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书妄言在影院社会性死亡,本来不至于传得那么快的。
可谁让这件事被周斯音知道的,立刻指示报纸大肆报道……
连原作者观影时也被吓了一跳这种新闻,怎么能不好好宣传!于是关于书妄言在影院大受惊吓,还被观众撞破,最后落荒而逃的趣闻在京沪两地都传得沸沸扬扬。说得是希望观众引以为戒,注意身体,宣传效果却也可想而知。
被反复鞭尸的书妄言:“…………”
看过首映的观众无不交口称赞,又献祭了原著作者。
一时之间,《古都镇物奇谈》成了不得不看的影片,放映之处,场场都是客满,想看的观众都买不到票了。
在这种情况下,京城人称之为“拼缝儿的”,沪上称为“黄牛党”的票贩子自然闻风而动,致使影院又得分出人手打击黄牛。
联合放映的各家影院,看到如此情形,都按捺不住了。数数他们最近放映的影片吧,单说本土影片,上下两本的武侠片,加起来也就放映了十天,还有四天的,七天的……
而这部影片把观众的情绪好像都调动起来了,要去看看这部胜过西洋巨片的作品,影院几天根本消化不下来的。这都是钱啊,暂时看得到赚不到的钱啊。
他们急,观众也急,怎么就只有一间影院放映,每天才四场,我们何年何月才能看上。
周斯音去怂恿他们,出钱多拷贝几份。反正,看此情形,必然是要运往外埠的,先拷贝了也不会亏!
影院方红着眼答应了,咬牙出资拷贝。
于是,轮流联合放映在周斯音的怂恿,和市场的刺激下,成了同时放映。
这下,六七家华资头轮影院开始了同时放映《古都镇物奇谈》,稍解观众的渴切。如此情形,实在从未在沪上出现过。
但商人们的预计是正确的,纵然好几家同时放映,盛况也不减,场场俱是满座。
……
“这笔帐很好算,一部影片能够放多久,取决于观众。只要卖出一半以上座位一日,这部影院就必须继续放映一日,直到观众少于半场。沪上的年度最佳影片观影人次,能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根据报纸的调查,绝大部分观众有再次观看此片的愿望,甚至是再三,再四。所以,他们至少也能放映三月以上,绝对不会亏。”
周斯音淡定地给下属们分析此事。
这些影院宁愿承担高额的拷贝费,也要快点上映,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利润,要趁热赚钱,纪霜雨可是还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卖周边的思路,这份钱他们和制片公司也是拆账的。
大家听到周斯音算账,只有服气。不是对他的计算能力,而是人家这个魄力。那么大的投资,当初自己就从私账走了。
纪导演可能花钱了,初期给了两万,最后花到了近三万。而且拍摄时间还长,用的胶卷多,中间昆仑书局的人都有点害怕了,怕花钱太多,最后票房不错也收不回成本。
而今再看,这气势如虹的票房,哪有半点亏本的影子。
因为影院负担了拷贝费,又开始卖周边,加上影院内卖书的举措,单靠沪上一地,稍加计算就知道,成本半月就能收回来了!
这可是没计算上京城的影院收入,盈利如此惊人——事实上,徐新月后来也是靠放映此片,在分账之后,也仅仅两个月就收回了建筑永安影院的成本,再往后都是纯赚。
而且吧,影戏部还节省了一笔高昂的拷贝费用。
书局的元老忍不住感慨:“这部影戏实在投资得太值得了,连书籍销售额也上去了。说起来,咱们虽然是制片方,竟还有许多员工没看过此片,因为买不到票——不知道宝铎去观看了吗?”
因为《古都》没做内部试映,直接首映的,他们这些人也就没统一地去看了。
周斯音:“……我拍摄期间就一直在场!我是在等纪导演有空一起在永乐影院看!”
纪霜雨忙于他学生那个武侠片的摄影工作,还真没去影院看自己的影片。虽然在剪辑室已经看了无数次,但在影院大银幕看还是是不一样的吧?
“呃,是么?”
对方心想,也不知道总经理怎么这么急着解释。
而且,怎么没等到纪导演就不能自己先去看了?总经理真够能忍啊,现在各种影评那样热烈。拍摄现场看到的,和制作完应该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
“自然。”
周斯音又岔开道,“营销计划执行得怎么样了?”
局面一片大好,都是些自来水,但也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别忘了,这一片欢乐,外资影院是没有参与的。但他们也有片子要上映,谁知道会不会在舆论上搞点什么,明争暗斗的情况,以前也不是没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