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落日蔷薇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接下来的战斗不难想象,装备精良的卫兵立刻发起反击,向偷袭者开火并包围上来。一发子弹击中少年人的肩头,他的喉咙里轻轻〃哦〃了一声,颓然跌坐在地下。

〃……别扔下我,大叔!〃疼痛使少年的脸变了形。 〃孩子,你是好样的,大叔陪着你!……来吧,兔崽子!你大爷怕死就不是好汉了

战斗结束,两个奄奄一息的俘虏被押解到南昌。一周之后,军事法庭做出死刑判决,南昌城门到处张贴枪毙犯人的布告。执行死刑那天,南昌城万人空巷,市民都挤在囚车经过的街道两旁争睹大名鼎鼎的暗杀团匪首的丰采。其中一个血肉模糊的死因居然硬撑着伤腿站起来,直着脖子嚷一句:〃……穷人是杀不完的!暴动万岁!〃赢得满街喝彩。

行刑前一名宪兵军官奉命告之囚犯:他们的伏击是完全失败的,因为那些滑竿上坐的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真正的大人物已经提前从另一条路上了庐山。

囚犯大叫一声。撞石而亡。

这是自民国政府建都南京以来,无数暗杀政府首脑的阴谋中不成功的一例。暗杀团受到戴笠军统的追剿从此偃旗息鼓,许多涉嫌读取罪的江西地方官员被撤职查办。

是年七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华北上空战云密布,中国国内各党派及阶级矛盾暂时趋于缓和。

曙色未明,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早早守候在山间的亭阁里等待日出。

这是一个难得心境松弛并且无所作为的早晨,整座庐山还在沉睡,委员长夫妇已经踏着湿漉漉的露水登上含鄱口。昨天庐山下过一场小雨,通路泥泞,山谷里到处雾岚氲氤流水淙淙,据当地人讲,雨霁之后的清晨有时能看到庐山奇景云海日出。蒋介石近来心绪不佳失眠严重,他仿佛是一头被鞭子驱赶的老牛,没日没夜地在工作的磨道里打转;彻夜开会,打电话,会客接见,批复文件,找人密谈,检阅和视察,签署各种命令,发出指示和收回指示,等等。夫人看到先生日渐憔悴的脸庞和眼圈浮起的黑晕,就决心说服他丢开国家大事到大自然中寻求片刻解脱和安宁。天地漆黑,群山如黛,他们来得太早了些。

从汉阳峰和五老峰夹峙的巨大豁口望下去,深不测底的悬崖下面雾气蒸腾,天空与大地仿佛两片色调浓淡不匀的巨型板块,一齐倾斜着融入这片浑沌未开的朦胧曙色之中。

一阵挟带浓重潮气的山风拂来,蒋介石不由得打个寒噤。〃大令,你冷吗?〃夫人担心地问道。

先生摇摇头。暗夜容易使人浮想联翩,他不想说话,就在亭子里来回动。

东方天际的曙光和朝霞久久没有踪影,浓重的暗夜好像潮水无边无际,星星在天幕上眨着眼晴,兀立的群峰好像巨人的鬼脸挤压人的精神。长期睡眠不足使得蒋介石突然感到心绪恶劣,他不好扫了夫人的兴,就深深吸进一口湿漉漉的雾岚。努力压抑自己内心的厌烦和气愤,但是等待观赏日出的那点点勉强的兴致还是不可挽回地消失殆尽。这是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旬的疗养圣地庐山。此时北方芦沟桥已经响起战争迫近的隆隆炮声,江南大地却是一片安词谧,老百姓与其说对战争威胁麻木不仁,不如说渴望歌舞升平发展经济。因此在长江流域经济带到处都能看到繁忙的商业竞争和热气腾腾的生产活动,城市和乡村都被资本主义的经济浪潮所席卷;城市急速扩大,传统的土地耕作者大批拥往城市和工厂做工,工人、农民和资本家同心同德地站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旗帜下努力奋斗,这种情形充分显示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经济第一次起飞的良好势头。但是来自北方平原的炮声无疑给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前途投下一层阴影。日本人当然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他们乘中国内战尚未完全结束所以迫不及待地发出气势汹汹的战争信号。风暴乍起,作为南京政府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蒋介石,他感到自已好像一个心力不济的船长,眼睁睁看着中国这条大船开始操纵失灵,然后被身不由己地刮向风暴深处。中国国内出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国共合作局面。

蒋介石五月下旬就提前偕夫人上了山。自民国政府建都南京,他已经习惯夏季在庐山办公。〃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痛定思痛,下决心要在今年夏季亲自抓两件大事;一件是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他须将其置于眼皮子底下予以训导。〃西安事变〃的一个严重教训,就是军队尤其是高级将领必须绝对忠诚可靠。另一件是邀请全国各界著名人士上山,召开谈话会共商国是。共商国是其实只是一个民主姿态,具体说是〃西安事变〃的直接产物。如果不是张杨发动兵谏,强迫领袖接受六项条件,他怎么能够容忍那些三教九流包括行将剿灭的共产党都来同他委员长平起平坐,共商什么〃国是〃呢?蒋介石感到后背有些燠热,他解开衣领钮扣,撇下夫人独自走出亭阁,在一块大石头旁边站定,驻足向北眺望。

作为一个统治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四万万人口的大国政治家,他的目力虽然不能穿透寥廓的宇宙空间和浓重的黑暗,但是此刻他的思想的利箭却已经飞越江河大地,飞向遥远的北方平原上那片狼烟四起形势险恶的战场。他与其说站在庐山之巅休生养性,等待观赏日出,不如说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制高点上梳理自己的思绪,耐心地等待捕捉任何一线稍纵即逝的宝贵时机。于是中国的独裁者蒋介石握紧那根著名的香檀木手杖,把自己牢牢钉在脚下这片黑色的土地上如同一尊凝固的雕像。……〃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既定国策,也是兴国安邦之道。国家不宁,如何谈得上齐心对外御侮?日本人纵有天大的野心,可是蒋介石坚信蛇吞不下大象,因此日本人也吞并不了整个中国,何况英美诸国决不会容忍日本独霸亚洲。最可怕的心腹大患还是中国人自己,将来与委员长争夺天下的除了共产党还能有谁:退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西安事变〃的出现虽然使蒋介石痛失一次剿共良机,但却从反面更加坚定了他翦除共产党的决心。

但是〃七·七芦沟桥事变〃的爆发使这种原本就非常微妙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蒋介石动了动,他将好奇的目光慢慢转向西北方向,那是一片被更加浓重的暗夜遮断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和风沙横行的贫瘠的黄土高原。在被漫天风沙包围的通向黄河故道的一处西北角落,在宝塔山下一座被摇曳的菜油灯照亮的简陋的窑洞里,他的那个比他年轻六岁的政治对手和死敌,那个注定要威胁他的江山并向他发起挑战的造反派,那个留着一头长发和说一口土里土气的湖南话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他现在在做什么呢?读书?开会?研究时局对策?抑或又在策划一个什么阴谋?总之冥冥中仿佛有种灵感提醒他,他的那个对手此刻决没有睡觉,他是不是也正好像他一样,站在宝塔山下,迎着东方即将升起的旭日和朝霞,把探询的目光投向庐山,投向站在庐山高峰上的蒋委员长?毫无疑问,这是两个意志坚定决不屈服的人,他们都要以打败对手为目标来施展自己的宏图大业。〃……我要消灭你!〃庐山上的领袖说。 〃不!是我要打败你,中国是属于我和人民的!”宝塔山下的那个伟人回答。 ……

一个侍从走来将风衣拽在领袖身上,说夫人说早晨天凉,请先生进亭子里休息。委员长不耐烦地挥挥手,他讨厌别人来搅扰他的思路。

……伟人的思想和目光注定不能照面,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如同积雨云中的阴电和阳电,一经碰撞就要爆发惊天动地的社会裂变。

因此两个伟人的碰撞被推迟了整整八年。

碰撞结果,庐山上的灵感得到验证,一九四九年秋天的那个结局使两个对手互相调换了位置,宝塔山下那个说湖南话的伟人带着王者的微笑走出窑洞,走进万民欢呼的北京城。假如委员长预先知道这个结局,他会同意实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吗?问题是他能够抗拒历史的必然吗?

等待已久的曙光和亮色终于显现,东方天际渐渐映出一抹鱼吐白,一溜淡淡的胡霞响箭一般穿透浑沌的空间,于是淹没在黑暗中的天地万物开始显露各自生机勃勃的形态。当第一声嘹亮的鸟鸣从深谷中传来时,湿漉漉的空气起了震动,把遐想中的国家领袖曳回严重的战争现实面前。……日本人的突然逃攻打乱了蒋介石的韬略。

六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东北,全国民众激愤,抗日呼声日高。更有一些学生受了煽动,到处游行请愿,还跑到南京柳坐示威,逼迫姿员长表态抗日。如果说蒋介石的一生处处充满变幻莫测的惊涛骇浪,那么六年前的那次东北危机则可以算得上最大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九·一八〃伊始,他顶着来自国民党内外的天大压力密令张学良不许抵抗,虽然东北不可避免地沦陷敌手,国人唾骂,但是最大的胜利者却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共产党而是蒋委员长。东北原本是张作霖奉系军阀的老巢,一个不容染指的独立王国,严格说满清以前并不属于汉人。丢掉奉系的领地而收编几十万战斗力很强的东北军,并且暂时牵制住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这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是什么?何况等到委员长削平地方军阀,剿灭共产党,国民经济发展壮大,什么时候向日本人宣战收复东北还不是他的权利吗?!……宋美龄悄悄出现在先生身旁。蒋介石嗅到夫人的熟悉气息,但是他没有动弹,他的思想依然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