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日月明 txt > 第61部分(第1页)

第61部分(第1页)

李文忠的母亲,是先帝朱元璋的姐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跟朱标、朱棣等人都是亲表兄弟,而他的儿子,跟朱允炆、朱高炽,自然也是表兄弟——虽然表得有点远了,但都还算是没出五服的亲戚。李景隆见到朱棣,也是要叫一声皇表叔的。

李文忠十几岁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天下, 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喜爱,被封为曹国公,死后更是追封为歧阳王。而作为长子的李景隆在父亲死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接替他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军事,而且受命在湖广、陕西、河南各地练兵。在他这个年纪,也的确算得上是年少有成,风光无限。

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背景,和轻而易举担当重职的经历,让他如同一只螃蟹,从来都是横着走路,鼻孔里看人,所以满朝文武对他的评价并不好。

对于百官的评价,朱允炆多多少少有些风闻,所以当黄子澄说起他的时候,朱允炆的眉头直接就皱了起来:“朕怎么听说这个曹国公品行不怎么好?”

黄子澄一听,忙上前一步答道:“皇上,咱们这是选将打仗,又不是考状元,能打胜仗那才是最重要的。再说了,古往今来的名臣大将,大多都有些恃才傲物。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景隆的父亲可是当年先皇打天下时最为倚重的大将李文忠,这父亲的谋略他就算不能全部继承,至少也能继承一半吧?而且目前满朝文武之中,就属他最年轻有为,这些年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军事,也没出过什么纰漏。真定之战会失利,就是因为耿老爷子年纪大了,作战保守,不敢迎敌。但李景隆不同,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胆识,有魄力,派他出征,定能水到渠成,大胜而归。”

一席话说下来,朱允炆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目光不由自主又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齐泰,想知道他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齐泰见他看向自己,忙躬身行礼道:“皇上,太傅大人的话有道理。微臣也认为,派李景隆出征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齐泰想说的是,他刚才一直没有出声,把满朝文武都筛了个遍,实在找不出有更好的人选了。因为,有能力跟朱棣抗衡的大将都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实在是一将难求。像耿炳文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败走麦城,或许换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将领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毕竟,新皇当政,也需要一些新鲜的血液来增加朝廷的活力。

而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当初一心想要杀掉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交给孙子一个好管理的朝廷,让他做个太平皇帝。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的做法会将孙子推向一个无人可用的绝境。

于是,在齐黄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朱允炆也对李景隆充满了信心,大手一挥,又给了他三十万大军,并且允许他接受耿炳文的军队。

用黄子澄的话说就是:“我就不信十个打一个,还打不赢。”

我真的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黄子澄那书呆子会那么坚持人多就会胜利?

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派李景隆去讨伐朱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家跟朱棣有着血海深仇。人的心一旦被仇恨点燃,那将是足以毁天灭地的力量。

说起来李景隆跟朱棣的深仇,还要从七年前震动朝野的马场案说起。

当年因为朱高炽无意间发现了应天城外的猎马场,然后牵扯出马场的幕后老板竟然是李景隆的亲弟弟李景琛。他利用职务之便,买通各阶官员,用中原普通马匹换掉了北蒙进贡的战马,以猎马赛马之名牟取暴利。那场案件牵扯官员甚多,而李景隆作为李景琛的亲哥哥,不可能对马场之事毫不之情。

所以朱元璋得知此事,大为震怒,下令将李家一门下狱候审。后来还是李景隆的祖母,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姐拖着一把老骨头,跪在御书房外声泪俱下求情,让朱元璋看在过世的李文忠份上饶李氏一族性命,朱元璋才松了口,只将李景琛一人砍了脑袋。而因为这件事,李家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再回复不了以前的风光。 而且因为最疼爱的幺孙被杀,李景隆的祖母气急攻心,也一病不起,不久便驾鹤西去。

虽然亲自主理马场案的人是蜀王和宁王,但李景隆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朱棣和朱高炽,所以他仇恨的矛头直接就指向了北平燕王府。

之前朱允炆决意削藩,让黄子澄派人分别前往周、齐、湘、代、岷五王藩地抓人,去开封周王府的就是他。因为周王是燕王一奶同胞的亲弟,为人也没什么过失,黄子澄怕别人搞不定,于是派了李景隆去。而李景隆也没让他失望,干得相当漂亮。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当时带了不少军队,以备边为名,突袭周王府,周王根本就没有准备,如果这样的事他都做得不漂亮,那他就真没用了。而且,周王跟燕王是一个妈生的亲手足,当初因为朱棣,害得自己的弟弟被砍头,现在,正是报仇的好时候。而且先帝已经驾崩了,他们李家也已经失宠那么多年了,现如今新皇登基,正是他表现自己的好时候,他还不卯足了劲儿干点漂亮的事出来,让朱允炆对他的看法改观?

于是,综合以上几点因素,突袭周王他做得很漂亮,也让黄子澄很满意。于是在这次北伐荐将的时候,他才说出了李景隆的名字,并让朱允炆相信,派他去肯定能够马到功成。

公元1399年农历八月三十,朱棣才刚带着军队回到北平,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应天洪武门外,朱允炆正在为那征伐燕王的五十万大军送行。

出征的场面隆重非常,将士们仪仗整齐,衣甲鲜明,时辰一到,金鼓齐鸣,乐声大作。李景隆满面红光,春风得意,上前接受帅印。齐泰黄子澄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就连凯旋而归后在哪里设庆功宴,他们都想好了。

可跟着李景隆出征的将士们可没那么乐观,朱棣的所向披靡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的。连久经沙场的耿老将军都打了败仗,这次换他这个只练过兵没打过仗的公子哥儿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很多将士心里都在想,要是有机会,直接倒戈跟随燕王都比跟着李景隆送命的好。

当然了,别人是不是这样想,我不知道。但有一个人,绝对是这么想的。那就是三军总指挥,张麒。

按道理来说,就张麒跟朱棣的关系而言,朝廷应该让他避嫌才对,没想到这次却反其道而行,让他做了李景隆的副将,出征北伐。难道朝廷没有大将可用都到了这个地步了?

其实不尽然。朝廷让他出征自然也有他们的理由。一来张麒跟朱棣相交多年,对彼此都比较熟悉,所以派张麒去,比较能摸清朱棣的战术。二来,因为朱高炽借省亲之际刺伤岳父,挟持张云舒逃离应天之事,张麒已经扬言跟朱高炽那臭小子势不两立了,派他出征自然也不会担心有什么问题。

不过,就是不知他们要是知道张麒在出征前给老婆交代了什么,会不会气得吐血?

但不管怎么样,李景隆依然手握帅印,翻身上马,带领着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几日之后,他便到了山东德州,在德州对耿炳文留下的大部分军队进行了整顿,又火速在山东附近调集兵马,一共合军五十万,进抵河间。并且一改耿炳文以守为攻的战略,摆出全面进攻的架势,准备全力以赴,直捣北平。

消息很快传到北平,朱棣手下的将士一听朝廷派了五十万大军,都有点心慌。虽然他们深信以朱棣的谋略不会输给李景隆,但对方的人马的的确确比他们多了好几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