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的人才观300字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对不对,请用实践检验。

不比速度要比结构

现在有很多培训师在给企业领导授课时强调,企业发展速度是企业强大的根本,并提出“快鱼吃慢鱼”的理论,我对这个提法有不同的看法。

企业培训师倡导:速度最重要,速度是决胜的根本。其理论根据是:在鱼类中,并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个观点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抓住根本,过分强调速度,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核心治理,在企业内功上用劲不够,盲目扩张。不讲基础的快,只会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

“快鱼”之所以快,其根本不是速度,而是鱼本身的完美结构——合理的内部构造、流线型的体型、摆动有力的鱼鳍等。要学快鱼,首先应该学它的身体结构。它的身体结构设计精妙、优等,它的速度才快。倘若是一条普通的鱼,缺乏快速游动的能力和结构,拼命地加快速度,别说是想吃鱼,自己也把自己累趴下了。我们看到大马哈鱼,拼命地逆流而上,最后耗尽所有的体力而死亡。强调“快鱼吃慢鱼”的企业培训师们,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快鱼为什么快,没有看到它漫长的进化过程,没有看到它完美的身体结构,不知道内因是它的根本,而以为速度是吃其它鱼的根本,据此让所有的鱼都快跑,以速度定胜负,这种理论简直是荒唐可笑的。

快鱼吃慢鱼的思维会误导一些青年,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更加浮躁,为求速度急功近利,藐视道德和法律法规,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其结果往往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和社会。这种思维鼓吹企业加快发展速度,而忽视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内部发展,抓根本不够,强调企业快速地上新产品、新项目,进行新扩张。企业要真这样做了,会像大马哈鱼一样死得更快。

成功的根本不在于速度。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它告诫人们:速度不是最根本的,只要有憨厚仁爱的品德、自强不息的毅力、虚心的品格,哪怕他自身奔跑的速度像乌龟一样慢,也能取得成功。个人是这样,做企业也是这样,甚至国家建设也是这样。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社会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把“好”放在“快”的前面,把质量放在首位,是科学的发展观,是英明的决策。与之相反,1958年的“大跃进”提出“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结果经济没有搞上去,反而大倒退,饿死了很多人。

我们学习“快鱼吃慢鱼”的思维,其实应该学习“快鱼”的根本,不只看它的速度,更要看它自身的结构。有的企业不知自己为什么而生存,企业经营方向不明,没有为社会创造优质产品的理念,只管拼命地往前冲,忽视自己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吃掉其他企业为目标,把与其他企业做你死我活的拼斗当为工作重点,其结果是失去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自取灭亡。就像手扶拖拉机,它的内部构造比不上奔驰汽车,就算加大马力,提高速度,跑散了架也追不上奔驰汽车,甚至会车毁人亡。

所以,速度不是根本,结构是根本,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什么样的速度,结构与奔跑速度相匹配,企业才能长久;盲目地求快求大,以速度定胜负,不仅浮躁,而且幼稚。企业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

做人,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才,为集体、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强调内因,从自身品质抓起,下工夫培养自己的仁爱、虚心、自强不息的品德,有了这三个品德,跑起来才稳当。

2008年,中国男足最缺什么

中国男足很多时候是中国球迷的痛。2008年奥运失利后,中国男足又被人戏称为“梦游之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足对比利时的足球预选赛,一场球赛下来,因严重犯规,中国两名队员被罚下。这件事不仅遭到国外媒体的指责批评,中国球迷也是骂声一片。这可能是我们球员、教练始料未及的,球员可能认为自己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在绿茵场上拼命厮杀,用脚狠踹对方球员,表现出的是一种“忘我”的狠劲,非但没有受到赞许,反而受到了批评,他们感到委屈。其实,他们这个委屈,暴露了中国球员和教练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的理解存在问题。

国奥队的惨败又让我们想起米卢。米卢带领中国球队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那时候,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足球的快乐。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也深入千家万户,激励过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米卢走了,“快乐足球”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中国人对足球的期望越来越高,可惜的是中国男足的战绩却越来越差,以至于到了让人伤心的程度。但是球员、教练、足球领导人的收入反而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中国男足频频爆出很多丑闻:“黑哨”,球员、教练*,球员转会风波,教练与教练之间的矛盾等现象,告诉我们中国男足的体育精神正在颓废。国奥队代表中国踢球,但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国男足是为什么而战,是为足球本身的运动精神而战,还是为了俱乐部的荣耀、个人的金钱地位而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奋斗的目标不一样,展现的团队精神就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必然不一样。

这些年,我国足球队员个人技能没有后退,不少球员还出国到大牌俱乐部踢球,后退的是团队的协作精神。现在球员与球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少了,球员与教练之间的相互理解少了,教练与领导之间的默契少了,中国男足的整个队伍和谐氛围淡了,相互之间的怨恨多了。足球是11个人的运动,没有相互理解的仁爱思想,没有心灵的默契,强硬地拢到一起踢足球,哪会有团队的整体协作?哪会有最后的胜利?你是前锋,你速度快,你临门一脚好,我就不给你传球,看你咋办!中国足球输在仁爱上,输在信念上。男足讲手段、讲技法过多,讲精神、讲奉献、讲信仰过少。足球教练和球员常常说自己的压力很大,委屈很多。事实上,是他们的仁爱不够,奉献不够。中国男足俱乐部改革,实际上,是以金钱为中心的改革,以球捞钱很成功,形成了以球捞钱的气候,这些气候使我国足球没法看,使男足的战斗力没法提升。男足正气不足,邪气很旺。不少人喊足协的“掌门人”下课,我看应该。有人认为要挑选足球领导,还是该把品德放在首位,至少应充满爱心,我认同这样的看法。

记得米卢在训练时,总是先让球员做一些快乐游戏,使大家对足球产生深刻的爱意和信仰。因为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对足球有意念的感应,所以在米卢当教练的时候,我们丢球很少,进球很多,喜悦很多。学习米卢,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心,爱心训练是最高层次的训练。只有球员与球员之间心灵的沟通顺畅,相互配合才能默契,才能踢得出神入化。否则,个人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独自玩杂耍罢了。

说到仁爱,让我想起另外一位教练,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他从一个地位很低的女排陪打教练开始,历经二十几年的磨练,在中国女排走入低谷的时候,被提升为主教练,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大家都知道他很有爱心,平常总是面带微笑,即便被球员抛到空中摔下,他仍然开心地笑。他对球员的那种爱,在他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关爱的眼神、幸福的微笑、坚定的指导、对排球的深深挚爱无不体现那种爱。排球是一个激烈的竞技项目,但他用仁爱的精神训练,用稳定的内部团结克服重重困难,在与世界强队的较量中,多少次咬紧牙关,反败为胜。很多人都喜欢看女排比赛,每次观看都是一次精神大餐。从女排队员身上我们看到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就是战斗力。陈忠和和他的队员们是仁爱的,是虚心的,是自强不息的。她们每次都能坚持得最好,从而得到如潮的好评。即便这次奥运会上没有拿到冠军,人民依然给予热烈的掌声。

体育运动体现的是一个拼劲,我们比拼的不仅是肌肉的强健,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体育运动、对国家荣誉、对体能超越的“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的彰显,这个奥运精神是以仁爱为基础的,着力点在于对自身的要求。在平时训练上要对自己严格;在运动场上,对待对方球员及教练要心胸宽广,靠自身的强大来战胜对方,靠整体的团结、合作、教练的科学指导,很艺术地赢得胜利,而不是靠犯规,靠给对方球员制造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靠投机取巧取得胜利,更不是靠辱骂裁判、恐吓裁判、贿赂裁判来取得胜利。

我们“家门口”的这届奥运会,微笑是最多的,自始至终兑现着“人文奥运”的承诺。每一名教练员、运动员、志愿者都展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尤其是那些摘金夺银背后的教练们更是堪称典范。中国游泳队总教练张亚东、射击教练王义夫等等,口碑都非常好,有爱心,很虚心,能自强不息,他们很成功。中国体操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失利后,我们的体育明星杨威跪倒在教练面前,整个体操队哭声一片。但为了国家的荣誉,体操队化悲痛为力量,咬牙坚持了四年,2008奥运会中国体操队收获九金一银三铜,创历史最好战绩,特别是男队拿到团体金牌后,每一名队员和教练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们说:“这块金牌不能丢!”

中国男足陷入谷底起不来,大家都很痛心。我想,中国男足无论好坏都是我们中国的,大家虽然伤心落泪,但期待是永恒的!不会放弃,不能放弃。心若在,希望在。对于我们的中国男足,每个中国人都愿意帮一把。我的力量弱,我想好了,就说一句:中国男足,请重视仁爱,仁者无敌!

人才标准破解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困惑:人力资源市场一般有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我们发现,劳动力市场条件简陋,往往设在马路边、空地上,有的甚至连挡风遮雨的地方都没有。在劳动力市场应聘的人,外表不是很整洁、学识不高,但是他们普遍比较好找工作;人才市场地处城市中央,建有高楼大厦,总是人头攒动,应聘者个个衣着光鲜,人人有成套的个人资料,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此联确实有些过激,但高学历的“人才”找工作难也是事实,至少在很多地方是这样。

2007年9月,某地举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本来早上7点钟开门,但是7点还没到,整个会场就被包围得水泄不通,7点钟一开始,人们拼命往里挤,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轰然挤倒,长长的电梯都被挤变了形,东倒西歪地躺在那里。在这3万多急寻工作的学子眼中,招聘会,不是战场,胜似战场。

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人才市场的人是“人才”找工作却难?劳动力市场的人是“庸才”却抢着用,“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是用人单位有眼无珠吗?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招工难,招到好的人才更难;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了,多数还身不安、心不静,随时准备着“转移”;还有一些找到的工作,纯粹就是“假工作”。据了解,某些高校为了实现其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的“承诺”,就玩起了“找到工作才毕业”的“高招”,要求学生上交招工合同书,以此换取毕业证书。

学校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为什么不认可?因为有的学校把人才培养偏了,培养的不是用人单位所期望的人才,或者说培养的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如果是真正的人才,用人单位又不是傻子,一定会重用的。有的高学历人才不受欢迎的原因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核心,把所谓的知识代替了仁爱,认为学到的一点死知识,可以掩盖仁爱的不足,可以掩盖虚心的不足,可以掩盖自强不息的不足。其实,我们学的那一点知识还需在生产实践中检验和提高,不虚心就要犯错误。这样,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就出现了错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以分数论高低做评判的;而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看内因、重实践,遵循“品德就是人才”的标准。

学校不重视品德培养的根源在哪里?学校、老师、家长都在反思,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问学生和家长上高等学府的目的是什么?找一份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很多家长、老师、学生这样认为:劳动少、收入高的工作是好工作;把地位高、逃避苦力作为好工作的标准。培养出来的人都想出去管别人而不被别人管,或者总想着当专家、学者甚至剥削者。这样的目标与企业的期望不一致。企业期望的是讲仁爱、能虚心、自强不息的莘莘学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小老爷”,这种“小老爷”企业不敢用,用了也不满意。

这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中国自科举制度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直到现在还多多少少地影响着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十几年前还是这样:大学毕业就可以当干部,或者享受干部待遇。考大学是摆脱体力劳动最好的一个方法,考大学甚至可以不劳而获。但是,现在社会发展了,毕业生需要自己找工作,打破了“当干部”的这个梦想。我们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思路却并没有跟着调整,还沉浸在当年的那个梦想之中,造成梦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只愿索取,不愿奉献。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知识水平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但在爱国奉献、虚心自强上略显不如从前。

现在学校也在调整教学方向,所以现行的教育可以尝试从“精英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现在大学生受的是“精英教育”,毕业之后梦想当领导、当科学家,脱离实践劳动。这些都是由过去不科学的人才观导致的。科学的人才观应讲潜质,潜质好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可能有前途。我们过去叫应试教育,后来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很好。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太明确,操作运行不具体,收效也不太大。提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明确素质的根本,其实,把仁爱、虚心、自强不息作为人才素质的根本来抓,效果会更好。

此外,教育还要让“梦想”落实到“行动”。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之后,第一要务是虚心。初来乍到,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去学习的,是去熟悉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规章制度、掌握新的工作流程。这些都学会了,弄熟了,再提建议才是科学的,这是虚心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有的大学生做不到,认为掌握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到了新单位见了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乱发牢骚,不是执行规章制度,而是试图改变规章制度;不是服从指挥,而是指挥别人;不是虚心,而是骄傲。这样的人企事业单位当然不会喜欢了。还有,在培养仁爱上要多下工夫,仁爱不够,工作做不好,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吃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