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的崛起三部曲 > 第28部分(第1页)

第28部分(第1页)

个趋势来看,蒙哥可能会成为伟大的改革者和中兴君主,整个蒙古世界可能会建设成为一个正规的大国。

拔都去世后 4年,蒙哥大汗也匆匆辞世,时年 51岁。如果他活得更长久些,那么蒙古帝国很可能不会四分五裂,变成五个独立的统治区。1260年6月4日,忽必烈从南宋战场赶回北方,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北)

王府召集忽里勒台。但是按照传统,忽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圣地召开,四大宗支的代表们都应出席。但忽必烈只召集了自己的党羽。在此之前,他的幼弟阿里不哥已经以拖雷系〃斡赤斤〃的名义,在蒙古本部的哈喇和林召开了自己的忽里勒台。参加大会是阿里不哥自己的亲信,包括蒙哥大汗的重臣丞相孛鲁合、必

赤(怯薛军中掌文书的首领,窝阔台时期由耶律楚材担任)兼陕西行省左丞相阿兰答儿等,以及蒙哥大汗的儿子们,如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还有察合台的孙子和继承人阿鲁忽。支持阿里不哥的还有陕西、四川两省的军队。阿里不哥的忽里勒台在蒙古圣地举行,又有前任大汗的主要班底支持,比忽必烈的忽里勒台更合乎蒙古的法律和传统。

既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已逆反忽里勒台的法律,惟有采用武力的较量来解决汗位的继承。1260年底战争开始,4年后阿里不哥战败投降,后作为俘虏遭到囚禁。2年后,阿里不哥去世。

这次汗位之争是蒙古帝国传统破坏的继续。之前乃马真后违背窝阔台遗命,废弃失烈门而立贵由,接着拔都又违背成吉思汗遗命,废弃窝阔台系拥立拖雷系。不过他们还只是违背遗命,并没有挑战蒙古帝国的法律和传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夺则直接削弱甚至摧毁了忽里勒台的权威。忽里勒台成为强者登顶的空壳,兄弟相残流出的鲜血让帝国的天空变了颜色。

2。帝国结束:蒙古成了中国一地区

忽必烈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或者后世的人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该把他当成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还是蒙古大汗呢?还是看成19个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大汉天子呢?

从蒙古人的观点来看,他通过忽里勒台成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至高无上的汗。他一直坚持各大封地的服从,致力于维护大汗的权威和帝国的精神,并因此与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展开持续不断的战争。甚至到去世之前,他还在设法采用武力征服高举窝阔台系正统旗帜的海都。另外两位强大的宗王……别儿哥和旭烈兀,在很早的时候就默许了大汗的宗主权。旭烈兀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非要等到大汗的诏书来临才愿意正式登上父亲的宝座。旭烈兀和他的儿孙们似乎都把自己当作蒙古帝国的一个省长。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93节:转瞬即逝……蒙古帝国(31)

另外一方面,他又被当作中原王朝的继承者、百姓的天子。忽必烈本人常以中国皇帝自居。但我们将会发现,忽必烈之前的蒙哥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古大汗,丝毫没有成为中国皇帝的迹象。这一突然的转变是蒙古帝国分裂的关

键,所以有必要理清它的来龙去脉。

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当事人忽必烈的身上。忽必烈是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个儿子。在长兄蒙哥即位之前,他一直是个不太出彩的人物。作为次子,他没能参加堂兄拔都领导的长子军西征,也无法像他的幼弟阿里不哥那样拥有〃斡赤斤〃的身份,可以合法继承拖雷系的遗产。不过和其他黄金家族的成员相比,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汉族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

()好看的txt电子书

这个特点源于他对佛教的信仰。据说,忽必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喜欢与高僧一起讨论佛法。1241年,燕京大庆寿寺的海云禅师,受邀到忽必烈在漠北的府邸,途中经过云中南堂寺,遇到年轻僧人子聪,两人便一起到了王府。子聪为人放荡不羁,有豪侠之风,又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忽必烈与之交涉后,深为折服,留下他作为僚属。子聪本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遇到忽必烈这样的明主,自然倾心辅佐。他针对蒙古人在中国统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在刑州为官时的实际经验,为忽必烈讲述〃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的道理,特别强调〃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他的一番话如拨云见日,让忽必烈看到了解决中国事务的路径。从此子聪成为忽必烈最重要的一位谋士,辅佐忽必烈 30余年,可以说是对忽必烈影响最早、最深、最久的一位汉人。这位年轻的僧人子聪有一个响亮的俗家名字……刘秉忠。

忽必烈因刘秉忠的关系对汉族文化产生兴趣,之后召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到王府。西京怀仁赵璧与刘秉忠同年入幕。忽必烈称他〃秀才〃,让自己的妻子亲自为他做衣服以示宠爱。忽必烈还让他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作品,发挥《大学》思想,告诉封建皇帝如何治理国家),好为忽必烈讲说,马上帐中,常年不辍。赵璧又推荐了金朝状元王鹗。如此这般,忽必烈通过召见或者他人推荐,将许多儒生招致麾下。连隐居山林的大儒姚枢也被招来为忽必烈讲帝王之道,忽必烈的儿子真金甚至作为学生从姚枢授教。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纸上谈兵,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王子的特别爱好罢了。但是到了 1251年,一切起了变化。那一年长兄蒙哥即位,忽必烈受命负责〃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这是忽必烈人生的一大转折。他敏锐地感受到时机的到来,不久把府邸南迁。1256年,命刘秉忠在离燕京 300公里的地方兴建开平府城作为王府驻地。以负责〃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为名义,他请来许多读书人,扩大幕府集团。这批应召而来的儒生大都是金朝读书人,蒙古灭金后,他们被打入社会的底层,一身抱负得不到重视。忽必烈的适时出现,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旷世未有的明君正从开平的王府里开始复兴中原的王朝。在这位明君的带领下,

他们有望复兴儒学,推行汉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们很快有了施展的机会。1251年,忽必烈派儒者张耕、刘肃等治理刑州。刑州是巴歹、乞失里黑二功臣的封地,1236年由窝阔台汗赐予。二功臣初受封时有百姓 15000户,10余年后减至几百户。他们束手无策,来请忽必烈帮忙。这种户口锐减的情况在蒙古人的中原封地上非常普遍。忽必烈决定考察一下这批儒生们的真功夫:说了那么多道理,真到用的时候,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于是他派出张耕、刘肃二儒生治理刑州。结果这二人去了不到一个月,当地户口就增加了 10倍。这让忽必烈非常高兴,从此对儒生们和他们推行的汉法更加信任了。第二年,他又派杨惟中、赵璧、史天泽等,前往整治饱经战乱的河南各地。过了一年又派杨惟中、商挺等去治理关中。他们在河南和关中也获得了成功。

BOOK。HQDOOR。COM←红←桥书←吧←

第94节:转瞬即逝……蒙古帝国(32)

忽必烈任用汉人、在汉地推行汉法的成功,使他在汉地中的声望迅速提高,这让蒙哥大汗深感不安。1257年,蒙哥大汗以忽必烈患有脚病需要回家休息为由,解除了他的兵权。但是替换忽必烈的塔察儿率军攻打樊城一年多,毫无进展。蒙哥大汗又不得不起用忽必烈。1258年 10月,忽必烈受命指挥东路军,他带领汉人为主的智囊团,迅速渡过淮河,进入大胜关。第二年 9月,围困鄂州(今天的武昌)。两军相持之际,蒙哥大汗逝世的消息传来。忽必烈本来打算先攻下武昌、解决南宋,再以凯旋者的姿态回到草原,理直气壮地争夺汗位。

但在听取郝经等汉人的建议之后,他决定暂时与南宋议和、划江而治,巩固现有的胜利成果,接着迅速返回北方即位。班师之前,忽必烈又命廉希宪先行,观察黄金家族各宗王们的动静。换言之,忽必烈匆匆在开平举行违法的忽里勒台,实际上是出于这批汉人的怂恿。

1260年,忽必烈召集忽里勒台、自立为汗后,又以三名亲信为燕京路宣慰使,稳定华北形势,进而巩固燕京、开平地区。这三名亲信中,两名是汉人,他们是赵璧和董文炳。之后又设置中书省作为百官的统领,处理国家

的日常事务,王文统担任平章政事(就是宰相),廉希宪为右丞,张文谦为左丞,又设置十路宣抚使,多以汉人幕僚充任。接着他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为帝国颁布了年号。当阿里不哥起兵后,他又任命廉希宪、商挺等为四川等路的宣抚使,负责清理此地阿里不哥的强大势力,争取陕西、四川等地忠于阿里不哥的军队。同时又从汉地调来大量的人马和粮食、衣物,运往开平,为击败阿里不哥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断断续续进行了 4年的战争,忽必烈以汉地雄厚的人力、武力做后盾,战胜了盘踞漠北的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帝国唯一的大汗。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一过程的话,将会发现,忽必烈正是通过扮演好中原皇帝的角色,从而获得汉地士人和人民的支持,最终夺得蒙古帝国大汗的位置。

好像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形,不过认真想想便不会惊讶了。忽必烈费尽心力争夺的汗位,不过是蒙古传统的象征,是一种记忆的残留。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瓶子,那么〃中国皇帝〃则是瓶中的美酒。忽必烈成为唯一的蒙古大汗,不过是把旧瓶夺了回来,放进了新的酒。

不过旧瓶装新酒,究竟让人觉得不那么诚恳,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后来,忽必烈干脆把配合新酒的新瓶也换上,于是作为中国的一个朝代,元王朝代替了蒙古帝国,皇帝代替了大汗。他既然是中国的皇帝,当然要有天子的样子。他早早地定下了年号,又把都城迁到中国的本部,后来又仿照古代的王朝,设立了一系列制度。

从上面我们看到蒙古大汗忽必烈成了中国的皇帝,他统治的蒙古草原和中原,从蒙古帝国变成了中国的元王朝。蒙古帝国,在蒙古的本部和相邻的中国土地上,已经成了一个虚幻的影子。这一切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忽必烈大汗兼皇帝的手里完成的:1271年以前,他是蒙古大汗,1271年以后,他却成了中国的皇帝。 蒙古草原仍然是忽必烈治下的土地,不过已成了中国的一个省,曾经的蒙古都城和林也变成帝国一个普通的城市。

蒙古帝国其他的封地和封地上的领袖们,到底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呢?是否像服从过去的蒙古帝国那样,继续服从忽必烈皇帝的统治呢?还是激烈地反对这一违背祖先传统的叛逆,为维护蒙古帝国而奋斗呢?抑或是堕入相同的状况,默认蒙古帝国的分裂呢?

3。帝国结束:四大领地成为独立国

在解决这些疑问之前,首先讲述蒙古帝国各个封地的由来。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了蒙古帝国。帝国虽建,老祖宗的规

矩却没丢。按照老一辈的传统,牧场和牧民要作为〃份子〃,也就是〃兀鲁思〃,分给各部首领去管理。不过既然是帝国,是家天下,受封贵族多是以成吉思汗为首的〃黄金家族〃,包括他的弟弟和儿子们,以及部分女眷。当时帝国的地盘有限,所以首先得到〃兀鲁思〃的是成吉思汗战功赫赫的弟弟们:勇猛的哈撒儿,带领他的牧民游牧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河和海拉尔河一带;合赤温的〃兀鲁思〃,从契丹人的母亲河……潢河延伸到女真海的长城边境;作为〃斡赤斤〃的铁木哥西与哈撒儿的农户们相邻;仅剩的异母弟别勒古台受封在蒙古的龙兴之地……斡难河和克鲁伦河一带,西边靠近大汗哥哥的斡耳朵(大帐),南面与兄弟合赤温为邻。这四位弟弟宗王,〃兀鲁思〃都在帝国的东部,所以合称〃东道诸王〃。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95节:转瞬即逝……蒙古帝国(33)

与〃东道诸王〃相对的是〃西道诸王〃。顾名思义,他们的〃兀鲁思〃,自然是在帝国的西部。这些〃兀鲁思〃也是草原牧场和上面生活的牧民,它们的形成多与蒙古帝国的西扩或西征有关。〃西道诸王〃中的第一个是术赤,他是大汗的长子,所以首先获得〃兀鲁思〃。成吉思汗是这样来册封他的:〃从海押立和花剌子模开始,一直向西,只要是马蹄踏到的地方,都归于你。〃紧挨术赤的东面,起自畏吾儿人的居所,至于撒马尔罕和不花剌,这是大汗二儿子察合台的〃兀鲁思〃。再往东去是三儿子窝阔台的〃兀鲁思〃,窝阔台〃兀鲁思〃的都城,开始在叶密立,后来又迁到介于西辽和畏吾儿之间,这一领地由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西道诸王〃最东面的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按照蒙古的风俗,他是〃斡赤斤〃,将来要继承父亲的遗产,所以他的〃兀鲁思〃在蒙古的老巢、帝国的中心。如果细细观察的话,将会发现:〃西道诸王〃的〃兀鲁思〃,是按照他们的长幼顺序,自西向东排列的;首先是小儿子拖雷,他和父母住的最近,然后往西去三哥窝阔台、二哥察合台、大哥术赤。拖雷的〃兀鲁思〃,既然在蒙古帝国的本部,相关事务受到历代大汗的影响和控制也就较多。总而言之,真正算得上自主的〃兀鲁思〃,只有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个。后来忽必烈的弟弟拖雷系的旭烈兀,接受大汗哥哥蒙哥的命令,带领第三次西征,征服的土地东起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到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都成了他自己的〃兀鲁思〃。如此,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大系统,都有了较为自主的牧场和人民,合称〃四大兀鲁思〃。

如果把大蒙古帝国比做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那么东、西道诸王就是它伸开的两翼,而蒙古高原、帝国的本部则成为它的躯干。不过它这种姿势,似乎有点不那么和谐:作为右翼的〃东道诸王〃远比不上与之相对的左翼。〃东道诸王〃

在整个帝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多少光彩的事迹。每一次西征、每一次忽里勒台,他们或者是配角,或者压根没有出场。他们的英雄事迹好像是牢牢地被限制在额尔古纳河以西、日本海以东的狭小土地上了。〃西道诸王〃则不同,他们不仅左右着大汗之位的归属,还通过大大小小的征伐,将成吉思汗的法令推行到远至多瑙河的遥远地方。

这些征伐之中,最重要的是历次西征,正是西征奠定了〃四大兀鲁思〃的格局。当蒙哥去世的时候,四大兀鲁思的宗王,分别是别儿哥、阿鲁忽、合丹(窝阔台〃兀鲁思〃被蒙哥大汗分成三份,合丹领其一)、旭烈兀。〃察合台兀鲁思〃和〃窝阔台兀鲁思〃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早年察合台支持窝阔台成为大汗,后来察合台系一路沿袭,长期作为窝阔台系的同盟者,赞助大汗位置的争夺。窝阔台的孙子海都更是干脆合领两大〃兀鲁思〃。这两大〃兀鲁思〃,因为和蒙古本部的距离实在太近,两〃兀鲁思〃的原住民也长期受到高原或者中原政权的影响,所以与帝国本部可以说密不可分。

〃术赤兀鲁思〃和〃旭烈兀兀鲁思〃的情况则大为不同。他们的领土,与蒙古高原或者中原地区相隔太远,而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些〃兀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