与后人细品评。

竹枝词是唐代流传在巴山蜀水之间的民间歌谣,曲调优美,形式活泼,言浅意深,直抒胸臆,记一时一地之风土民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安史之乱,大批文人骚客入川避难,这种艺术形式便随之流向全国。在中原地区,竹枝词已经演变成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学形式,从文人雅士到下里巴人都可以用它来抨击时弊,发洩感情,在没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时代,又成了一种迅速而又广泛的传播手段。

这首名曰“古汴名”的竹枝词一经出现,立即引起游客们的好奇,很快传遍了全城。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议论纷纷。老方丈闻讯,也过来观看,反复阅读,仔细品味,觉得这首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内容针对残匾,语含幽默,,巧妙地解答了游客的疑问,似乎又影射其中必有猫腻,给人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真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既无署名,又无时间,姑且称之无名氏。他立马让大弟子小心翼翼地把宣纸完好的揭下来,请名师精装细裱成中堂,悬挂在残匾下面,为“古汴名”做了最好的注解,使和尚免费很多口舌。这样一来反而引起了游人更大的兴趣,“古汴名”和竹枝词竟然成了寺内一个必看的新景观。一首绝妙好词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件丑闻变成佛门佳话,让寺院从不利的处境中解脱出来,这是老方丈也没有想到的。

老方丈很感激这位词作者,引为知音,千方百计去寻找他,却无结果。他很遗憾无缘结识此公,大弟子出主意说:“不拾银子谁肯起五更?避害趋利是众生的本性。如果让作者知道寺院准备用重金答谢他,他很快便会现身的。”

老方丈求贤心切,也不得不出此下策,让大弟子全城张贴告白,声明寺院重金使用“古汴名”竹枝词,请作者速来领取润笔云云。

自此,老方丈望穿秋水,依然难识庐山真面目,可见此公并非名利之徒,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意在山水之间。他未免自惭形秽,反省之余,便用这笔钱,对历年来流传在开封的竹枝词进行搜集和整理,结集印刷,到处散发,大力推广,为人称道。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两代主持

老方丈鹤发童颜,是位年高德昭、佛学精深的得道高僧,在全国的佛学界都有很高的声望。

在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寺院也险陷入了困境,经济上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搞得他心力交瘁。近来他又体弱多病,辗转病榻,自知不起。好在他精心培育的大弟子已经能全面担负起管理寺务的重任,而且循规蹈矩,不遗余力地贯彻他的治寺理念,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你办事,我放心”。所以他再没有什么牵挂,死也可以暝目了。

老方丈圆寂之后,大弟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他的衣钵,就任新方丈。此人刚过不惑之年,身材矮胖,肥头大耳,笑容可掬,颇有人缘。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将军一个令。”新方丈升座,站稳脚跟后,立即推行全面变革。

他牛刀小试,先在寺内实行香火供品专卖,垄断经营。游人香客进香所需的供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数量很大,很多人都看到其中蕴含的商机,附近的穷苦人家和小商小贩便在寺内外向游人兜售这些物品,所赚便可养家糊口,但也抢了寺院不少生意。老方丈一向奉行不与平头百姓争名争利的宗旨,对此很宽容,从不干涉,各做各的生意,各赚各的钱,双方常期相安无事。新方丈对此很不以为然,谁都知道“肥水不留外人田”,做主持的缘何胳膊肘朝外拐呢?他不显山不露水,略使小计,便扭转了局面。寺里把府衙三班都头请来招待一番,许诺每月提供一笔特别津贴,请他每天轮流派几个弟兄到寺里来维持秩序。三班都头心领神会,每天安排两三个衙役在寺内外巡逻,以整顿社会治安为名,威吓、驱赶、扣押贩卖香火供品的小商小贩,没收他们的货物,使他们很快销声匿迹,寺院便成了独家生意。此举也使香客游人免除了小商小贩兜售纠缠之苦,混乱局面大为改观。对此,各方反应都很满意,称赞他出手不凡。

他又别出心裁进一步在香火供品上大做文章,一是按照香客的贫富,身份以质论价,有几个铜板的线香,有价格适中的锡箔,也有百两纹银的巨烛,拉大距离,各取所需;二是接按照施主所许愿望的高低分级定价,祈求个人平安和期望阖家幸福的要求自然不同,祈求免病去灾和期望升官发财的价格悬殊更大。菩薩也是很实际的,也是很会算计的,施主要求的多理应付出的多,两者应成正比。花千两银子烧个顶级金香,菩萨就会保佑你有求必应,实现宏愿;花百两银子烧个高等银香,菩萨也会协助你加官晋爵,一帆风顺;花十两银子烧个中级铜香,菩萨顶多庇护你个人顺遂,全家安康;花一两银子只好烧个低等土香,菩萨能让你消灾免祸,少遇挫折就很不错了;舍不得花钱的主儿,许多少愿都是白搭,菩萨忙得很,懒得理你。

此举一出,一片哗然,有弹有赞,毁誉参半。新方丈心安理得,不为所动。他认为谁也没有强迫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市场规律,谁也无法逆转。

这不过是小打小闹,紧接着他就挥开大手笔:打开寺门,全面开放,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集寺院、庙会、市场功能于一身,恢复宋代皇家寺院的辉煌。大相国寺的黄金时代是在北宋,堪称全国佛寺之冠。最兴盛时,中部基址七进,二禅八律,另辖六十四个下院,占地五百多亩,养僧一千多人,郊县还有多处庄园。佛殿里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重大庆典,皇帝临幸,百官行香。院中百戏杂陈,争奇斗艳,游人云集,摩肩击踵;两庑“技巧百工列肆,冈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万姓交易,动辄千万。与开封百姓生活及外地游人十分密切,是不可缺少的礼佛、交易、娱乐场所。那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与现在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落花流水春去也,”由于时势不同,照猫画虎,只能变味走样。

尽管相国寺如今已经没落了,今非昔比,不及宋时的十分之一,但“烂船还有三千钉”,按目前寺产仍是开封的首富。新方丈实行新政后,寺外现有市房三百余间租赁,为每月收租;寺内艺人、摊贩临时使用地皮,为每日收租;在寺内长期营业、固定用房则另行协商,价格不菲。据传该寺仅房租一项在清末收入即达银千两以上,连省城几个最大的商号也自愧弗如。

财大气就粗,钱多好办事。寺院进行修缮粉刷,面貌焕然一新。就连昔日衣衫烂褛,脸有菜色的僧侣也是衣帽一新,红光满面,成为人们羡慕的对像。

过去,老方丈闭门苦修,除佛事外从不和外界打交道,和官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寺院有求于衙门时,办事很难。新方丈认为这已经不符合时势了,必须开门办寺。他看准自私和贪婪是人类的通病,糖衣炮弹百发百中。于是四面出击,很快便把有关的要害衙门摆平。他还拢络了一批致仕的官员和交际广的人士,利用他们的官场资源和人脉关系,以备不时之需。“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关系网的形成,寺院的香火也日益旺盛。世人无不对他刮目相看,攻关高手的桂冠非君莫属。

新方丈有胆有识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得到全寺上下的拥戴。他也成了众僧崇拜的偶像,终生奋斗的目标。

过去寺院僧人的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城乡贫苦人家养活不起孩子,忍痛把骨肉送进庙里,讨个活命。这是绝大多数。二是信仰坚定,虔诚礼佛者,发出宏愿要苦修来生,遂舍身为僧;三是生活坎坷,屡遭不幸,万念俱灰,看破红尘者,遁入空门;四是作奸犯科,负案在身,走投无路,逃避惩罚者,混进寺院暂且栖身。后三种情况都是极少数。

面对百业雕零,一枝独秀的现实,出家当和尚既无老无所养的顾虑,又无被炒鱿魚的风险,是当前最理想的职业。据说大相国寺如果要剃度一个僧人,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报名应征。录取比例之低,令人咋舌。就连那些失意的官员也认为当官不如当方丈,平常没有上司管束卡头皮,关起寺门来就是土皇上。一些破产的商人也发出感慨,开店不如建庙堂,无本生意,只赚不亏,犹如进了保险箱。

祸从口出

大相国寺藏经搂后面有一座庞大的人工水池,是宋代开凿的,专供善男信女用来将水生动物放生的,故曰放生池。寺院在池旁专门设立放生处,为施主提供魚鳖虾蟹,据说都是从饭店的屠刀下解救出来的。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歺,顾客是要花钱买的,即所谓的功德钱,往往要高出市价许多。好在人们意不在此,谁也不会斤斤计较。

百姓生逢乱世,不求有福,但求无祸,纷纷到寺中行善积德,前来许愿放生,虔诚祈求佛祖保佑添福增寿。所以,放生池畔人头攒动,非常热闹,放生处的活物每天都供不应求。

寺院宣称僧人会定期将池中的水族运往江河湖海之中,让牠们回归自然。施主崇拜菩薩神灵,自然也笃信佛门弟子,谁也不会怀疑其中有什么猫腻。事实上人们也不可能再去探究和关注这些生灵今后的命运。

小沙弥纯实是个老实憨厚、有口无心的少年,因为没有眼色,不知禁忌,很不讨人喜欢。他虽然只有十四五岁,却有一身蛮力气,干起活来不惜命。放生处的事儿又脏又苦又累,没有一个僧人乐意干,他便被发配到这里来了。别人愁眉苦脸,怨声不断,他却安于现状,乐在其中。

这天清晨,山门刚开,放生处前便人头攒动,施主争相购买活物放生。小纯实独当一面,手脚不闲,还热心地劝说人家买什么鱼好什么魚不好。

一个老妇人好奇地问:“这有什么区别吗?”

“这里面讲究可多了,比如说鲤鱼肉嫩味鲜,就是刺多扎嘴;这青鱼刺倒不多,就是一股草腥味……”

中年男子试探地问:“小师付懂得真不少,看来你都品尝过了?”

“俺倒是想吃,就是轮不上。这全是听师叔们说的……”

纯实身旁的师兄怕他说漏嘴,连忙阻止:“少说几句,没人把你当哑巴。”

一个壮小伙指着水缸里的乌龟,*地说:“这王八的滋味你知道吗?”

“这玩艺儿大补,火气忒大,吃多了心里闹合,混身不得劲儿。”

一个少妇忽然发现纯实鼻孔淌血,惊呌道:“小师付你怎么鼻子流血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