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隋唐五代史王仲荦百度 > 第四节 官 制下(第1页)

第四节 官 制下(第1页)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已见第一章第一节。其时有州三百一十,郡五百有八,见《通典》。隋于雍州置牧。州、县亦如北齐,分为九等。开皇十四年(594年),改为四等:曰上,曰中,曰中下,曰下。镇置将、副。戍置主、副。关置令、丞。文帝以并、益、荆、扬四州置大总管。其余诸州置总管者,列为上中下三等,总管、刺史加使持节。《通典》曰:“魏置使持节,宠奉使官之任。隋氏废郡而以刺史牧人,既非使官,则合罢持节之称。其时制置,不以名实相副为意,仍旧存之。后改为太守,亦不复省。所以使持节之名,及于边远小郡,乃不征典故之失。”炀帝悉罢之,并罢州置郡。京兆、河南则为尹。旧有兵处,刺史带诸军事以统之,至是别置都尉、副都尉,与郡不相知。又置京辅都尉,立府于潼关。并置副都尉。置诸防主、副官,掌同诸镇。其监察则归司隶台,已见前。此实有意复两汉郡县举职、刺史监察之旧者也。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通典》云:加号持节,后加号为使持节诸军事,而实无节,但颁铜鱼符而已。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至德二载(757年),又改郡为州。《旧书·职官志》上州刺史下注云乾元元年(758年),误也。其叙及《新纪》《通鉴》,皆云至德二载。通计唐代称郡者仅十五年,然前后虽称为州,论其实,则皆古之郡也。《旧书·地理志》惟列州名。《新书》及《通典》《元和郡县志》皆州郡名并举。盖明其中间曾为某郡,非谓其同时名州又名郡也。《新志》间有但举州名者,于渭州下发其凡,曰:“凡乾元后所置州,皆无郡名。”间有乾元前所置亦无郡名者,则于威州下注云“郡阙”,以起其例,盖其地尝没于吐蕃,史失其传也。宋承唐,以州统县,而仍留郡名,以备王公封号。故《宋史·地理志》每州亦兼著郡名,其用意与《唐志》又异。《旧书·韦安石传》言其子陟为吴郡太守,其时只有苏州,则作史者措辞之不谛耳。说详《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唐于西都、东都、北都皆置牧,以亲王为之,而以长史理人。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升长史为尹。初太宗伐高丽,置京城留守。其后车驾不在京师,则置留守,以右金吾大将军为副。开元以尹为留守,少尹为副,谓之三都留守。其后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亦皆为府置尹焉。唐初诸州复有总管。亦加号使持节。武德五年(622年),以洺、荆、并、幽、交五州为大总管。七年(624年),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总管府为都督府。太极初,以并、益、荆、扬为四大都督府。详见下。开元十五年(727年),加潞州为五。其余都督定为上中下之差。都护,永徽中置于边方,掌统诸蕃。大都督亦亲王遥领,以长史主事。都护亲王领之,则曰大都护,以副大都护兼王府长史。其后诸王拜节度使者,亦留京师,而副大使知节度事。薛《史·职官志》: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诏曰:“顷因本朝,亲王遥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惟东西两川,未落副大使字。宜令今后只言节度使。”则其制至五代刊落始尽也。羁縻都督府、州,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也。《新书·地理志》。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其余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之差。县亦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通典·职官典》。《新书·戴叔伦传》云:“天下州县有上、中、下、紧、望、雄、辅者,有司铨拟,皆便所私。”说与此舍。其《百官志》注言文宗世,宰相韦处厚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亦见《旧书·处厚传》,盖谓两畿之州为辅,非谓称辅之州止两也。《新书·地理志》渭州下云:“季世所置州,不列上、中、下之第。”则前世所置皆有之,特不能无变易耳。《通典》备举四辅、六雄、十望之名,而云“初有十紧,后入紧者甚多,不复具列”,则其一证。《典》又云:“户四万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以上为中州,不满二万为下州。亦有不约户,以别敕为上州者。又谓近畿者为畿内州,户虽不满四万,亦为上州。其亲王任中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即依旧式。”足见州之分等,条例甚多。虽云究以户口为主,然《旧纪》开元十八年三月云:“改定州县上、中、下户口之数。”则其率亦非无变易矣。抑近畿之州,《通典》述开元定制曰四辅,而韦处厚称为两辅者?或正以其数有变易,故改据两畿言之邪?《旧志》言户满二万已上为中州,《通典》五千字似衍。县:《通典注》云:“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而《旧志》云:“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谓之京县。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诸县,谓之畿县。”则赤县亦称京县,而称畿者又不仅雍、洛矣。《通鉴》:大历十二年(777年),定节度使以

下至主簿、尉俸禄。注述令、丞、簿、尉俸禄之数,县有、赤之称。胡氏云:“《类篇》,翻阮切,鹰二岁色。《新地理志》唐京兆有赤县、次赤县,诸负郭亦皆为次赤县,、赤字义不可晓,盖次赤也?”今案七等益一次赤,则八等矣。又《十七史商榷》引宋谢维新《合璧事类》后集第七十九卷县官门知县云:“国朝建隆元年(960年),应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则其制宋尚相沿,而于中等之中,又析出中下,则亦八等矣。《通典·职官典》言州县皆七等,而《选举典》言郡自辅至下,县自赤至下皆八等,未知何故。若次赤、中下亦列为一等,则其数适得八。岂此分别实起自《通典》成书以前,又为一等中之小别,可云无改于七等之旧,故辑选举、职官二典时,各有所据欤?要之州县等级交易,恐甚纷繁,多少名目,难以具详也。《选举典》云:“初州县混同,无等级之差。凡所拜授,或自大而迁小,或始近而后远,无有定制。其后选人既多,叙用不给,遂累增郡县等级之差,其折冲府亦有差等。”又载沈既济请改革选举事条:请准旧令,州为上、中、下三等,县为赤、畿、上、中、下五等,而废紧、望、雄、辅之名。云“等级繁多,则仕进淹滞。使其周历,即务速选。官非久安,政亦苟且”。其缘起如此,自不免如《戴叔伦传》所谓有司铨拟,皆便所私之弊矣。要之州县等级之分,实无与于民生之厚薄,亦不足深考也。镇以五百人为上,三百人为中,不及者为下。戍以五十人为上,三十人为中,不及者为下。各置将副、主副。关亦分上、中、下。上、中关皆置令、丞,下关惟有令。监察之制,文明后尝欲以隶御史台,已见前。《新书·百官志》云:“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旧书·太宗纪》:贞观二十年正月,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新纪》云:遣使二十二人以六条黜陟于天下。神龙二年(706年),以五品已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再周而代。景云二年(711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已下善恶。置司举从事二人,秩比侍御史。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兖、魏、冀、蒲、绵、秦、洪、润、越十州为中都督。齐、鄜、泾、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为下都督。当时以为权重难制,罢之。惟四大都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使各一人。《旧纪》:六月,依汉代故事,分置二十四都督府。闰六月,初置十道按察。七月,新置都督府并停。惟雍、洛州长史,扬、益、并、荆四大都督府长史阶为三品。《通鉴》云:时遣使按察十道。议者以山南所部阔远,乃分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六月,壬午,分天下置汴、齐、兖、魏、冀、并、蒲、鄜、泾、秦、益、绵、遂、荆、岐、通、梁、襄、扬、安、闽、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畿州不隶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卢俌等上言:都督专生杀之柄,权任太重,或用非其人,为害不细。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时巡察,奸宄自禁。其后竟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李景伯、卢俌之议,见《新书·景伯传》,附其父《怀远传》后。《旧书·王志愔传》:景云二年(711年),制依汉置刺史监郡。于天下冲要大州置都督二十人,妙选有威重者为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事竟不行。开元二年(714年)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通鉴》:开元元年九月,复置右御史台,督察诸州,罢诸道按察使。二年闰二月,复置十道按察使。《旧纪》但书又置右御史台,不书按察使之罢,而亦书其复置。《新书·张廷珪传》:请复十道按察使,帝然纳之,因诏陆象先等分使十道,此时事也。至四年(716年)罢。《旧纪》:四年十二月,停十道采访使。《通鉴》:三年十二月,或上言按察使徒繁扰公私,请精简刺史、县令,停按察使。上命召尚书省官议之。姚崇以为今止择十使,犹患未尽得人。况天下三百余州,县多数倍,安得刺史、县令,皆称其职乎?乃止。四年闰十二月,罢十道按察使。八年(720年),复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通鉴》在五月。十年(722年),又罢。《通典》同

《通鉴》在十二年五月。十七年(729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通鉴》在五月。二十年(732年)曰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通鉴》在二十一年(733年),云是岁分天下为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黔中、岭南,凡十五道。各置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畿以中丞领之。余皆择贤刺史领之。非官有迁免,则使无废更。惟变革旧章,乃须报可。自余听便宜从事,先行后闻。《新书·地理志序》亦云事在二十一年。《旧书·张九龄传》,言其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九龄之相,事在二十一年十二月,则此夺一字也。《新书·韩思复传》:子朝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初置十道采访使,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李尚隐传》云:自开元二十二年置京畿采访处置等使,用中丞卢奂为之。尚隐以大夫不充使。永泰以后,大夫王翊、崔浃、李涵、崔宁、卢杞乃为之。乃据朝宗、奂任职之时言之,非谓置使在二十二年也。《旧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五十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蓟州。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五十者十五之倒误。蓟州当作苏州。此分山南、江南各为二道,就关内、河南析出京畿、都畿,又增置黔中也。天宝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758年),改曰观察处置使。”案《旧书·李峤传》:初置右御史台。峤上疏陈其得失,言“垂拱二年(686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别准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余条。巡察使率是三月已后出都,十一月终奏事,而每道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余人,少者一千已下。但准汉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苞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且机事之动,恒在四方。是故冠盖相望,邮驿继踵。今巡使既出,其他外州之事,悉当委之,则传驿大减矣。请大小相兼,率十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为限。使其亲至属县,或入闾里,督察奸讹,观采风俗。然后可以求其实效,课其成功”。则天善之。乃下制分天下为二十道,简择堪为使者。会有沮议者,竟不行。神龙已后所行,则峤之说也。委任郡县,而于其上设监察之司,持霜简以肃纪纲,而勿与郡县之事,于法究为最善。隋、唐之世,屡经改革,终不能不循此而行,宜矣。然天宝已还,边兵日重,至德而后,加之天下兵兴,卒复于魏、晋、南北朝刺史握兵之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