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mp3在线收听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秦始皇有二十多位儿子,他们个个都可以被立为太子。但是,由于秦始皇的仇女情结使他对这二十多位儿子的母亲没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只有皇长子扶苏秦始皇最器重,也是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但是,扶苏因为〃坑术士〃事件公开劝谏秦始皇而被派往北部长城军团去做监军,离开了政治中心,失去了机会。

从秦始皇临终之前下的诏书来看,秦始皇还是看好扶苏的,所以,才会让他到咸阳主持丧葬。但是,历史的一次失误让扶苏失去了两次机会。一是扶苏的进谏让他远离了政治中心;二是扶苏到蒙恬的军团中做监军使他与蒙恬的关系亲近了,这导致李斯担心扶苏即位会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政治倾向有可能使扶苏失去第二次机会。

李斯身为丞相,又亲随秦始皇出巡,出巡途中出了秦始皇病亡的大事,他这个丞相自然脱不了干系。历史的责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那么,秦始皇不立太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死!

立太子意味着承认自己必死!这对于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秦始皇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现实。他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也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对这个敏感话题。我们在《生死茫茫》一章中讲到秦始皇信任徐福、卢生等方士,两次满足徐福的要求,卢生逃跑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信任与愤怒其实都缘于他对长生的追求。一个如此追求长生的人,而且是如此自命不凡的人,一个自视为神人、真人、圣人的人,他怎么可能再立太子呢?自己能够长生不死,还立太子干嘛,那岂不多余?

§虹§桥书§吧§。

第67节:秘不发丧(8)

逃避现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快乐而逃避现实,古人常说人生苦短、何不秉烛夜游,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则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对人终有一死的铁律,从而以汲汲于求仙的幻想转移这种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然而,他没有想到,逃避并不能改变现实,甚至会更糟糕。意志终究抵挡不住规律。秦始皇渴望长生的个人意志终究败在了生命的规律之下。秦始皇还是无可奈何地终结了他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皇帝,这位竭尽全力追求长寿的一代君主,最后竟然以一具发臭腐朽的尸体走进了他修筑了近四十年的地宫。真不知道他如果再世的话,将会怎样惩办让他尸体腐烂发臭的李斯、赵高、胡亥?

人生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开头必有结尾。历史不能回转,谢幕就是谢幕。秦始皇死了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秦国最高权力的交接能不能像秦始皇生前所希望的那样,遗诏送到长子扶苏手上,由他来主持丧事;丧事完毕以后,由他顺利地继承王位,然后成为秦始皇心中的秦二世?

◇欢◇迎访◇问◇。◇

第68节:沙丘政变(1)

三十四沙丘政变

秦始皇沙丘意外病故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大事:已经加盖了玺印召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事的诏书迟迟没有发出。这不是一般的诏书,而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生死存亡的诏书。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专制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诏书。每一次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都是一个帝国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最高权力的瞬间真空会引发各种势力的蠢蠢欲动与激烈角逐,而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化解这一角逐的定海神针。但是,这封体现秦始皇个人意愿的诏书最终却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

世事沧桑始皇终作古 千古遗恨诏书变遗诏

《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两篇传记的记载都是诏书写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记载中,诏书已加盖了皇帝符玺。〃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了;

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

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

不好讲。

《史记》的两篇传记都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先说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

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而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了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因此,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这是自己未发。但是,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变遗诏,未得发出。如果事实如此,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

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种局面使秦始皇误以为自己的话不可能不算数!即使死了,自己的诏书成为遗诏,谁敢篡改遗诏?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诏书一旦变成遗诏,一切皆有可能!秦始皇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他早就会下手防范了。

再说秦始皇因病重写完诏书却来不及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有!处理后事,秦皇远不如汉武。汉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误杀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五位顾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诏命,一切都安排妥当,汉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权力的移交却相当成功。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尚有两位年长的哥哥,但是,汉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阴谋都无法得逞。汉武帝在最高权力移交一事上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实现:一是他明确了太子的人选,二是他立了五位顾命大臣。这样,谁想更改汉武帝的意愿都不可能。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临死前三天〃这一时间,因为这是汉武帝最终决定立幼子刘弗陵继位的时间。人生都有临死前三天,但是,绝大多数人把握不好临死前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呢?大家将来都可以实践,有几人能准确判断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令人眷恋又令人遗憾世界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对死亡时间的准确判断,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