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庸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冷漠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敢于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容纳接受后辈、尤其年轻人。世上许多事的确是人力难以改变的,但自己的“心象”由自己造,你如果迷信于某一点,就会走向偏见和极端,不利于自己的再发展,在工作和事业上就很难取得最后的辉煌。

六十耳顺什么?已入花甲之年,什么事情都听得进去,对什么事情都通情达理。“六十而耳顺”,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为的10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人们往往听到的是怨言牢骚,所以耳朵常常不顺当。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即使是听了刺耳的声音也无能为力,生气只是徒增烦恼而已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但现在有个“59岁现象”,即有的人在退休前,贪污受贿,坏了自己的名声,甚至因此而暮年在监狱中度过。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得坚守住自己,有权者不能堕落,有钱者不能挥霍,有名者不可倚老卖老;无权无势者不能牢骚满腹……快进入人生的晚季,心理一定要保持平衡,要多一些淡泊,少一点世俗。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人到七十古来稀,世上的规矩,完全融入自己的心中,这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崇高的境界。在耳顺而不生气,看淡了人间的一切,顺应了自然的规律行事的10年之后,人也成了自然的了。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这才是孔子或者说儒家所真正追求的人生境界。合乎规矩不是目的,而自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老人在交际中要自然放松,不能再计较什么了,该玩该乐,不要顾及太多,但也要保留晚节,不能自以老了,别人管不了、不敢管了而做出什么有损名声的事,给自己丢脸,给儿女丢脸。

孔子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做人要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能勉强行事。

不要停留于昨天,也不要忘记过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是能够在不忘用知识、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可以为人师的人。

“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仍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些话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温故而知新”,光知道过去是不行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为人师表了。教师如果只知道过去的事情,不问新时代的现实,那就不是一个好的教师。因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新时代的文明人,那么教师首先得要认识这个新的时代。

为人处世温故而知新,不能执着于一偏,不能顽固不化。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凡是器物,都只是具有一定的用途,比如说锅只能煮饭,犁只能犁地一样。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不仅学生要学习,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学习,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你不学就会落伍、淘汰。但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不是说有新知识就是好的、有用的、旧知识就是过时的、没用的。有些新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庞杂的信息,甚至是有害的信息。所以,在新与旧上得有个取舍,不能一味地否定旧的传统的,也不能凡是传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都是好的,坚固的观念中往往包含着“坏基因”;在不断反刍已有的知识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也符合中庸之道。

在工作上,要尊重师傅和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只有那些自负的人才不愿向他人学习,轻视他人所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总想靠自己一手一脚打出一片天。大多数人都知道得人助力的重要性,也希望得到师傅相助。但是,你希望别人帮忙,别人却不见得愿意帮忙,在这种情况下,你要靠一个谦虚的心去向他学习,使对方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何尝不是“温故知新”。

你一定要向成功的人学习,你一定要学习成功的榜样,让自己进入成功的环境当中,跟着成功者学习。你一定要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努力。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别人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做人。你一定要不断地研究你的竞争对手,惟有了解对方,才有可能超越对方。

如何树立困境中生存的勇气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管子》

逆取,事实上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即隐藏自己的目的,好像自己并不追求什么,并让对方得到满足,最后才真正让自己得到满足。

关于逆取之法,《荀子·礼论》中曾这么说:“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意思是谁知道坚守节气、不怕牺牲恰恰是有利于养生呢?谁知道花费财物正是为了保全财物呢?谁知道恭敬辞让恰恰有利于安身呢?谁知道礼义文理是用来保养情操的呢?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想苟且偷生,反而会死亡;如果想苟且得利,必然带来危害;想把懈怠懒惰散漫懦弱当成安逸,必定会危险;如果把恣情欢乐看成是乐,就肯定会灭亡。

人的逆境大约可分为四种,一是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是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如何对待逆境也有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出身于平民家庭,考进士三次落榜,第四次才中进士,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他不苟且偷生,他对道与义是有尺度的,对名与节是有标准的。他两次言他人未敢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量度中庸,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唐宪宗皇帝非常信奉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在韩愈看来,这是劳民伤财,于是他要把这过激的活动泼上一盆冷水,或者叫“拨乱反正”一下,他写好奏折勇敢地递交了上去,谁知惹来了大祸,他被贬到数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或许有人说,这是韩愈不识时务、不善处世、不懂中庸之术而撞的祸,但是韩愈是真正地“君子中庸”,他的行为成就了他的身后名。他到潮州后,八个月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在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进士就达172名,莫不是韩愈大开教育之功。

逆取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如有人给你送礼,你总不会毫不客气地收下,总会推让一番,让送礼者心理平衡;如果领导给你封了官,你总会谦虚一番,让领导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信赖,如此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上的运用,如果能把逆取法运用到商场上,它往往会让你取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在磨练中提升自己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