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老生常谈造句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第三,“困”与不困,需要比较才能下结论。只要和普通老百姓的住房比较一下,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得出公务员住房困难的结论。这还不包括居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群体。因数量有限、条件苛刻,更有些弱势群体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也享受不上。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公务员住房都不“困”。所谓“解困”一说,只是巧立的一个名目罢了,关键在落脚点“补助”二字上。

我从来不反对提高公务员待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目的,公务员当然也不例外。我也从来反对那些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诸如此类的提法。公务员群体也都不容易,也应该充分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但是,从“养老金改革”和“住房解困”这两个事件看,如果媒体报道属实的话,公务员们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是把人民群众置于脑后和身后,率先给自己切了一块“大蛋糕”,率先享受了发展的成果。

在讨论养老金和住房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把目光停留在繁华的都市,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在广大的农村的9亿多农民兄弟,他们老了,谁来养老?他们能享受多少住房上的财政补贴和困难补助?

评开封副市长讲话指导漯河工作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不要惊讶,也不要以为开封副市长手伸得长越权漯河工作,事件缘于开封副市长的一篇讲话中,竟然“要站在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高度”,而且和之前一篇报道漯河消防的文章大同小异。

今天,看到了《羊城晚报》报道《怪!河南两市官员讲话稿竟雷同 被网友爆出》。文中指出,1000字稿件有800字相同,开封稿中竟有";构建和谐平安漯河";字眼。据网友爆料,在“中国消防在线”上,3月13日来源于“河南开封消防支队”,署名刘铁柱的稿件《开封市副市长:消防工作也是派出所的“主业”》,与3月4日来源于“河南漯河消防支队”,署名张建华的稿件《漯河政法委书记:防火监督是预防火灾的前沿阵地》内容竟然大同小异。在帖子中,网友贴出了两篇稿件的内容对比,其中“开封稿”中的一句话“站在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高度……”还被网友用红笔圈了出来。帖子迅速引起上万网友的关注。

对比两篇稿件不难发现,分为四段的两篇千余字稿件中,前三段800余字除时间、地点和人物不同外,内容几乎一字不差。“最近一段时期,全国相继发生了多起恶性火灾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纵观漯河(开封)全市消防安全工作总体情况,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重特大火灾甚至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开封稿”中唯一的一处“疏忽”在第二段最后,一处“漯河”的字眼并未像段落中其他地方一样改成了“开封”,因而才会出现“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破绽。

日常工作中,写材料总是要参考别人的文章的。这很正常,我们总说要借鉴别人经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参考和抄袭是有严格的界限的。把别人的文章拿来改头换面,署上自己的名,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文中所说的“文抄公”居然连人家文章中的地名都不换,是抄得太大方了,太出格了。好在没有把“开封副市长”的职务抄成“漯河政法委书记”,否则组织部门的也不干了。

我在工作中,真得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各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有的人为了应付差事,东拼西凑,也有抄得过头的时候。比如,某“工商管理干部”的先进性教育材料中,出现了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的字眼,某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心得体会中指出,本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收获很大,等等。

但是作为一位副市长的材料,出现这样的问题,让人大跌眼镜。副市长在事件发生后面对媒体的解释更让人大跌眼镜。刘铁柱副市长说,“是有抄袭这回事,不过不是我,是我们聘请的一位文字雇员发表后署我的名字。”这更就奇怪了,别人写文章署你的名,看来这位副市长连个“文抄公”都不是,简直是“抢劫”了。

我也知道,在工作中,领导干部是很少亲自动笔写文章的。秘书写好了,自己过过目是好的了,有的看都不看,直接拿着稿子上台讲话,才出现了“领导,冒号”,“此处可能有掌声”的笑话。这篇文章,我相信副市长不一定看过这篇文章,起码是没有认真看。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副市长对这样的事已经司空见惯了。

刘副市长还有更妙的奇谈怪论,“我们的宣传任务都很重,我的经验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个稿子要不出现‘漯河’两个字,别人也不会看出来。”

一说是宣传任务重,这不假,但对待工作不能因为任务重就应付差事,这不像一位领导干部的做法。消防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工作尤其马虎不得。刘副市长这样的态度,如何指导消防灭火?

又说文章都是抄的,只是这篇被看出来了,言外之意,署名刘副市长的文章全是抄的,而且是别人帮着抄的。只是苦了所谓的“文职雇员”了,辛辛苦苦写文章署别人的名字,不如抄来应付省事,结果出事后据说被开除了,何错之有?

管中窥豹,难道我们的基层领导干部都这样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官场潜规则源于自利心理

韩非子说过,人性自利。他举了个例子说,做轿子的人都希望人们当官,做棺材的人都盼着人死,这不是因为这些匠人心好或心坏,而是因为人当官后才买轿子坐,人死了才买棺材,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性自利。韩非是荀况的学生,继承了荀子人性恶的观点。

我不敢妄评荀子人性恶和孟子人本善观点的对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性中存在自利的特点。

我党一直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平同志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胡总提出了以人为本等,这些都是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我也坚信,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是心忧天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身上,在那些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的自利思想。

但不容否认,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一些人放弃了党性原则,暴露出了其人性自利的一面。我们近年来查处的贪官莫不如此。一些干部做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一些干部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这些干部身上哪里还有一点共产党员的品质,哪里还有一丝为人民服务的胸怀?在他们心里,充满的是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指出过的自利心理。这些干部,哪怕是为人民群众干一点好事,想的也是如何来骗取人民群众的好感甚至是选票,如何让自己得到提拔和重用,如何来换取更高的级别和待遇,如何给自己捞得更多的好处。正因为有了这些害群之马的自利心理在作祟,才有了买官卖官,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鱼肉百姓,贪污受贿,才有了所谓的官场潜规则。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一到临近退休,考虑问题总是想着自己退休后如何如何,才有了“59”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一当上领导,就想着如何行使特权,如何在群众面前耍威风,才有了“35?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