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抗战军兴,日本人窃据华北,有钱有闲的人日渐稀少,顶多在
街头巷尾偶或还有无知顽童拿出几只蛐蛐互斗为乐,至于大规模设局
斗蛐蛐,华北一沦陷就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
第一次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笔者住在南京白下路一位世交年伯
家里,晚饭后闲聊,就聊到斗蛐蛐上去了。据那位年伯说:“太平天国
建都金陵时,因为东王杨秀清是个蛐蛐迷,所以当时斗蛐蛐就成为最
时髦的娱乐。杨秀清所住八府塘别墅,有一间玉户珠帘专为斗蛐蛐的
花厅,厅堂正中砌有一座云白石的平台,丹阶四出,供人立足,正对平
台一块屋顶正中嵌有一大片明决瓦采光,天窗疏绮,晴空四照,虫将军
厮杀搏斗,可以看得纤细靡遗。可惜旧日明堂宏构,现已沦为散装粮
仓,否则倒可以带你去一窥昔年太平天国的琼圃丹垣豪华残迹呢!”
后来我在苏州胥门外一家叫兰苑的野茶馆瀹茗,发现他后进有一
间四窗八牖的小敞厅,屋顶也是用明决瓦采光,据说这家茶馆早年是
苏州著名的蛐蛐局,一切设施就是模仿东王府那间蛐蛐厅建造的,不
过具体而微而已。彼时斗蛐蛐在苏州还算是一种秋兴,官府尚未明令
禁止,可惜时届暮春,去非其时,只好徘徊瞻望一番而回。
唐明皇耽干逸乐,后宫粉黛蓄养蛐蛐成风
根据古籍上记载,中国远在初唐时期,宫廷妃嫔中就开始有人养
蛐蛐了,不过最初只是深宫寂静,凭栏吊月,闻声自娱而已。因为蛐蛐
这种鸣虫,随气候高低,而能变更音调,不但起伏旋律变幻多端,而且
抑扬婉转,令人有疑远似近的感受。在冷露嫩凉的秋夜,静听蛐蛐鸣
声,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韵籁。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那位风流天子
耽于逸乐,后宫粉黛蓄养蛐蛐成风,嫔媵婕好彼此夸强斗胜,流风所
及,权臣勋戚也都乐此不疲,驯至南北各地变本加厉,把斗蛐蛐演变成
最流行的赌博了。
到了宋室南迁,左丞相魏国公贾秋壑(似道)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养
蛐蛐专家,尽管金兵大举南犯,军情紧急,羽檄像雪片般飞来,他仍然
好整以暇,把饲养蛐蛐心得,描绘图谱写了一本《蟋蟀经》,分令各州县
照谱遴选奇虫异种,用}J万火急文书赍送南都,供他娱乐。他在葛岭
专为斗蛐蛐盖了一幢别墅,取名半闲堂,表示他在军务倥偬之中,只能
偷得半闲用来自娱,瞒着皇帝,躲在半闲堂日以继夜跟姬妾们斗蛐蛐
为乐。外官黜陟,甚至以视其有无佳种供其玩乐为准的。后世历史学
家有人认为南宋沦亡,是贾似道蛐蛐斗垮的,虽不尽然,但也不能说全
无道理。
藏园老人傅增湘(沅叔)藏书很杂,他有一部明版贾似道的《蟋蟀
经》,是宣德重刻,用重金从琉璃厂书肆搜求而得,来熏阁书店徐老板
是版本专家,他说此为海内唯一精椠孤本。这句话被袁豹岑(袁世凯
二公子)听到了,几度跟老世叔商借,准备重刊,始终未蒙沅叔先生首
肯,所以那部《蟋蟀经》终于成为世不经见的秘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