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 > 第二节 武宣朝局(第1页)

第二节 武宣朝局(第1页)

唐自代宗以来,立君多由宦寺,而武宗之立,尤不以正。初,敬宗五子:长曰晋王普,次第二子梁王休复,次第三子襄王执中,次第四子纪王言扬,次第五子陈王成美。晋王,《旧书》云:文宗欲建为储贰,《庄恪太子传》。而以太和二年(828年)薨。年五岁。册赠悼怀太子。盖文宗之位,受之于兄,故欲还诸兄之子也。此在当日,自为大公。然文宗又不能无牵于内宠。六年十月,册长子鲁王永为太子。永母曰王昭仪。开成二年八月,与昭容杨氏同受册。昭仪为德妃,昭容为贤妃。见《旧书·本纪》。明年九月,开延英殿,议废太子。宰臣及众官皆不同,御史中丞狄兼谟言之尤切。翼日,翰林学士六人,神策六军军使十六人又进表陈论,事乃不果。是夜,太子归少阳院,杀其宫人左右数十人。十月,太子薨。谥庄恪。《旧书》本传云:初,上以太子稍长,不循法度,昵近小人,欲加废黜。迫于公卿之请,乃止。太子终不悛改。至是暴薨。语本《实录》。见《通鉴考异》。时传云:德妃晚年宠衰,贤妃惧太子他日不利于己,日加诬谮,太子终不能自辩明也。太子既薨,上意追悔。四年(839年),会宁殿宴,小儿缘橦,有一夫在下,忧其堕地,有若狂者。上问之,乃其父也。上因感泣,谓左右曰:“朕富有天下,不能全一子。”遂召乐官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责之曰:“陷吾太子,皆尔曹也。今已有太子,时已立成美。更欲踵前事邪?”立命杀之。则太子之非良死可知矣。然文宗自甘露变后,久同傀儡,能否自杀其子,尚有可疑。《郑肃传》云:会昌初,武宗思永之无罪,尽诛陷永之党,则陷永者漏网甚众可知。刘楚材、张十十等,特其小焉者耳。太子虽非良死,未必文宗杀之也。陈王成美以四年十月立为太子。文宗二子,次曰蒋王宗俭,开成二年(837年)始王,亡薨年,疑是时已薨,见下。梁、襄、纪三王,疑亦已殂谢,故及成美。五年正月二日,己卯。文宗暴卒,《旧书·武宗纪》。王鸣盛曰:卒当作疾。但据《旧纪》,文宗于四年十二月即不康,五年正月戊寅是朔日,而帝以辛巳崩,似未可以言暴。案卒盖仓卒之义?去年十二月即不康,至此疾骤甚耳。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监国。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迎颍王瀍于十六宅,立为皇太弟。成美复封陈王。四日,文

宗崩。瀍立,是为武宗。末年寝疾,更名炎。成美及穆宗第八子安王溶皆死。穆宗五子:长敬宗,次第二子文宗,次第五子武宗,次第六子怀懿太子凑,次即安王也。至是而穆宗之子尽矣。《旧书·武宗纪》云:初,杨贤妃有宠于文宗,而庄恪太子母王妃失宠怨望,为杨妃所谮,王妃死,太子废。及开成末年,帝多疾,无嗣。观此语,则蒋王是时亦已殂谢。贤妃请以安王溶嗣。帝谋于宰相李珏,珏非之,乃立陈王。至是,仇士良立武宗,欲归功于己,乃发安王旧事,故二王与贤妃皆死。《通鉴》云:文宗疾甚,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引杨嗣复、李珏至禁中,欲奉太子监国。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乃言太子幼,且有疾,更议所立。李珏曰:“太子位已定,岂得中变?”士良、弘志遂矫诏立瀍为太弟。盖宦官兵权在手,宰相无如之何也。二月,封仇士良为楚国公,鱼弘志为韩国公。八月十七日,葬文宗于章陵。刘弘逸、薛季棱率禁军护灵驾至陵所,欲倒戈诛士良、弘志。卤簿使兵部尚书王起,山陵使崔棱当作崔郸。觉其谋,先谕卤簿诸军。是日,弘逸、季棱伏诛。贬杨嗣复为潭州刺史,潭州见第四章第二节。李珏为桂州刺史,桂州见第二章第二节。御史中丞裴夷直为杭州刺史。杭州见第六章第三节。皆坐弘逸、季棱党也。会昌元年三月,再贬嗣复湖州司马,湖州见第二章第七节。珏瑞州司马,瑞州见第四章第四节。夷直欢州司户。欢州见第二章第二节。《旧书·王起传》云:弘逸、季棱欲因山陵兵士谋废立。起与山陵使知其谋,密奏皆伏诛。《通鉴考异》引贾纬《唐年补遗录》亦云:五年八月,季棱、弘逸聚禁兵,欲议废立。赖山陵使崔郸、卤簿使王起拒而获济。遂擒弘逸、季棱杀之。《旧书·杨嗣复传》云:武宗之立,既非宰相本意,甚薄执政之臣。其年秋,李德裕自淮南入辅政。九月,出嗣复为湖南观察使。明年,诛薛季棱、刘弘逸。中人言二人顷附嗣复、李珏,不利于陛下。武宗性急,立命中使往湖南桂管杀嗣复与珏。宰相崔郸、崔珙等亟请开延英。因极言国朝故事,大臣非恶逆显著,未有诛戮者,愿陛下复思其宜。帝良久,改容曰:

“朕缵嗣之际,宰相何尝比数?李珏、季棱,志在扶册陈王,嗣复、弘逸,志在树立安王。立陈王犹是文宗遗旨,嗣复欲立安王,全是希杨妃意旨。嗣复尝与妃书云:姑姑何不效则天临朝?”珙等曰:“此事暖昧,真虚难辨。”帝曰:“杨妃曾卧疾,妃弟玄思,文宗令入内侍疾月余。此时通道意旨。朕细问内人,情状皎然。我不欲宣出于外。向使安王得志,我岂有今日?然为卿等恕之。”乃追潭、桂二中使,再贬嗣复潮州刺史。潮州见第二章第二节。《通鉴》则嗣复罢而崔珙相,在开成五年五月。李珏之罢,在是年八月。夷直之出为杭州,在是年十一月。而嗣复及李珏之出,则但于会昌元年三月追书之。云:弘逸有宠于文宗,仇士良恶之。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杨嗣复出为湖南观察使,李珏出为桂管观察使。士良屡谮弘逸等于上,劝上除之。三月乙未,赐弘逸、季棱死,遣中使就潭、桂州诛嗣复及珏。《考异》云:若去年八月已诛弘逸、季棱,不当至此月始再贬嗣复等。《旧纪·王起传》与《嗣复传》自相违,今从《实录》。案因山陵而谋变,其事不易子虚。《武宗实录》纂辑草率,不足据。《考异》引《实录》,又有时有再以其事动帝意者,帝赫然欲杀之之语。明嗣复及珏已先贬。嗣复罢相,在开成五年五月,夷直之出,在其年十一月,《通鉴》应不致误。盖又《旧纪》记事不审,嗣复之罢,至八月乃追书;夷直之出,则又逆探其事而终言之也。《旧书·李珏传》。开成五年九月,与杨嗣复俱罢,出为桂州。《新书·珏传》,则其罢相,乃以为山陵使,梓宫至安上门陷于泞,而贬江西在其后。嗣复、珏所以获全,盖由崔郸、崔珙之谏?《通鉴》叙此事兼采《献替记》,一似全由李德裕者,恐亦不足信也。裴夷直,《新书》附《张孝忠传》,云:武宗立,视册牒不肯署,乃出为杭州刺史,斥欢州司户参军。《通鉴》从《实录》,云:故事,新天子即位,两省官同署名,上之即位也,谏议大夫裴夷直漏名,由是出为杭州刺史,其说亦同。《鉴》又记文宗之崩,敕大行以十四日殡,成服。谏议大夫裴夷直上言期日太远,不听;时仇士良等追怨文宗,凡乐工及内侍,得幸于文宗者,诛贬相继,夷直复上书言之;可知其见斥之由,循常法无可立之君,则人人得申其意,古大询之法如是。后世庶人无繇议政,朝臣固当周谘。武宗乃举不援己者而悉逐之,褊矣。抑文宗之立陈王,犹是其欲树晋王之意。以自周以来久习之继嗣之法言之,亦较立弟为正,武宗乃弑而代之,流毒且及于安王,尤悖矣。

武宗之用李德裕,非知其材而用之也,亦以文宗末年,僧孺、宗闵之党在朝,恶其不援己,乃反其道而行之耳。适直是时,回纥衰乱,得以戡定朔方,此乃时会使然,初非德裕之力。至于削平昭义,则其事本不足称,读史者亦从而张之,则为往史之曲笔所欺矣。德裕既相,所引用者皆其党人。崔珙与德裕,相善者也。会昌元年三月,相陈夷行,乃专与杨嗣复立异者。二年(842年),李绅自淮南入相,尤德裕死党。陈夷行罢,李让夷继之,亦杨嗣复、李珏所恶也。三年(843年),崔珙罢,崔铉相,史云李让夷引之。铉与珙不协,发其领使时事,并谓其尝保护刘从谏,珙遭贬斥。四年(844年),杜悰自淮南入相,李绅出为淮南。明年有吴湘之狱,为后来德裕所由败,见下。是岁,杜悰、崔铉罢,李回相,德裕用兵昭义时,以御史中丞奉使河朔者也,事见下节。崔元式相,以为德裕所疾罢。牛僧孺、李宗闵,皆为所挤排以死。僧孺在淮南六年。开成二年(837年),为东都留守。三年(838年),征为左仆射。四年(839年),复出为山南东道。会昌二年(842年),秋,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石雄军吏得从谏与僧孺、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徙衡、汝二州。还为太子少师。卒。宗闵,开成三年(838年),杨嗣复辅政,欲拔用之,为郑覃、陈夷行所沮,与杭州刺史。四年(839年),冬,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覃、夷行罢,嗣复方再拔用,而文宗崩。会昌三年(843年),德裕以宗闵素与刘从谏厚,上党近东都,分司非便,乃拜湖州刺史。稹败,得交通状,贬漳州长史,流封州。宣宗即位,徙柳州司马,卒。循州见第二章第七节。衡州,今湖南衡阳县。汝州见第二章第六节。漳州见上节。封州见第五章第二节。柳州见第四章第二节。然德裕引白敏中,敏中,居易从父弟。武宗夙闻居易名,欲用之,德裕以其衰病,荐敏中。会昌二年(842年),为翰林学士。而敏中反挤排之。至宣宗立,朝局变,而德裕亦遭窜逐而死焉。其事与德裕在武宗朝所为者,如出一辙。出尔反尔,其机可谓甚巧,特蹈之者不悟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