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玄奘精神作文400字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万里之外的中亚小国,居然有一座〃洛阳寺〃,依稀记录着一段被尘封的传奇往事;

佛顶骨、佛影窟,是否能给玄奘的西行之旅带来好运;

健陀逻国的迦腻色迦寺,见证了印度佛教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

进入阿富汗境内后,玄奘经过了缚喝国、揭职国,再次来到一座大雪山脚下。这座大雪山就是著名的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 Mountains)的主体位于亚洲中南部的阿富汗境内,是中亚、西亚、南亚沙漠地区的主要水源区之一,顶部终年被积雪覆盖,不但是印度河与阿姆河的分水岭,也是一条重要的气候景观分界线。公元三、四世纪,佛教在当地盛行,人们在山壁上陆续开凿了6000多个大小土窟,这些土窟后来成为来往旅客和朝拜者的临时住所。玄奘一行在穿越兴都库什山的时候很可能就曾在其中的某个土窟停留过。

在这片横亘千里的大雪山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佛教国家,名叫梵衍那国,这个国家的王城就是位于兴都库什山腹地、古丝绸之路上最为繁忙的商业和交通枢纽……巴米扬城(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西)。

梵衍那国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国家,有数千名僧人,信奉小乘佛教的说出世部。当然,梵衍那国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它险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而是两尊大佛:

〃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王先王之所见也。伽蓝东有yu(金俞)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而成。〃

玄奘的这段描写,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对巴米扬大佛的记载。根据玄奘的观察,由于铜佛太过高大沉重,所以梵那衍人采用了高超的分身合铸技术,将佛像身体的各个部位分开来铸造,然后再将其拼装组合成完整的铜佛。另一尊高一百四五尺、在山崖上摩岩雕刻而成的石佛,就是后来举世瞩目的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曾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距今已有1500多年,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两尊巨佛,一尊建造公元五世纪,高55米,身披红色袈裟,名叫塞尔萨尔;另一尊建造于公元一世纪,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名叫沙玛玛。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2001年3月12日,巴米扬大佛惨遭炸毁,不但使当地的旅游业受到毁灭性打击,也给世界佛教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梵衍那国停留半个月后,玄奘来到了象征着当时中亚和印度的分界线的黑岭。不过现实中的地理分界线不会像地图上那么清楚简单,任何文明之间都会有一片缓冲地带,生活在缓冲地带的人们身上往往带有两种文明的印记,而玄奘来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处在两种文明交汇处的国家……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是印度西北一个古老的国家,汉代称之为高附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现在阿富汗的喀布尔谷地,背靠兴都库什山脉,周围被黑岭环抱,是中亚通向北印度的要冲之地。迦毕试国能够在中亚游牧民族与印度之间立足,除了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有着一位杰出的国王,这位国王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信奉佛教,整座王城拥有百余所寺庙,六千多名僧人,而且大多数僧人都信奉大乘佛教。

玄奘到来后,受到了国王和僧人们的热情欢迎,甚至还发生了各所寺院〃争夺〃玄奘的盛况……能够邀请一位大唐高僧前往自己的庙里居住,对当地任何一所寺院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正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持不下时,一位僧人突然大声喊道:

〃我寺本汉天子儿所作,今从彼来,先宜过我寺!〃

意思是说,我们这所寺庙原本就是汉朝皇帝的儿子所修建,现在法师从汉地(大唐)来,理应先住在我们这里!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也引来了玄奘的注意……迦毕试国地处中亚和印度交界处,离中原万里之遥,居然会有一位汉人天子的儿子在这里修建寺庙!这个王子为何会来到迦毕试国,又为何要建造这座庙,当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顿时勾起了玄奘强烈的好奇心。

原来,那个喊话僧人所在的寺庙名叫质子伽蓝。质子,顾名思义,就是人质;伽蓝,就是庙,即一座用来居住人质的庙。在当地语言中,这座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沙落迦,翻译成汉语正是洛阳,所以这座庙又叫洛阳寺。

正所谓他乡遇故人,洛阳是玄奘从小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可以说是半个故乡,每个人对幼年生活过的地方都会格外有感情,能够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看到一座以故乡城市命名的寺庙,玄奘心中自然是激动万分,当即决定在洛阳寺落脚。既然叫质子伽蓝,可见修建这座寺庙的王子当初是被当作人质送到此地。虽然这位王子的身份已经很难考证,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王子很有可能是东汉人:

◇BOOK。◇欢◇迎访◇问◇

第52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2)

其一,当时的贵霜王朝在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的统治下国势强大,一度扩张到葱岭以东,西域各国不得不纷纷派遣人质以示友好,是整个西域的潜在威胁;

其二,从政治上看,东汉建国后政治重心东移,对西域的控制和扩张远不及西汉,更多的是采取外交等派遣使者的方式来维持西域和平,而迦腻色迦王很可能也派出使者前往东汉;

其三,从国力上看,东汉和贵霜王朝在外交地位大致对等,存在交换人质的可能;

其四,伽蓝意为洛阳,而洛阳正是当时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王子离开前生活的地方。

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位东汉王子来到了贵霜国。不过他的人质生活却不像秦始皇在赵国时那般悲惨,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迦腻色迦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犍陀罗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

意思是说:迦腻色迦王迎来这位汉朝的质子后,给了他特别的礼遇,冬天请他前往温暖的印度去避寒,夏天再把他请回地处雪山之中的迦毕试国来避暑;到了春秋天,就把他送去犍陀罗国享受鲜花,每到一处,都会为他修建伽蓝居住。位于迦毕试王城的洛阳寺,应该就是由质子夏季避暑的别墅所改建。

迦腻色迦王,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约公元78~120年)。在他的治理下,贵霜国占领了北印度全境,其势力西达咸海,东抵葱岭,南及频陀山脉、印度河流域,北望中亚,定都布路沙布逻城(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区),创建了自阿育王以后最强大的印度大帝国。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极力保护佛典,加上他开疆拓土,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要道,使得佛教在各民族间迅速传播,促进了大乘经典的编纂,这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迦腻色迦王也因此与阿育王并称印度佛教史上的二大转轮圣王。

迦腻色迦王还建造了许多佛塔,据《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迦腻色迦王曾在都城郊外建造了雀离大塔与迦腻色迦伽蓝。雀离大塔位在布路沙布逻城的东南七、八里处,塔高四十余丈,众宝装饰,壮丽威严,改变了原来的覆钵式结构,创建了五层楼式的佛塔,是法显所见最为壮观的一座佛塔。迦腻色迦僧伽蓝则建在雀离大塔西面,到玄奘西行时已成废墟。

然而当玄奘来到〃洛阳寺〃的时候,看到得却是另一番景象:寺庙残破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就连佛像都有脱落和毁坏。如此重要的一座寺庙,为何在几百年间得不到修缮呢?

原来,质子在世时就居住在这里(当时可能还是别墅),他也是一个信佛之人,因此在旁边的山上凿了不少石室作为自己打坐修佛的地方。我们知道,佛教是在东汉初年(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原,并且留下了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洛阳白马寺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这位王子很可能在离开洛阳之前就已信奉佛教,本身就希望能够前往当时佛学最为昌盛的印度求学,这才被东汉朝廷以〃人质〃的形式派往贵霜国,而不是中原王朝惯用的公主和亲。

白马驮经与质子东来,这可以说是中国与印度最早的佛学交流,也见证了中印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

相传在这几间石室里藏有大量珠宝,旁边墙上还刻有铭文、绘有壁画,如果有人前来盗取珠宝,墙上的铭文和壁画上的药叉就会发出各种声音,变出各种恐怖的形象来吓阻他们。关于宝藏的另一个说法是,质子在寺庙建造的时候就预先在东门外的一座佛像脚下埋藏了很多财宝金钱,在自己去世或回国后可以用来修缮寺庙,这在当地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

有个贵族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几次三番带兵前来,想要从神像脚下挖掘宝藏,但是每次开挖,附近就会地动山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