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
“捷报”、“捷报”,
厚着脸皮捏造。
说是撞机焚烧,
其实中了猛炮。
炮猛,炮猛,
下回少来再碰。
这回蒋介石在“双十节”丢丑了,一怒之下把空军司令王叔铭的职撤了,换上了周至柔,这周至柔倒是“柔”得很,慑于大陆空军的威力,乖乖地听话,聂凤智叫他“下回少来再碰”,他就真的不敢再碰了,即使偷偷来犯,每当听到###战斗机起飞了,掉头就立即回窜。蒋空军的活动范围基本退到了大陆海岸线以外。
24。为将之道(1)
智勇双全,有胆有识,这是人们对聂凤智的中肯评价,也是长期在他领导下工作的人们的深切的感受。他具有军事家的胆略和气魄,运筹帷幄,多谋善断,善于把上级首长的作战意图,转化为扎实稳妥的部队行动,又敢于决断,善出奇兵,又敢打硬仗、险仗、恶仗;他率领的27军是我军的王牌军之一,能攻能守,军政皆优。
聂凤智的战友尤太忠和唐凯对他的评价是:
不管是担任军事指挥员,还是担任政治指挥员,他都能很好地领会上级的意图,坚决服从命令,同时要求部队“算大账”,“从大局出发”,以夺取整个战役战斗的胜利。他带兵打仗的一贯风格是:叫攻就攻,叫守就守,说打就打,说走就走,指东向东,指西向西。叫攻就攻上去,叫守就守得住。既要争着带部队打主攻,敢于挑重担,也心甘情愿当“配角”。打主攻,不怕“啃硬骨头”,当“配角”,也要“唱出好戏来”。
聂凤智是我军杰出的将领,他的带兵之道有着他本人的独到之处。
(1)
聂凤智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常常与战士们打成一片。
在胶东抗大时,聂凤智虽然是校长,但喜欢打篮球,每驻到一个村里,晚饭后,他都要和“学生们”打一场篮球。在球场上,他是普通一兵,和“学生们”一样碰碰闯闯,争夺球,抢投篮。
有一次,一位参谋在运球中不慎把他碰倒了,跌的不轻,参谋赶快放下球,去搀扶他。谁知他摆摆手,亮着嗓子喊道:
“快!快把球传去投篮!”
在打球的过程中,有位“学生”画了一幅漫画,一个球队员伸长胳膊到篮圈,把球送进去。他看了哈哈大笑,拍拍他的肩膀说:
“小鬼,画得蛮好嘛。可就是有点那个,靠长长胳膀把球轻而易举地送进篮里,那不是真本事呀!”
聂凤智与战士们“没大没小”,善于体察下情,干部战士也乐于与他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因此,战士们在他身边凝聚得“很紧”,他一调走,上下难分难舍,曾出现几十人流泪,几百人相送的感人场面。
(2)
聂凤智带兵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搞侦察,他的手下有一支十分精悍的侦察部队。他有一个习惯,每次外出,宁可不带警卫员,也要带上几个侦察员,随时把他们“派”出去,摸情况,抓舌头,侦察敌情、民情。“兵马未动,侦察先行”,是他的战斗风格。每逢大战,只要时间和条件许可,他都要召集各级干部熟悉战场,侦察敌情,从而准确地定下决心和部署。他本人也是一位孤胆侦察英雄,有许多传奇的侦察故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胶东军区首长根据青岛日军已经逃跑的情报,命令聂凤智率领部队去接管青岛。
拂晓时,部队到达抱虎山,敌情不明,他命令部队隐蔽待命。为弄清敌情,他亲自带领侦察分队,换上便衣,化装成农民继续向青岛市郊侦察前进。
在路上一问从市郊来的老百姓,说:“青岛的鬼子多着哪!”
话音来落,就发现有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从山垭口走来。聂凤智机灵地向战士们一挥手,示意进山谷。大家心领神会地装成做农活,在高粱地里弯着腰向山谷里移动。鬼子感到可疑,就向高粱地扫了一阵机枪,也没取追。
据侦察,周围城镇的日伪军都猬集在青岛,敌我兵力对比悬殊,打青岛的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建议军区调整了接管青岛的计划。
24。为将之道(2)
因为重视侦察,聂凤智情况明,才决心大。
1948年打周村时,战斗前1个月,他派纵队副参谋长叶超率领侦察分队深入胶济路沿线,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临战前,他又对周村周围地形,亲自作了侦察。正由于事先作过周密侦察,在敌情突变时,聂凤智才胸有成竹,果断地确定打下去,并且战则就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