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为什么大脚女人嫁不出去 > 第22部分(第2页)

第22部分(第2页)

因此,迫于环境的压力,母鸡要体面地屈从于她的身份。一只明智的母鸡知道该怎么做。她是端庄的典型:晚上早早去睡觉,避免别人说闲话;早晨公鸡不发出信号,她是不会乱动的。她一直待在家里,因为到处乱跑的母鸡是不下蛋的。她也不会飞到很远的地方,除非公鸡和她一起飞,因为她明白如果母鸡飞得太高,就看不到自己的窝了。如果偶尔她自己飞远了,她也会谦卑地道歉说,这不是她的错,是风把她吹到了别的地方。此外,谚语也反映了这种顺从的另一面:一旦对母鸡进行控制和压迫的公鸡离开了母鸡的窝,或一旦他死了,人们就会怀疑母鸡们——她们终于感觉到自由,于是就开始放纵享乐。

其次,打鸣的是公鸡,在自己的鸡窝里或在外面,随心所欲,而母鸡的任务就是下蛋和孵小鸡。公鸡打鸣似乎是对母鸡这种独特成就的一种必要补偿。在世界各地,公鸡和母鸡都被用做隐喻(人们也满怀感激地承认这个隐喻),以传播表达人们愿望的智慧,即女人应该保持沉默,而男人应该说话。母鸡打鸣是被禁止的,而且也应该受到禁止。为什么呢?首先,人们着重强调:母鸡发言有悖“自然法则”——如果母鸡胆敢打鸣,天是不会亮的。而且,即使她想试一下,她也会彻底失败的,或者至少也不能做得那么好。此外,还有一个有力的理由,就是打鸣违背了母鸡自己的天性,正如她不可能像公鸡那样扇动翅膀。

然而,大多数谚语并没有真的否认母鸡可以打鸣,它们只是认为这不是件好事。反对母鸡打鸣的原因有许多。首先,上帝自己就不会同意这种不体面的行为。一只打鸣的母鸡,就如在公开场合讲话的女人一样,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也就是说,她是嫁不出去的。母鸡打鸣会把家变成一个糟糕的地方、一个不快乐的地方和一个不幸的地方,等等。从日本到俄罗斯、从芬兰到###,从阿根廷到美国,各种各样的谚语都在反反复复地重复这一点:一旦母鸡开始打鸣,她会施展自己的影响对公鸡加压或夺权,而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母鸡越界本身不仅仅是件错误、可耻和可悲的事情,而且也预示着最严重的悲剧。母鸡打鸣意味着和平的结束,意味着我们的家园要变成废墟,意味着家庭的末日,也意味着死亡的降临,或诸如此类的坏事儿。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7)

虽然有对这些灾难的描述,有些谚语还是郑重地承认:母鸡只需公鸡在附近或公鸡还活着的时候保持沉默。甚至有些谚语还接受了母鸡打鸣,条件是只要她不在公鸡面前打鸣就可以;即使在公鸡面前打鸣,声音也不能比他的大。有时谚语也承认(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公鸡打鸣是种虚弱的表现,仅是为了面子,就好像:“‘我说了算,’公鸡说;‘当我不在的时候。’母鸡说。”(荷兰语)

但是究竟为什么母鸡要打鸣呢?她这么做能有什么好处吗?又或者,她只是在自找麻烦?一些谚语承认,母鸡打鸣可能会对她有好处。打鸣的母鸡想要吃谷物或想找个雄性伴侣,她这样可以让自己很显眼,别人也能听到她的声音,于是她有时也会得到很好的回报。那些吹口哨的姑娘们(上帝呀)亦是如此,她们可以成功地吸引漂亮的男朋友——但肯定不会给家里带来好运。

还有一些谚语反映妻子对于不能打鸣这件事的心理及看法。这些谚语指出:母鸡并不愚蠢,她清楚地了解周围的一切,当然有能力打鸣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但是,公鸡需要这份荣耀,而她不需要。她不是可以孕育新生命吗?公鸡在能体面地打鸣之前也许还需要母鸡的鼓励呢,正如前面曾引用过的一则日语谚语所言:“得到母鸡的鼓励,公鸡才可以报时。”母鸡让公鸡去打鸣,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果真如此的话,世界肯定是要颠倒了。相当大一部分谚语都非常赞同:一只好公鸡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得了主,而且可以随意地在所有或任何一个鸡窝里打鸣;同时他会严厉禁止自己的母鸡顶嘴,如果母鸡不敬就会以暴力制裁相威胁。

第三,公鸡不会下蛋,一则伊博语谚语干巴巴地指出。下蛋和做母亲是母鸡的事儿,这又产生了另外一系列隐喻。在此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问题:美貌与生育相对立,聒噪也是如此。母鸡怀孕会失去美貌;颜色鲜艳的漂亮母鸡应该不太会下蛋,而一只咯咯叫个不停的母鸡也可能下不了几个蛋。人们对母鸡咯咯叫的看法似乎也不尽相同。有些谚语认为,咯咯叫意味着母鸡想要下蛋了;而另外一些谚语则认为,这表明她已经下完蛋了;还有一些谚语认为,母鸡咯咯叫,是因为鸡蛋丢了。

母鸡吃得越好,下的蛋也就越好,而下蛋会让母鸡高兴——下了一个蛋后,母鸡会咯咯唱!但有一些谚语批评了这种吵闹,其中一则谚语把一只下了蛋的、兴高采烈的母鸡与在威严的沉默中下了一千只蛋的乌龟相比,认为龟的行为理当更值得称赞。这会不会是那些不能下蛋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一点点忌妒呢?

下蛋之前必须要把窝准备好。有时人们认为这是母鸡自己的责任,有时又认为这是公鸡的责任。一旦窝准备好了,母鸡就迫切地想要下蛋,而且她也会尽快这么做。然而,不要让她一天之内下两个蛋,而且记住:珍珠鸡生不出公羊来。通常,邻居家的母鸡和鸡蛋都比自家的个儿大,样子好看;而且,是的,邻居家的母鸡同时下了两个蛋。偶尔,人们也要求吃鸡蛋的人要注意母鸡下蛋时的痛苦。下面这则加勒比地区的谚语就提醒那些从中获利的人们,母鸡在生育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勇气不容小觑:“吃鸡蛋的人不知道母鸡受了苦。”这里指的是那些不知感激的人们,他们从别人的艰辛工作中获利,却不把人家所受的痛苦和所做出的牺牲当回事。

羽毛和翅膀用来隐喻母爱。母鸡身上有那么多毛,这并没有给她增加负担,而且她珍视所有小鸡,成功地把他们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然而,万一她不喜欢做母亲,她就会一再受到提醒,这不是公鸡的事儿,而是母鸡的活儿。角色转换受到强烈反对——母鸡打鸣而公鸡咯咯叫的鸡窝很不幸,充满了悲伤!公鸡可以不管小鸡,而母鸡却不能。但又并不是说,母鸡照顾小鸡,就可以不管公鸡了——公鸡有权享受母鸡的爱抚。生完小鸡后,母鸡也可能自愿寻找机会再和公鸡交欢,但她会受到严厉的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孩子们。这里的意思是说,不管母鸡喜欢与否,她在家里的责任总比公鸡多。几乎在所有情况下,谚语的天平都倾向公鸡的利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8)

【把女人比做可吃的东西】

男人吃食物,而食物又会吃掉他。(祖鲁语)

食物和性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在谚语中,性通常被喻为可口的饭菜。性欲和性快乐通常用食物来做隐喻,从胃口和口味到进餐和饭菜,从水果到鸡肉,从要切片的面包(隐喻失去处女身)到已经切好的成片面包。此外,还有甘甜的蜂蜜和香醇的热咖啡或美味的热汤,这些也同样是令人着迷的隐喻,隐喻对性的“消受”。首先,下面是一些水果的例子:

瓜的味道,只有尝过才知道。(朝鲜语)

无花果成熟的时候,所有的鸟儿都想吃。(几内亚曼丁哥语)

女人像枣子,洗一洗,然后吃掉。(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

这些饥饿和吃东西隐喻的主体都只限于男性。在前面曾提到过一则孟加拉语谚语,隐喻还是处女的妻子把香蕉“整根吞下”:“新娘害羞不敢吃东西,但却得将整根香蕉吞下。”这是唯一一个女人“在性的意义上”吃水果的例子。然而,和男人不一样,女人感到很尴尬,而且也不是完全喜欢这种事情(至少在谚语中如此)。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很明朗:她做这种事情是不是觉得很羞愧?或者,她感到羞愧是因为她其实喜欢这样,但又不该表现出来自己的喜好?在谚语中,男人的性冲动通常被比做是“饥饿”,而做爱则是“吃东西”:

饥饿的鳄鱼不择食。(马达加斯加语)

老婆嫁给了厨房,爱情很快就要饿了。(德语)

想吃别人家母鸡的男人,必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