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君:我觉得挺自然的,没有说专门去怎样,反正一直就这样生活过来的,从来没觉得要专门去伺候他。
史光柱:我插一句话,其实她不只是照顾,事实上我有的时候倒不是让她多操心的,反而是我的家庭让她分担了很多。像我母亲治病,我母亲从神经科开始,到妇科、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等一共是六种,从我打仗下来一直在治,就是一个一个地治,最先把她的神经给治好,然后攻克像十二指肠溃疡这类很难治的病。还有我弟弟上学从七岁开始所有费用包括吃穿都是我来出,我来出肯定就是她出。所以她就帮助我,有的时候她也急,我就开始鼓励她。
鲁豫:我觉得您真是挺幸运的,有这么一个好太太。
史光柱:这个方面真是不错,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我非常感谢她,我们这批人下了战场以后,由于身体的原因本来生活里面就有很多不便,如果说婚姻再出现一点麻烦,那么生活就不稳定了,那就不只心里难受,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震荡。相对来说,她给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和一个坚强的后方。这些年我为什么能够买下房子住着,就是靠她撑着的;我儿子为什么能够上学还没拖后腿等等这些问题,还是她撑在后面。
那么,在儿子眼中,昔日战场英雄又是怎样一个父亲呢?史光柱的儿子阮雪楠今年十七岁,正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二年级,是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倒是他的姓氏最先引来了好奇的询问。
阮雪楠:我跟我妈我爸的姓都不一样,我父亲姓我奶奶的姓,我姓我爷爷的姓。
史光柱:我们那个地方是这样的,因为我妈是个独苗、独闺女,因为独闺女就没法给史家延续香火,必须找一个所谓上门的女婿来延续香火,所以我父亲姓阮,跟我妈结婚以后就改姓史,但是到了三代以后可以还宗,就是说可以姓史也可以姓阮,于是就让儿子跟了爷爷的姓。
鲁豫:你从几岁开始明白“爸爸是英雄”是什么意思?
阮雪楠:可能理解这个意思得到五六年级了,初次知道可能是七八岁刚上小学的时候。
鲁豫:他跟你说过他是怎么受伤的吗?
阮雪楠:没说过,都是我妈和周围的亲人跟我说的。
鲁豫:你第一次听到以后是什么感觉?
阮雪楠:特小的时候听到了以后没什么感觉,就跟听故事似的,就是觉得这故事挺精彩的,也没别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情认识得就越来越深了,所以就有了新的想法了。
鲁豫:周围的小朋友知道你父亲的事吗?他们是什么看法?
阮雪楠:基本上都知道,开始小的时候都没什么看法,脑子里头就觉得“英雄”就是一个名词,没有形象的解释。到了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倒都觉得挺佩服我爸的,都觉得我父亲很了不起、很优秀。
鲁豫:你将来会参军吗?
阮雪楠:不会吧。
鲁豫:不会?您希望您儿子参军吗?
史光柱:由他,我很民主。我是我父亲引我走上人生路的,我父亲是按照特定的方式,完全是他说了算那种,到了我这儿就该修改一下了,让我儿子自己去发挥。
鲁豫: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阮雪楠:长大想走政治方面的路。
鲁豫:从政啊?想当什么官?总理?国家主席?
阮雪楠:就是管理,没想得那么大,但是得比自己父亲强点。
鲁豫:对,能管住爸爸就行了。我看到您觉得特别欣慰,一般英雄人物经历过很多很多的辛酸,然后很多现在生活得并不好,我觉得您生活得挺幸福的,您自己评价呢?
史光柱:挺好,总体来说我觉得天地是可以塑造的,这些年我觉得最好的,就是我找到了创作这块天地,它在黑暗中给我带来了另外一块阳光土地。加上我的家、我周围的朋友,所以我的生活有阳光,我很感谢,也想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我的人问好。
结束语:我最怕看到英雄人物过着风光不再、捉襟见肘、好像很潦倒的生活,而现在看到史光柱,看到他有这么好的太太和这么可爱而阳光的儿子,觉得特别地欣慰,也为他感到高兴,同时希望他今后过得更幸福,写出更多的诗。
沉浮·鲁豫有约:邹静之(1)
1952 年生,祖籍江西,1969 年赴北大荒,后转河南汝阳插队,1984 年毕业于中央电大中文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1983 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幡》,散文集《美人与匾》《酒话》《一地景象》
《风中沙粒》,小说诗文集《骑马上街的三哥》等十余种,有“中国第一编剧”之称,创作电视连续剧《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等。
开场白:曾经数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五月槐花香》还有《铁齿铜牙纪晓岚》,很多人都看过。而这些电视剧的幕后英雄就是著名编剧邹静之。从知识青年到《诗刊》编辑,他完成人生的一次飞跃。从歌唱演员到家具贩子,他经历人生的不同理想。从著名诗人到金牌编剧, 他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
鲁豫:是不是很少有机会在台前,而且这样在众人目光中走过来,有点不习惯吧?
邹静之:不习惯,从来没有过,非常恐惧,还是躲在幕后比较安全。
鲁豫:刚才我就说了三部电视连续剧,你现在算算你自己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加起来多少集了?
邹静之:有二百集。
鲁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