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勇者无畏是什么意思 > 第二章 悬崖的废弃(第2页)

第二章 悬崖的废弃(第2页)

正因为自己不重要,别人又不来,萨尔茨堡人就与他们的主教大人一起,不管逻辑,不按规范,不论等级地闹着笑着,自成日月。

只是,有关石匠妻子们的传说,又为这种笑闹带来某种不太吉利的征兆。

4

我好不容易攀上来的这个庞大的城堡,历届主教修修停停、不断扩充,到完工已拖到一七五六年。我没有读到过城堡落成典仪的记述,估计不太隆重,因为当任主教已经不存在建造动机,他的目光已投注山下。

但是,主教的一位乐师却在家里庆祝着另一件喜事,他的儿子正好在这一年年初出生,取名为沃尔夫冈·莫扎特。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比那个城堡的落成重要千倍。

我读过莫扎特的多种传记,它们立场各不相同,内容颇多抵牾,但是,没有一部传记怀疑他的稀世伟大,也没有一部传记不是哀氛回绕、催人泪下。

那也就是说,萨尔茨堡终于问鼎伟大,于是也就开始告别那种世俗笑闹。

萨尔茨堡不再无人经过,相反,一切真正的大旅行家都不会把它省略,因为它向全人类贡献了一个永恒的伟人。萨尔茨堡的最高标志,不再是那座悬崖城堡。它的建成之日便是废弃之日,真是蹊跷。

一座城市就这样快速地改变了自己的坐标,于是也改变了生活气氛和美学格调。

5

故乡和名人的心理对话,并不一定畅达愉悦,而往往荆棘丛生。荆棘间的偶尔沟通,楚楚扎人。请听今天萨尔茨堡人的说法:莫扎特的伟大和悲哀,都因为是离开了萨尔茨堡。

我理解这种说法,脑海中闪现出那些传记的片断。

有一种传记说,莫扎特三十五岁在维也纳去世,出殡那天没有音乐,没有亲人,只有漫天大雪、刺骨寒风,一个掘墓老人把那口薄木棺材埋进了贫民墓坑。几天之后,他病弱的妻子从外地赶来寻找,找不到墓碑,只能去问看墓老人:“您知道他们把我丈夫埋在哪儿了吗?他叫莫扎特。”

看墓老人说:“莫扎特?没听说过。”

这样的结局发生在维也纳,没有一个萨尔茨堡人能读得下去,也没有哪个国家、哪座城市的音乐爱好者能读得下去。

故乡要不回游子的遗体倒也罢了,问题是——萨尔茨堡不能不厉声责问——你们怎么把他弄丢了?争抢了他的全部成果却弄丢了他!

但在当时,唯一提出质问的是他病弱的妻子,也只是轻声打听,因为对象是看墓老人。

然而,另一种传记曾经让我五雷轰顶,原来,主要责任就在这个“病弱的妻子”身上,她是造成莫扎特一生悲剧的祸根。这种传记的作者査阅了各种账簿、信件、笔记、文稿之后作出判断,莫扎特其实一直不缺钱,甚至可以说报酬优渥,馈赠丰厚,只是由于妻子的贪婪、算计、抱怨,把家庭经济搞得一团糟。即便他的出殡,也收到大量捐赠,是妻子决定“高度节俭”。妻子打听他的墓地所在并不是几天之后,而是隔了整整十七年,还是迫于外界査询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还有材料证明,这个妻子不仅毁了莫扎特,甚至还祸及莫扎特的父母和姐姐,致使最爱面子的老莫扎特只能在萨尔茨堡人的嘲讽中苦度晚年。

老莫扎特知道,萨尔茨堡有嘲讽的理由。这桩错误的婚姻起点,不是萨尔茨堡,而是遥远的曼海姆。二十一岁的莫扎特在那里见到那家人之后连写来的信也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攻讦腔调,做父亲的曾竭力阻止但未能成功……

其实所谓全城的嘲讽只是老莫扎特的敏感,萨尔茨堡懂得音乐,知道自己养育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萨尔茨堡更多的是在沉思:一个伟大的音乐生命,为何如此拙于情感选择?一个憾人的精神系统,为何陷落于连常人都能很快发现的邪恶陷阱不可自拔?他的孩童般的无知如何通达艺术上的高度成熟?他的内心创伤为何未曾在乐曲中有点滴流露?他怎么有可能在刚刚听过最低俗的家务责难后转而弹奏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他那天才的手指又怎么抖抖瑟瑟地写出了那些卑谦乞讨的字句?

……

一般民众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上来试图解读大师,他们的思维依据是日常的行为图谱。

其实这是解读不了大师的,因为大师们主要活动在另外一个天域。

但是,即便在那个天域,就能解读么?未必。萨尔茨堡正在惶愧自己对莫扎特的困惑,却传来了晚年歌德的声音:

莫扎特现象是十八世纪永远无法理解的谜。

连歌德也承认永远无法理解,更何况区区萨尔茨堡。

我这次来,听他们引述最多的是爱因斯坦的一个问答。对此,他们更加觉得光荣,又更加觉得难解:

问:爱因斯坦先生,请问,死亡对您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

这一切,无疑大大地加重了萨尔茨堡的思维负担。除非不要莫扎特,要了,就不能卸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