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怎么抑制糖尿病并发症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七招遏制糖尿病》 序一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都在迅速增长。据权威部门估计,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达到亿,用于糖尿病的花费约3760亿美元;到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到亿,预期花费4900亿美元。作为从穷到富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日趋增加,目前约为5%~6%,患者总数约6000万以上。我们自己的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的不足,我国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均约为13,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约为23。4位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就有3位有一种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以说,我国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然而,尽管糖尿病患病率剧增,危害巨大,糖尿病仍是一种可防可治之病。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可以遏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把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治糖尿病的先导,就是科学地、持续地、日臻完美地进行糖尿病教育工作。

《七招遏制糖尿病》的初稿摆在我的眼前,让我很高兴。作者都是年富力强的糖尿病防治专家,他们把糖尿病的防治比作是遏制糖尿病的七招,包括提早出手、知己知彼、吃出健康、走为上策、科学养生、定期化验和医患联手。这种观点与我的“三五防糖法”,即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以及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有异曲同工之美。

该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一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好书。因此,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我愿向广大读者推荐《七招遏制糖尿病》一书,愿这本书能为糖尿病患者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更多的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向红丁教授

2009年12月15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招遏制糖尿病》序二

长期以来,医学上的一些结论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消极的暗示,“终身疾病”的概念让许多患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实际上,有许多疾病都是终身的。人类的进化与环境的冲突会产生许多带有文明特征的终身疾病。糖尿病虽然暂时不能根治,但是,我们不必背负终身疾病的包袱,我们可以用知识的光辉照亮自己,快乐地生活。

医学应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心身的自由。过去,我们过分相信实验室的数据和从一个局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应对糖尿病的模式与患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就拿“吃”来说,过去我们一味强调“控制”、“管理”等概念,泛化其使用对象。然而,新的观点则要求饮食方案的制定,要考虑患者代谢特点、生活方式、具体病情、工作状况、患者的乐趣和感受等因素,综合制宜。

应对糖尿病的策略需要从传统观念和方法中解脱出来,抓住已经闪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希望之光,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能够超越医学本身的局限,把糖尿病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认识和讨论,给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本书作者的一个目的。希望她似一缕清风吹过,为您释放多年的疾病负担。

当人类在1922年第一次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曾有人预言糖尿病会从此消失,在此后的每一次重大成果取得时,人们总是禁不住地再次欢欣鼓舞。然而欣喜之余是更多疑问,以及对糖尿病认识的变迁。糖尿病的根源在那里,怎样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包括饮食、情感、性、环境等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本书作者以其广博的专业背景和简明的语言,为我们指出了应对各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它就像一剂良方,受用终身。

王发祥 主任医师

。 想看书来

《七招遏制糖尿病》前言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会问:糖尿病究竟是怎么来的?伴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然而,糖尿病不但没有被控制住,反而发病率在逐年攀升。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学说,很多患者已经分享到了医学研究所带来的硕果。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组代谢综合征。

然而,我们从传统糖尿病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并没有深刻地解释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糖尿病呈爆发式流行。过去有一句话说,糖尿病是文明病。如果有人告诉你说,糖尿病是人类文明速度太快后的一个副作用,是人类基因进化与文明发展在速度上的错位。你会如何看待这听起来有几分消极的结论,又该如何审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对今天面临的许多健康问题,如果把问题放在人类的自然进化背景下来认识,可能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当作生态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果。有些疾病或症状的产生,甚至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存。比如,我们常见的发烧,它是机体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再比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它是非洲和美国黑人中常见的遗传疾病,你可知道,引起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基因可以防治疟疾。还有,痛风病是人类为了获得长寿出现的一个意外结果,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有利于增加人的创造力,等等。尽管一些医学家不习惯于功能性假说,因为他们被灌输只相信培根倡导的实验科学结论。然而,从生物进化角度建立起来的一些疾病观念,虽然没有经过经典的科学实验,但是,它们已经解释或预见了像糖尿病等一些疾病的许多问题。

在石器时代,要想获得一个甜果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糖和盐在人类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一直是缺乏的东西。也许是甜而不得,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上对甜东西的渴望。而今天糖和盐极大地丰富在我们的餐桌上和随手可及的零食中。这种后果不单单是造成了龋齿的流行(在工业化以前龋齿是很少的),还带来了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社会文明病都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基础。

不仅仅是糖和盐,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长期贫困,为适应狩猎采集的生活模式,人类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基因。这种基因的作用是把从食物摄取的能量贮存起来,以备挨饿,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节约基因”。在今天的人类,节约基因的比例仍很高,因为,进化需要时间,而且是以千年为单位来计数的时间。然而,我们的生产力、文明发展似乎在一夜间变化了,发展速度之快,没有给基因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它。于是,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前,“节约基因”的功能与“优越”的生活发生了冲突,节约基因非但不能帮助转化能量,反而使其变成过剩的脂肪,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

人类始终生活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悖论之中。美国密执安大学遗传学家尼尔(James Neel),在1962年提出“节约基因”理论之前,发生了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亚利桑那的皮迈印第安人,很长时期处在营养不良的境地中,为了改变他们的营养状况,人们采取了行动,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生活补给。但是,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大大增多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在世界上快速富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瑙鲁、新加坡、印度、中国等,要经历一个糖尿病高发阶段。这些事实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营养问题不是由我们的味觉决定的。好吃的东西往往对身体并非有益。

糖尿病今天流行的根源在石器时代就埋下了很深的种子。“节约基因”表达了超越医学、哲学的进化原理,由此可预见,一个假说与人们的理想是相背的。那就是:糖尿病高发态势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听似有些悲观的论调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糖尿病只能听之任之,坐以待毙。恰恰相反,认清糖尿病的本来面目,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研究策略,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可能牺牲今天的文明重回原始,但是,在追求生活享受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进化根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再没有比吃更重要的了;再没有比预防它的发生更重要的了。本书正是从这一观念出发,告诉人们如何从容应对糖尿病,如何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对我们的危害。

最后,我们要特别荣幸和骄傲地提到一些名字,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获得者、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创始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以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专家王发祥主任医师,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一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我们还要感谢何建成教授、董建勇教授、孟宏副教授、郭轶君、王晓珊、黄凤、何孟冬等为本书作出的贡献。由于时间的仓促,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与专家批评和指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