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詹天佑发明了什么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开篇语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进行过百折不挠的探索。先驱者一片血忱,毕路褴褛,回望历史,启迪新思。

有一群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不是社会革命的风云人物,没有过震耳发馈的呐喊,没有过血雨腥风的斯杀,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都被雨打风吹去,这些人却默默地在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长远的记忆和深深的印迹,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许多领域里;还在他们奠定的事业基础上前行,这一群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一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终生奉献在中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上的科技骄子——詹天佑。或许更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铁路之父”,其实,他的人生画卷;正映照着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梦如幻。詹天佑是清末和民国前期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之一,至今他仍是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国情,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个静静的黎明,我披衣起床,走到窗前,推开窗帘,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而来,东边天际,启明星正在悄悄地往天顶上移动,没有霞光,整座城市都笼罩在静秘的夜幕里。在大都市是听不到鸡鸣的,更听不到犬吠,偶然从远方街上传来一两声汽车声。没有了白天的喧闹,思绪却在翻飞。多少年了,我一直想写一部反映我国科技人物的传记,从事科技史教学和研究多年的我,无数次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脉络进行比较,深深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更清晰地看到科技人物在这方面独特的影响。写书的计划在心中蕴酿了许多年,与那么多写作界的前辈交流过,去过无数次图书馆,走访过詹天佑的亲友,收集的资料让我找不到地方堆放,多少次拿起笔又放下笔,从何写起呢?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想起了百多年前广州的西关,想起了沦为英国殖民地不久的香港,想起了清末幼童在上海出洋肄业局封闭的严酷生活,想起了茫茫太平洋上中国号火轮孤独的船影,想起了明治维新后不久的日本横滨港,想起了美丽的夏威夷海岛,想起了旧金山当年的皇宫大饭店,想起了拖着辫子的中国官派留学幼童被美国人看作“中国女孩”的有趣情景,想起了幼童们第一次坐着火车奔驰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上欢快的旅程,还有美国家庭友善的环境,美国东部哈德福的城市风光,夏夜班丹湖的烛光晚会,深秋避难山教堂催人泪下的告别歌声,尼亚加拉大瀑布壮丽的风光,幼童们告别美国时精彩的棒球竞技场景,上海黄浦江低沉的吟唱,福州马尾海战漫天的硝烟,广州长洲岛上黄埔实学馆里学生与老师平等讨论的场景,南国海疆万里波涛,天津老码头忙碌的景象,我国早期的津墉、京奉、京张、张绥、川汉、粤汉铁路上詹天佑和他的同学、同事们匆匆的身影,滦河大桥、八达岭遂道、郑州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大桥、广州黄沙车站、宜昌川汉铁路的庆典等许多可以载入历史史册的撼人场景,还有海参威的茫茫白雪,哈尔滨的寒鸦悲鸣,汉口那个令人悲伤的黎明,一个个画面,一组组镜头在脑海中浮现。我无法抑制心浪的翻滚,打开电脑,舞动着并不十分灵敏的手指,在键盘上跳起了被朋友们称为“单指弹”的手指舞。

整理思绪,我首先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上海黄浦江码头不远处“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那个清幽的庭院。 txt小说上传分享

香江初试(一)

一、香江初试

187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相对平静的一年,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灵激荡正逐渐趋缓,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正被洋务运动的新潮推平。

这一年夏天,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在议论着一个不平常的话题,那可是一传十,十传百,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尽管天气热得发烫,但人们对这个话题的热情不减。这起因于一则官府告示。

北京城里正值盛年的慈禧太后和年少的同治皇帝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拟选派120名家世清白、聪明颖慧的幼童,分四期赴美留学,学习西方技艺。首期要招收十二至十五岁的30名幼童,在上海专设幼童出洋肄业局,学习汉文和英文,再派往花旗国(美国),留洋十五年。上海各个官衙门口张贴的告示说的正是这件事。这可是绝对的奇闻,自古以来,只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的事,哪有中国人到外国学习的先例呢?老百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可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因而在坊间的议论,衍生成各种传言。

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设在上海的山东路,这里离英租界不远,可以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外国火轮(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各色外国国旗在桅杆上飘扬,火轮之间有许多穿梭其间的小船,码头上,推独轮车的,抬轿的,骑马的,挑着小卖担的,肩扛着货物跑动的,组合成一幅忙碌的图景。夏日的骄阳照在黄浦江上,江水泛着银色的光。租界里矗立着许多洋楼,都是两三层的欧式建筑,与城市主体中式的青砖碧瓦的庭院参差形成鲜明的对比,那里是英美等国的洋行和领事馆区,万国旗在洋楼前迎风招展。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是一座传统的中国江南庭院建筑,有多间房屋组成,大门是两扇厚重的坤甸木木门,边上挂着一块刻着“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字样的牌子,门前是一条麻石街,院子里的金桂树和银杏树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显得特别葱萃,这里可以算得上是十里洋场边缘的静区。码头的喧闹、租界的嘈杂,与此处的清幽形成强烈的反差。

几个衣衫褴缕的少年,十二三岁的样子,摇晃着脑袋,小辫子在肩背处搭来搭去,一路蹦蹦跳跳,从肄业局庄严的门前相对清冷的街巷里走过,口中念念有辞地喝着一首民谣:

梁山头浪一只羊,

远往松江粜米粮。

大斗量来小斗卖,

升箩投浪养爹娘。

爹娘养我能长大,

我养爹娘勿久长。

孩子们的声音随着他们身影的远去,越来越缥缈了。回荡在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四周的空气里。

肄业局门前也贴了一张告示,几个衣衫质朴、拖着长辫的中年男子路过,这些人似乎认得字,他们停下来看了许久,开始议论起来。

“由朝廷出银子,衣食全包,还有老师、杂役陪读,有这等好事?”

“不是喔,听说皇太后、皇上这次是来真的。”

“真什么呀?30个孩子,如是真有好事,不早被那些达官贵人、富家大户人家的孩子把名额抢占了!我看啊,咱们老百姓啊,就省省这份心吧。”

“看来这事不靠谱,全国第一期才招三十个人,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这么好事他们不晓得把自己的子弟送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