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百家讲坛文学讲解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她们是有距离,但孩子是奶妈带大的,所谓的贵族身份,从这里边都能看得出来,它不一定要你讲,中间是有距离的,不可以随便乱亲热的,这一段交代得非常巧妙,什么?就是莎士比亚也是用当时的那种文字语言,表现了当时那个社会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到现在为止,她只能偷偷地看帕里斯,求婚者一眼,他们都没有直接的交往,可是在芭蕾舞剧中,不说话,这段台词怎么表现?大家琢磨琢磨。

好,我们现在来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乌兰诺娃1940年的版本,这是1953年拍的电影,看与前一段台词对应的东西,我们看它是怎么交代的。看朱丽叶和乌兰诺娃的名字占了单独的一页,然后才罗密欧和其他的舞者们。大家比较这两段,感到两种语言的不同的优势吗?比如最简单的,我们倒过来说,大公一举起来那把利剑的时候,所有的话得请孙道临来说,然后包括颁布命令,“任何人再要闹事格杀勿论”。所有这些东西用舞蹈语言没法讲,莎士比亚只能求孙道临来讲。这是很无力的东西。因为文字语言的特征,确实用非文字语言是难以表达的,因为这没法把它情绪化成某一种感情,所以很难具体说。接下来我们看后头,这是1954年拍的片子,这时候的乌兰诺娃已经44岁了,演一个14岁的孩子。

这一段和刚才那个戏剧版本的电影对比,你看第一次,在电影中,朱丽叶出现的时候,是给她洗脚,然后就是咱们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么一个形象,很木讷的一种形象。那时候,语言对白也显得非常单调,印象不深,但是芭蕾舞剧的朱丽叶,乌兰诺娃一定使她增辉不少。她一出现,就是一个欢蹦乱跳的一种舞蹈的形象,一种真的符合那种单纯的,那样一个14岁少女无忧无虑的形象,一下子出来了,突然一下子就夺眶而出,这种感觉。接下来这一段,要看的是帕里斯,这个帕里斯伯爵向她求婚,直接就跪在地下,向她求婚了。中间那一段,包括电影中、莎士比亚原作中,他和她父亲先去谈一谈,那个过程整个都剪掉了,没办法再去讲了,因为舞蹈没办法讲这些复杂故事,舞蹈语言没法表现,所以,进戏的速度一下就得到位。

这一段讲的是,罗密欧化妆闯进了朱丽叶家的舞会,这么一个片段,我们做一个对比。在戏剧原作中好多对白,在舞蹈中就没办法表现。请大家注意,这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第一次眉来眼去。这是第一次罗密欧盯上了朱丽叶。这个女的叫罗莎琳,是干什么的?这是罗密欧单相思的一个对象,他追她,然后,罗莎琳一直就不喜欢罗密欧,不知为什么。原作中,他是追罗莎琳追到了朱丽叶家来的,但现在这都没法讲清楚了,不管啦。那么,这时候,罗莎琳警告他,你赶快走,因为她知道他们两家是世代冤仇,你赶快离开这个地方。这个交代比较有趣,为什么呢?其实给罗密欧做了一种铺垫,就是他爱上朱丽叶是情有可原的,他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脚踏两只船的人。他是在这边失恋,得不到的时候,在那边又找到了自己所要的。这是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第一眼、第二眼,量化标准嘛,已经过电了,第三眼、第四眼,最后不动了,眼神不动了,凝固住了,一步三回头,最后不计其数了。

大家看,朱丽叶这时候的情绪已经变化,已经开始心猿意马了,尽管她听从父命,要嫁给他的帕里斯,但是她现在心猿意马了,她现在心上想着刚才给她放电的那个男孩。实际上,刚才那一段电影语言也是非常讲究动作、身体的表现,这时候,你看她开始离帕里斯有些距离了,把手收回来以后,她开始躲着他了,你会觉得,这是个好女孩。吊观众的胃口,那手要触摸,但不能一下子粘上了,那就没意思了,要抻你,让你心里吊着。

这种对白中,我想任何话都是多余的,可能我们只能感叹,天底下真是有这样的痴情男女,面对他们,我们只能自认是凡夫俗子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段,这一段就是在芭蕾舞剧中最有名的一段双人舞,因为这一段实际上是他们第一次单独幽会时的一段高潮戏,我们称它为《阳台双人舞》。

想想刚才的台词,正好反过来,非常有趣,在电影版本中,朱丽叶说我真希望你成为我手中的小鸟,一个顽皮女孩手中的小鸟,可在这儿,正好反过来了,看怎么反过来的?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是什么?是罗密欧一把抓住了朱丽叶,她像小鸟一样,反过来了,要不然,他一会儿没法托举,如果他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最后他怎么托举呢?那不是人遛鸟,是鸟遛人了。好多地方要把戏剧原作中一些不符合舞蹈特点的加以颠倒,那么,提前就得打伏笔,不然的话,在逻辑上你会觉得很突然。那么,前面这一段男子独舞,相当于那个独白,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不一样了,他不是表达他对对方的爱慕,而好像是在炫耀自己,像孔雀开屏一样,看我多美丽,看我多能耐,看我的身体条件有多好,看我能转多少圈,这叫什么?开、绷、直、立,轻、高、快、稳,芭蕾的审美标准,这时候,我们觉得看的不是罗密欧,而看的是努里耶夫,看得更多的是这个角色之外的舞者本身,这也就是在舞剧中,到底是以舞为主,还是以剧为重的这样一个特点。其实,它更多地在炫耀演员本身,你对对方的倾慕通过一个独舞,没有relationship,没有两个人在一起的话,你怎么表达对对方的这种爱慕之情呢?没办法。接下来,咱们看朱丽叶-玛戈·芳婷又如何能够通过非文字的语言,去表达她对对方的那种倾慕,想一想刚才那个,回想一下刚才电影中的那一段独白,那么感人泪下的那样一段独白,舞蹈是很困难的。

第二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好玩儿的事,相关的趣话。很多材料现在说明,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发生在意大利的古城叫维罗纳,据说维罗纳这个古城,现在市政府每天要面临的一大困扰,或者说麻烦,或者也是快乐,或者也是传奇,是什么?这样讲,每年市政府要从邮局搜集来四千到五千封写给朱丽叶的信,至今依然如此,信封上无一例外,都写着“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收”。至今还有这样的事情出现,每年在四千到五千封之间,那么,市政府就很头疼,怎么办呢?那么,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才开始有了转机,有了办法,什么办法呢?这个城市里的,莎翁的这些痴迷者们,这些崇拜者们,他们成立了一个“朱丽叶俱乐部”,那么“朱丽叶俱乐部”现在就负责处理这样一件事情。据资料告诉我们,现在这个俱乐部里,每天有十多个volunteers;义工、志愿者,专门负责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给朱丽叶的各种信件。说各种信件是什么意思呢?中间包括世界各地的罗密欧们给朱丽叶的情书,理想中的、幻想中的那种理想,那种model(榜样),那种要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那种美、善、真,这种形象,他去追求,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那种情怀,不仅如此,还有全世界各地的朱丽叶们给维罗纳的朱丽叶的,这就不是情书了,是什么?是谈心,她们在谈恋爱中遭遇的种种的不幸,她觉得只有朱丽叶,而且是维罗纳、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才能够跟她息息相通,才能够理解她,才能够帮她找到一个解脱的方式,正因为如此,维罗纳现在成了到意大利旅游的一个必到之处。只要经历过爱情,或者期待着爱情的人,好像到意大利,维罗纳是必游之地,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大大地扩大它的旅游资源,这是第一条。当然我在想,如果朱丽叶在天有灵的话,她对家乡人这种私拆信件的方式,甭管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态,至少是私拆信件这的种事情,对于现代文明的人来讲,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状态,这是第一。另外,我的想法就是一部杰作,无论它是文学的、戏剧的、舞蹈的、音乐的,真正的杰作应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认为,不应该只是把它摆到博物馆,当一个文物去供着,可以的,但那是不够的,尤其对于文化艺术这种经典的东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供奉它的同时,千秋万代的人永远对它感兴趣,永远对它来做自己的解释,就用一种崭新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式,表达你对经典的尊重,而不只是把它们当做一个死物,而是把它变成活物,而不是把它变成死物。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现在,这么多的版本,我觉得,也特别能说明它的经典性,就是它的现代性、它的当代性。就是说,同样搬进芭蕾舞剧,它既有浪漫芭蕾,早期的浪漫芭蕾,又有现代芭蕾;然后,既有戏剧性芭蕾,又有交响芭蕾,现在甚至有最新的一个,也是最有意思的版本,是什么?是把当代的摇滚青年和流行时尚融为一体的摇滚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让你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当代的这样一种崭新的面孔,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经典的面貌和它的活力,它的不朽!

研究艺术一定也得有一份对艺术的痴迷,我们看欧先生在看莎剧当中动情的那一段的时候,也是流下了眼泪,这一方面说明,他是被里边的剧情所感染,他也是一个痴情的性情中人,这种性情呢,完全在他的眼泪里了;另外我想,他也一定是想到了自己曾经在后花园幽会过这么一位朱丽叶!

尽管我自己在家里看的时候也是热泪盈眶,在这儿看,我觉得本应会很坚强的,但是好像觉得坚强是很愚蠢的,这时候不流一把眼泪,上哪儿流去?就这种感觉,甭管它了!这是一种享受,肯定能净化心灵,而且能把身体里压抑的毒素全排出去了!因此,你就不要去犹豫了,让它去流好了,如果你能流得出来的话。

足尖上的莎士比亚(下)… 欧建平

主讲人简介:

欧建平:1956年5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导师及课程教师、外国舞蹈研究室主任,1998年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以及各大普通院校从事《中外舞蹈史论》、《舞蹈美学及鉴赏》、《舞蹈创作方法》、《舞蹈作品分析》等课程的系统教学。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为世人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等经典剧作被世界各国一次次地搬上了银幕和舞台。芭蕾舞是怎么表现《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见钟情在话剧和芭蕾舞中各是怎么表现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传唱着,无论是话剧舞台还是芭蕾舞台,不同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传承的不只是一则经典爱情故事,更是莎士比亚批判残酷黑暗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禁锢的至高无上的人文情怀。《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剧中,莎士比亚妙语连珠的文字语言优势不翼而飞,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观众的欣赏和理解?其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什么?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的芭蕾舞是怎么巧妙地表现哈姆雷特复仇、奥赛罗杀妻的情节的?

4月15日、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建平精彩讲述《足尖上的莎士比亚》,敬请关注。

(全文)

如果我们想到莎士比亚,我们闭上眼睛,我们会想到他的妙语连珠的台词,我给大家摘选了一些,他的话剧式的电影中有些精彩绝伦的一些对白,莎士比亚的原作。那么,像这样一种文字语言、口头语言的东西,一下变成哑巴了,芭蕾舞剧大家知道,芭蕾舞剧不能说话,这种台词或者哪怕是潜台词的东西,变成无声的语言时,whattodo?怎么办?这个东西;希望大家在我们一边看的过程中,大家替我来琢磨琢磨,我们一块儿来分析一下。我这个第三部分,说到底是把莎士比亚这样文字语言的名作搬上非文字的芭蕾舞台之后,看看得和失到底谁多谁少。这应该说一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的舞蹈研究家,包括我自己,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比较多的,有两种意见:一个就认为是好事,当然是好事。你看一看芭蕾舞剧的这些宝库中,有12部莎士比亚的题材,都搬上了芭蕾舞台,因为整个的芭蕾舞剧流传至今的,实际上并不多,我们算一算从古到今,从早期芭蕾至今,五百年了。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五百年的历史中,真正到二十世纪之前,传承到今天的,实际上并不多就只有十几部,可其这十几部中,有好多部是根据莎士比亚题材改编的芭蕾舞剧。尤其到了二十世纪,版本就更多了,所以,对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你不能视而不见。

首先,它的利和得是什么?利弊、得失之间,咱们先讲它积极的方面,利和得是哪方面?就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芭蕾舞剧,首先它使得芭蕾舞剧在原来大量幼稚,甚至可笑的这种童话的、虚幻的、神话的题材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尘世间的、人性的心理题材,增加了、丰富了、深刻了芭蕾舞剧,而且使得芭蕾舞剧的题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内涵,而且给了芭蕾舞剧一个完整的戏剧构架。莎翁的三十七部戏剧都是戏剧、话剧,都有一个完整的戏剧构架,从而极大地充实了芭蕾舞剧的骨架和血肉,在整体上推动了芭蕾舞剧的成熟和发展,这是第一。从它的舞剧本身的,它整个自身的规律来讲,给它输了血、给它吃了钙片,用今天的话来讲,充实了它、强大了它,这是第一。第二,应该说充分利用了莎士比亚这个戏剧家喻户晓、世界知名度,有效地提高了芭蕾舞剧的上座率,这是第二点。第三条,而且使莎翁戏剧又获得另外一个范畴的观众。过去看话剧就是看话剧,但是现在,常常可以把话剧的观众,带到芭蕾舞剧的观众中来,既丰富了话剧观众的审美视野,也丰富、扩大了芭蕾舞剧的观众。第四,使得文字语言同非文字语言在同一类的戏剧名作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了舞蹈和戏剧这两个舞台和两类观众的审美视野和想像空间。

第五,我特别地认为,就是好,把莎翁戏剧变成芭蕾舞剧就是好,好是什么呢?你不是说文字语言和非文字语言有矛盾吗?恰恰是莎翁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中,充满了一种反抗的激情,而拿着激情大舞特舞,正好是舞蹈的擅长,我们说,芭蕾舞剧尤其是“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你让它去讲故事可以,但讲情节是比较拙的,可是要用它来抒情,抒发人的激情的时候,它是最高妙的东西。看片子的时候,看大家是不是同意这个观点。有的时候,我们会做对比,拿一段台词来,接下来对应着看,看芭蕾舞剧是怎么跳的。你会发现什么?一切文字在动作面前变得干巴巴的,甚至是多余的了,有这种感觉,甚至是让你很不舒服的。我们说一个拥抱,这么一个动作中,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