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沈氏一边抹泪一边怯怯地问:“有用么?且不说你姨妈和舅舅会不会理睬我们,就算愿意帮忙,他们也不过是寻常军户罢了,能管什么用?”
李云飞不以为然地道:“怎会是寻常军户呢?舅舅或许没什么本事,但姨妈的婆家可是做了官的,若没点势力,他们哪里有办法把舅舅一家弄到德庆来?!至于他们会不会理睬我们,母亲就别担心了,我好歹也是表妹的未婚夫婿,当初舅舅舅母可是答应了将表妹许给我的,靠着这层关系,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我们弃之不顾!”
李沈氏面露难色:“我还是担心事情没那么简单。你心里清楚,你姨妈和舅舅舅母一直都打着将你表妹许给太孙的主意,当初那话也不过是说说罢了,既然你父亲没让你表妹留在东莞,自然是不打算让你娶她,若是眼下太孙已经和你表妹订了亲的话······”
李云飞冷哼一声:“若是那样,也行,退婚吧!他们得把礼数做全了,给我一些补偿,不然我绝不擅罢甘休!一女许两家,就算沈家好意思嫁,太孙也没脸娶!大不了一拍两散,我就算是去衙门告发,也绝不会让他们好过!”
李沈氏吓得脸色煞白,想要劝阻儿子,但想到如今自己就只剩下儿子这个依靠了,他又一向任性,一个不顺心就要往外跑,万一惹恼了他,叫她一个人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么办?于是便也不再反对了。
母子俩还是头一回到德庆来,也不清楚章沈两家都住在何处,只能去千户所那边打听。幸好,沈家近日因宫氏的案子,在全德庆都很是有名,他们没花多少时间就知道了沈家住布村,而章家住九市的消息,同时也知道了沈儒平涉嫌谋害章放之妻宫氏被收监的事。
他们顿时踌躇了,再愚蠢的人也能推测出,章沈两家已是翻了脸,那他们该如何是好?根据传言,沈家绝对没权没势没财,章家倒是有呢,偏又与沈家结了仇,至于他们原本指望的沈氏,又久未有消息了,只知道她自打到了德庆后,便一直卧病,从来没出过门。
李沈氏担忧不已:“这可怎么办?我们该找哪一家?”
李云飞道:“自然是找章家你方才没听见吗?章二叔已经是百户了!咱们家死活巴结的也不过是个总旗而已,有个百户亲戚,我们在这里还怕谁来?!”他满眼都是兴奋与狠戾。
不过李沈氏还没昏了头:“你糊涂了?章家怎会理我们?且不说你要依仗的也不过是与昭容丫头的婚约,跟章家不相干就看你姨妈如今的动静,也不象是在章家能说得上话的人咱们还是寻你舅舅家去,先安顿下来再说。”
李云飞跺脚道:“母亲好糊涂!去舅舅家做什么?舅舅如今正在坐牢,他家又没权没势的,连住的地方都未必有呢,去他那儿做什么?!”
“你舅舅虽在坐牢,但你也听说了·你舅母与表妹为了他的事没少花银子打点,咱们没法借他家的势,借点银子总没问题吧?再说了,章家与沈家结了仇,未必待见咱们,咱们又是悄悄儿过来的,不曾过了明路,万一他们恼了·将我们送官可怎么办?”
李云飞想了想,不情不愿地了,又抱怨说:“都是你娘家惹下的祸事·好好的杀什么人?!”
李沈氏心里委屈,想着若不是婆婆与丈夫为难,以至于沈李两家交恶,当年章家去把沈家弄过来时,说不定就把李家捎上了,他们又怎会落到如今这个地步?
李家母子二人各怀心思地花几个钱雇了辆前往九市、布村一带送米面杂货的马车,一颠一颠地前往沈家,与此同时,裘安堂也带着陈大彪等人,奉命来到了同知衙门·找上了柳同知。
根据上面给他们的消息,德庆城内就数这位州同大人与章家关系最好,数年来时有庇护之举,若想从德庆将章家人带走,自然要选择此人为突破口。吉爷罗吉因为身份有些敏感的关心,不愿出面·裘安堂便代替他来到柳同知面前,只寒暄几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就讲了自己的来意:“家主人临国公,原是章家至亲,当年章家因罪流放,国公爷欲救而不得,迫于形势,只能隐忍,但多年来一直不曾放弃。眼下正有好时机,章大爷有功于国,朝廷也有意开恩,特赦章家人,也是对功臣的奖赏。可是柳大人也明白,当年的事情闹得太大,折在里头的勋贵大臣不知凡几,若是特赦了章家,那别家又赦不赦?为免引起混乱,今上的意思是,让国公爷悄悄儿把人接回去就是了,特赦令是齐全的,文书也没问题,只是不要张扬,想必柳大人也能体会朝廷的难处。”
其实他这话有些不合情理,章家既然是因为长子有功于国而被特赦,那同样遭受流放命运的人家若是无功,又哪里有资格求特赦?这实在算不上什么难事,偏他将这一点摆出来做了理由。然而,这颇为明显的破绽,柳同知却并未起疑,因为他想起了当初沈昭容曾经提过的话——临国公府石家曾经向章家人许诺,无论如何也会将他们救回去临国公府石家,本就是勋贵,在朝野都颇有份量,无论是当年石头山之变,而是这几年里新皇排除异己,都不曾受到不良影响,地位可以说是稳如泰山。这样的人家想要救几个亲戚,自然没有问题,问题只在时间而已。如今四年过去了,章家老大又确实有功,石家借机向皇帝求得特赦令,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至于不敢张扬的理由,那不过就是拿来搪塞人的罢了,随来人怎么说都行,因为明眼人都清楚,章家是因为与悼仁太子关系密切而被贬的,若是公开赦免,对今上可没什么好处。柳同知甚至想到了,章家老大多年来也没少立功,怎么从前没能得到这样的恩典,偏在这时候得了呢?前不久,朝廷才斥责燕王府与辽东都司武官结党意图不轨,才几天功夫辽东都司的代总兵就得了赏赐,难不成是章敬抛开燕王,投靠了朝廷?
柳同知心下浮想联翩,嘴上却没怠慢:“我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不知尊驾可有文书?朝廷旨令?”
裘安堂瞥了陈大彪一眼,后者连忙从怀中取出文书,摆在柳同知面前。柳同知一看,就认出上面的印鉴是真的,旨意与文书都与从前见过的没有两样,暗暗松了口气,也为章家人高兴:“这真是太好了。”但马上又转喜为忧:“可是……章家三子章敞前些日子接了差使,要押送军粮前往安南前线,如今才出发半个多月,还要等些日子才能回来。”他顿了顿,又补充说,“而且章百户的小儿子听说正在害病,病得还不轻,连日在山上休养,传出来的消息不大妙-,连章敞的女儿都被过了病气,眼下也不知怎样了。如此情形,想来章家人也不便出远门,若是尊驾着急的话……”
裘安堂皱起了眉头,万万没想到事情居然会有这样的变故,他还以为很快就能把人接走呢。长时间留在德庆等候是不可能的,他们伪造了密令,就是为了跟朝廷抢时间,一旦北面战事的消息传过来,本地的官员里总有人会发觉他们的破绽。
他看了陈大彪一眼,后者不动声色地建议道:“不如先去见过章家人,瞧瞧他们的情形再说?我们是奉了上命前来,不能耽误时间的。”裘安堂忙点头道:“就是这样,先见了章家人再说吧。
柳同知连忙应了,不但派人将他们送到九市见章家人,还亲自往知州衙门通报上司。知州这两日已经听说了他要高升的消息,更知道他过完年后就要离开,马上就是广东布政使司的督粮道了,那可是主管一省粮务的实权官!若是得罪了他,将来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知州此刻早已后悔了,若是早知道柳同知会升得这么快,他又何必处处与对方做对?
听到柳同知说的事后,知州立刻便拍着胸口打了包票:“柳大人放心,既然是京里来人,又有上命,一应文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