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日月明尊 > 第87部分(第1页)

第87部分(第1页)

于是,他只能装睡,装做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却忍不住一次次在心底说着:炽儿,你可千万别让父皇失望啊。毕竟,这装睡也不能一直装下去啊。

所以,当朱高炽跟方孝孺走进大殿之时,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睁开了眼睛,快得让朱高炽立刻就意识到这家伙是在装睡故意拖延时间。忍不住在心底将他家老爹狠狠鄙视了一番。

你说说你丫的本来就不想杀,还搞这么多事情出来,让他站在烈日下晒了快一个时辰的太阳,说干了口水才将人给劝回来。

不过一想到方孝孺今后会在朝堂之上给他添堵,他就浑身舒坦。这就权当是对他的小小惩罚好了。

朱棣可想不到他这么多,他想的是,不管多长时间,只要能将方孝孺那块又臭又硬冥顽不宁的石头劝回来就成。

事实证明,朱高炽做到了。于是,朱棣对时间问题直接忽略不计了。

方孝孺回到大殿之上,却不跪拜,而是附手而立,朗声问朱棣,何为帝王之道。

朱棣知道他是有意考验,毫不犹豫的回答道:“为帝王者,虽一人为天,大权在握,却须审时度势,恩威并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心宽以容天下,胸广以纳百川。

方孝孺又问道:“那何为帝王之威?”

朱棣再次答道:“以政权稳定为上,以黎民百姓为重。威泽天下,四海咸服。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乃帝王之威。”

朱棣的回答气势磅礴,掷地有声。那睥睨群雄的王霸之气足以让百官折腰,天下臣服。连方孝孺也不得不被这气势震慑。

朱高炽看着朱棣,满心满眼的骄傲跟自豪。他相信只要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跟他一样热血沸腾。横观天下,纵观历史,上到秦皇汉武,下到唐宗宋祖,只有朱棣,将这句话真真正正的以生命来诠释。

“日月昭昭,唯吾大明。”方孝孺缓缓跪□去,从心底到灵魂的臣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相信,正如朱高炽所说,这个皇帝,能够让社稷稳定,百姓安乐,能够带领大明走向一个旷古迄今的盛世。

所有的文武百官在他的山呼之下才从朱棣刚才那番霸气之语中回过神来,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奉天殿外日光正盛,琉瓦辉煌。

当日,方孝孺便拟好了朝廷招贤纳才的诏书,朱棣御笔亲批,让礼部手抄了多份分发各地,并定于中秋举行乡试。

方孝孺不愧为当代文豪,号召力那不是一般的强。诏书由他亲拟,各地学子纷纷报名参加科考,表示要为国效力。

朱棣笑得合不拢嘴,想着有了这批官员,以后大大小小的事自己也不用都亲力亲为,总算是可以好好睡个觉了。

明朝的科考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期一般在农历八月,故也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乡试中举的学子,在翌年二月可进京参加会试,因为考期都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也称为京试,考官的人数比乡试要多一倍,且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时间在会试后半个月,约三月初。前面的考题都是以写文章为主,而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叫做“时务策”。毕竟科考是选拔官员,但官员光会写文章不行,还得对当下的时事政务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

参加殿试的学子没有落榜一说,只是由皇帝根据他们对答的成绩重新排个名次。

比如一个考生在会试的时候文章写得非常好,考了第一名,但在殿试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些治国策略让皇上不满意而掉到最后一名。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毕竟在古代,“书呆子”还是很大的一个群体。而要得到皇帝的赏识,绝对不是你文章写得好就可以的。

当然,殿试上由皇上亲自排出来的名次就相当权威了,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其实也就是进入翰林院再次进修。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或者分发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由于方孝孺在洪武、建文年间都曾主持过会试。此次科考选拔人才的重责大任自然非他莫属。除他之外,解缙、黄淮、胡广任主考,另有十多名同考,也就是副考官。

由于朱棣攻进皇城之时,建文朝的官员殉国、出逃的实在太多,现在朝廷官位严重空缺。 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稍微比往年宽松了些。中秋的乡试,中举的学子达一千多人。第二年这些学子都进京参加会试,足足考了三批,才勉强考完。而放榜的时候,也留了四百多人。要知道,往年的科考都是精挑细选,到最后顶多只有一百多人能够榜上有名。由此可见,朝廷现在对人才的需求真的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永乐二年,年关刚过,二月初方孝孺将会试中榜的名单呈交朱棣,中旬朱棣就在文华殿举行了殿试。钦点了前三甲以及二十八宿,送进翰林院,让方孝孺和一帮翰林学士特别培养,争取在三个月内就让他们接手政务。

前三甲是哪朝哪代都有的,可这二十八宿文武百官还是第一次听说。

方孝孺接到这个旨意,跑去问朱高炽这二十八宿是怎么个意思。朱高炽说现在朝廷急需官员,不能等到他们都进修完毕,所以这一批就劳烦诸位大臣来个快速的岗前培训。

方孝孺对“岗前培训”四个字百思不得其解,朱高炽解释道:“其实父皇的意思就是让大人教教他们为官之道,让他们尽快适应官场,好让他们上任。”

方孝孺难得点点头,表示受教,第一次没有跟朱棣唱反调,尽心尽力的教导那二十八位学子。

三个月后,朱棣去翰林院检查成果,却是大失所望。

倒不是说这些孩子书念得不好,方孝孺、解缙教出来的学生,学问能有不好的吗?但问题的关键就是,他们念得太好了。好到朱棣觉得他们除了读书好像就啥也不会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毕竟这些官员以后要面对的可都是天下民生的大事,光会念书怎么行?

于是,咱们伟大的皇帝陛下当即做了个伟大的决定——把这二十八宿以及其他翰林院的学子都发配到军营里去充军。

所有的人,除了朱高炽,都表示云里雾里,不明白朱棣到底唱的是哪出。方孝孺、解缙虽然也有疑问,但暂时都不敢开口。因为他们拿不准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让朱棣不满意。

于是,那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们,在完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赶去了军营。而且,朱棣还专门让对部下最为严厉的张玉和最没有章法的朱能亲自进行训练,并特别下旨让他们住最差的营帐,吃最糙的食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