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同,她要不把这件事说出来,倒霉的就是她了。反正顾家的名声已经够臭了,顾老夫人不介意再加上一条。
顾老夫人心中暗暗下了决定,如果顾老太爷在顾家,顾老夫人还没有那么大胆,可现在整个顾家都由老夫人说了算,老夫人想怎么做都行。
顾国公和顾老夫人的想法一样,他甚至还多想了一层,那就是把武芸的事暴出来后,他虽然丢脸可也落得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名声。
他这么多年都不吭声,甚至帮别人养女儿,这还不够伟大吗?
于是……
老夫人和顾国公这对母子,在没有提前约好的情况下,默契的在顾千城出身时间上做文章,而第一步就是放出流言。
在秦寂言暗中相助下,有关顾千城不是顾家孩子的流言满天飞,那些人说的有鼻子有眼睛,段子一段编的比一段香艳,而老夫人也在某个特殊的场合说了一句:武芸成婚的第二天没有落红!
顾老夫人这话说得异常漂亮,让人无法不多想,甚至有人问起,武芸成婚第二天没有落红,顾家怎么还要这个媳妇?
老夫人长叹一口气,恨铁不成钢的道:“大儿很喜欢武芸,喜欢到不惜一切也要留下武芸。”
老夫人这话倒不是做假,顾国公当年是真得很喜欢武芸,喜欢到武芸不愿意,顾国公就压下对新婚的期待不和武芸圆房,并独自扛下一切。
武芸成婚第二天确实没有落红,因为顾国公和武芸并没有同房,顾国公和武芸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就是顾国公喝醉,武芸被人下药,那一次武芸有了顾千城。
这也是老太爷不愿看顾武芸,老夫人对武芸不满的原因,老太爷还好,他就是不满也不会对武芸怎样,顶多当武芸不存在。可是老夫人不同,老夫人看到武芸这般作贱自己的儿子,对武芸那是恨得不行。
流言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越演越剧,封家和言家都觉得不正常,他们不认为顾家有这个本事,更不认为秦寂言会放任流言流出而不做什么。
可是,这件事秦寂言做得非常干净,干净到别说封家和言家,就是老皇帝也查不出一个所以然。
是的,关于武芸红杏出墙的流言一出来,老皇帝就察觉到不对劲,他对顾家也算了解,他不认为顾家吃了这么大的亏,能忍这么多年。更不相信,顾家老太爷在明知顾千城不是顾家的孩子时,还处处维护顾千城。
老皇帝完全不相信武芸红杏出墙一事,更不相信顾千城不是顾家的孩子。这流言虽然查来查去,最终查到是顾家放出来的,但是……
老皇帝却认为,这事有蹊跷,顾家怕是被人利用了。
“什么人这么聪明,翻出当年的事诱顾家上勾?”老皇帝一脸寒霜,眼中杀意顿现……
他不在乎顾家这点屁事,他在意的是顾家这件事发生的时间。
十五年前,他不愿意提起的时间……
380奇葩,对薄公堂
秦寂言的计划实在不算高明,但是……
这个不高明的计划,用来对付顾老夫人和顾国公足够了。要让这对母子上勾,你要用高明的办法你就傻了。猪对手根本没有那个脑子,越是简单的局对他们的越有效。
顾老夫人和顾国公这对母子虽然没有事先商量过,可两人却极有默契,顾老夫人在外面放流言,说武芸婚前失贞,顾千城不是顾家的孩子,顾国公也在判决下达前,要求见大理寺卿,说是有重要线索提供,关系到案情。
能混到大理寺卿这个位置的人都不是傻蛋,结合外面闹得沸沸扬扬的传闻,大理寺卿用膝盖想也知道顾国公要说什么,果然……
如大理寺卿所预料的那样,顾国公提供的线索和外面的流言**不离十,只是没有提什么洞房未落红。
大理寺卿真得很不能理解顾国公,这是什么男人呀,居然急得给自己带绿帽子?还有顾家那位老夫人,那真是亲娘吗?
急急给自家大儿子带绿帽子,还有那顾二爷,在这个紧要关头居然不想家帮家族度过难关,而是忙着夺权,还真是一家的奇葩。
不理解归不理解,大理寺卿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大理寺卿不偏不倚,立刻派人去查证顾千城和顾家的关系,同时上折子说顾家的案子另有隐情,肯请圣上再给他些时间,之前的判决暂且作废。
否定自己的判决绝对是打脸的事,大理寺卿也是嫌顾国公的,想要翻案不早说,偏偏在他上报判案结果才说,这么一来岂不是显得他很无能?
可是,对方是一品国公,又有贵妃妹妹,皇子外甥,大理寺卿就是再不满也得忍着。
好在大理寺卿上报的判决折子被内阁压下了,没有送到皇上案前,不然大理寺卿肯定要在皇上面前,留下一个不堪重用的形象。
只是,十五年前的事并不是那么好查的,而且偷。情一事一向隐秘,哪能随便问一个人就能问清楚。
好在,有顾郑氏的案子在前,大理寺卿按在武定提供的证人身份,去查当年为武芸诊脉的大夫,接生的产婆和照顾武芸的丫鬟。
为武芸诊脉的大夫,就是京城第一大药堂,同仁堂的坐堂大夫徐正先。徐大夫虽然没有入太医院,可他的医术却丝毫不比太医差,京城许多权贵都喜欢找他看病,徐大夫在京城的口碑极好,他说的话也没有人会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