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栎阳城·秦庭)
楚使奉上国书及楚后家书后退下,卫鞅又道“禀君上,自全面变法以来,各地官吏、百姓谨遵新法,士农工商百业兴盛,人口骤增。现秦都城栎阳:面积狭小、耕地少,年雨量及灌溉皆不足;栎阳四面无高川大山相护,孤城一片,无险可守且偏离关中通往函谷关大道,不利出兵征伐和运输接应。若继续以栎阳为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御敌、大出山东,都必被掣肘。臣卫鞅提议:迁都!”。此言一出,甘龙心里一惊!难怪近来卫鞅及随从总是西行…“众卿以为如何?”秦公向众人询问。沉默了一会儿,许久未在朝堂上开口的太师甘龙道“新法初行,全国军民尚在适应中,若以迁都为由大兴土木以筑新城,不仅劳民伤财,还使民不知所措!自先君迁都栎阳至今不过二十八年。与魏、赵、韩之大战,皆以栎阳为都,亦未有闪失,何况如今魏都东迁,魏之战略以统一三晋为首,栎阳之危已解。若因栎阳城小,亦可扩建之,何苦劳师动众大动干戈去迁都呢?秦之新法仿效魏法,难不成亦要仿效魏迁都么?左庶长真乃魏国丞相家的…好学生也!”。卫鞅毫不理会甘龙言语的尖酸“治国之要在于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若无超前的眼光及谋划如何确保万事基业经风雨而不倒?若只着眼于眼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庸医何异?魏都东迁,疏于防秦,正是我大秦放手一博、变法革新的大好时机。鞅确欲仿效魏而建秦之新都。”卫鞅继续道“新都选址,以战略、安全为首要;农业、商贾、百工经济之繁荣为其次,故筑城先修要塞防务,然后灌溉工事、道路,最后为城池。鞅以为修筑新城与变法革新不仅不相违,反而是相辅相成!以新法促进修建新城,以新城效验新法之功!修筑新城可带动全国经济之发展,何来劳民伤财?新法政令不二,令行禁止,何来无所适从?太师多虑也!”。太子次傅公孙贾问“敢问左庶长,何处适合做秦之新都?”,“栎阳城以西三十余里外之咸阳城!”。在栎阳还是都城的时候,咸阳已有城墙,算一中小之城。之前卫鞅遍踏秦国时就注意到这个离都城不远的城市。卫鞅道“禀君上及各位大人,咸阳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渭水穿南,可修水利沟通渭水、泾水灌溉农田,是发展农业绝佳之地;从军事上来讲咸阳地处秦川腹地,被山带河,易守难攻;左据赵之西南,右传楚之鄢、郢,膺击韩、赵,四通八达,便于物资、兵员运输。所以就军事而言,咸阳的地理位置更胜魏之大梁。”。当然迁都咸阳亦是撼动老世族在秦根基之举:弃旧立新,于新地建立权力中枢,老世族失去势力土壤,再难翻盘!所以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政治方面综合考量,迁都已是必然。在朝堂提出迁都之前,卫鞅已和秦公多次商讨此事。期间卫鞅与赵良兄弟、车桓及墨家善筑城者等人实地勘踏数次,亦与秦公及赢虔、由岸、景玉等军方人士轻车简行去咸阳观看地势形貌。“如左庶长所言,咸阳城确实更利军事!”大将军由岸道,“如左庶长所言,咸阳城更利水利、农事”内史赵良亦附议。
“迁都不是小事,修筑新都亦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合理调配。左庶长需提出详实的迁都计划、方案及具体的举措。此工程量浩大,突发事件亦不会少,左庶长可有应急对策?听闻魏国大梁城及周边工事的营造所耗时十年有余”秦公道“务必计算出再造咸阳城所需时日。”,“诺!”。
太师甘龙心想:看来迁都一事已是板上钉钉,今卫鞅朝堂之上已是一手遮天,提出不过是通知我等而已。咸阳离栎阳不过三十里,若说咸阳有多大的地理优势,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之所以迁都,不过是弃老世族为敝履,另起炉灶。显而易见,卫鞅目前的变法仅是对政令的调整,一旦迁都成功,所有权力归于君上一人,变法就达到目的了:富国强兵只是外衣,国君专权才是内核!到那时世族亦蝼蚁…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认命了吗?刺杀竖子不成,那就另辟蹊径吧…
(秦·栎阳城·政事堂)
“君上吾兄,见字如面。自渭水别后,英离适楚,不觉两年有余矣。期间虽有波折,幸楚王厚我,而今一切安好,兄勿挂念。楚地湿热,风光旖旎,然英离时常思念父母兄弟,思念秦之四季。昔日兄长教诲,余铭记于心,日夜不敢忘也。今上苍护佑得一佳儿,英离自当全力育之,教之,以睦楚秦。此生不知还能否与兄长相见,愿兄长保重贵体,勿太操劳。海天相望,思之念之,祈上苍佑我亲人。小妹英离泣泪手书楚王十六年巳月二十日”。秦公见帛书上仍有泪痕,心下感慨:有小妹在,秦国的西南方就稳定了。于是又差人将此书送与太傅府赢虔处。
戌时三刻,秦公一手持豆盏,一手持木棒,专心察看秦魏西河之地的位置。秦有四关:北为箫关,西为大散关,南为武关、东为函谷关!此四关北御义渠、西防西戎、南拒楚国,东抗山东五国。然三次河西之战,函谷关已在魏国之手。今西河之地亦受控于魏,莫说山东之国合众,就是魏,只要想伐秦,即可经函谷关,过河西,兵临栎阳城下!只有夺回河西之地,才可攻下函谷关,秦有崤函之固才算安全!所以河西之地于秦公犹若利剑悬头,心腹之患!按卫鞅所言顺序:变法、睦楚、迁都、伐魏取西河、夺巴蜀,做好了以上准备,秦可东进大出!如今秦楚交好,魏都东迁,天赐良机于秦!若不断骚扰、蚕食西河各城,魏既无暇西顾又勉力御之,秦正可逐一收回西河之地…秦公正在遐想之时,“君上,夜已深,可否歇息了?”景监问到。“景叔辛苦,下值吧。让其他人侍候就好。”。见秦公没有休息的意思,景监想了想道“老奴有一事欲禀君上,但不知当讲不当讲。”,“景叔有何事?说来便是。”,“太子五岁,还居住在太傅府。老奴觉得太子应还宫,承欢君上膝下,也可与公子疾、公子华共同成长,兄弟相亲。”。秦公思忖了一下道“驷儿已五岁了,时日真快也!景叔提醒得是!太子是该回宫读书了。马上安排迎太子回宫!”。
三百卫士簇拥一华丽辕车来到城南于归山庄。卫鞅身着素兰色纱袍从辕车上下来,与披甲执锐的卫士形成鲜明对比。自从得知卫鞅遭遇刺客暗杀,秦公执意配备三百人日夜护卫,外出更是马虎不得。如此声势浩大的出行,更遭人嫉恨、厌恶,卫鞅心想这完全是添乱。“左庶长亲临墨家寒舍,不知有何指教?里面请!”相里勤出门迎接,向卫鞅作揖。“巨子客气了!墨家助秦变法,鞅来是为当面感谢巨子!”。卫鞅进门环视四周“墨家于归山庄,居闹市而独立,尘嚣于外静谧于内,舍内翠柏采薇如另一清净世界。在此读书、修身,大师好自在也!”。相里勤见卫鞅果如传言那般丰神俊朗如芝兰玉树,且态度恭谦随和,不觉心生好感“左庶长,炎热盛夏,坐凉亭可否?”,卫鞅欣然点头“听闻坐凉亭饮凉水,清风送凉,怎一个爽字了得!”。两人寒暄来到清风亭。卫鞅正色道“鞅此来拜见巨子,一来感谢巨子为变法精心制作的改良武器、计量器具,二来是代秦公有要事相托。”,“左庶长是指修筑新都之事?”,“修筑新都舍巨子其谁?鞅当面聘请巨子为筑城大工师,只是所求之一。”卫鞅笑道“其二,是请墨家大弟子为太子讲学,传墨家思想!”。相里勤心下大惊,为储君讲学授业,将墨家理念传于未来国君,此为予一家学说之最高礼遇!春秋以来,诸子百家自由发展,各国大多为听之任之,偶有用之。能为帝师是不敢想象的。相里勤道“承蒙秦公、左庶长亲睐,勤欲将咸阳城的修建作为墨家百工术代表作,传之后世!至于给太子讲学,左庶长为何请师于墨家?”。卫鞅喝了口凉水道“鞅以为墨家学说契合秦之新法。其一,墨家宗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兼相爱,交相利’。秦之新法亦是要除弊兴利,以致富国强兵;其二,墨家尚贤‘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秦之新法废除世卿世祿制,以军功、农耕有功而授爵,无视出身,唯贤是举!其三,自春秋以来各国征战不止,天下苦矣!墨家辩论、诛暴、守城…皆为止战。秦国变法图强在于:终有一天大出天下,天下一统,以战止战!此三要,足以说明墨家思想与秦之新法并行不悖,甚至不谋而合!巨子已来秦多时,想必也有同感?”。相里勤点头道“左庶长所言明晰透彻,一语中的。”。卫鞅又道“以墨家思想为要,秦之新法践行,储君若得墨家教授,必使新法以一贯之,传之后世形成成法,秦国之未来须得墨家相助!”。明明是墨家希望在秦国扎根发展,有求于人,现在反而是秦国礼贤下士求助于墨家。见卫鞅言语谦卑,情真意切,相里勤心想若与秦国官方长久合作,相夫墨家定能发展壮大,实现先师墨子遗愿。于是向卫鞅一揖道“之前相里勤对左庶长有所误解,然左庶长不计前嫌,与勤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勤有愧也!”,“巨子一心助秦,何愧之有?世人误解多矣,鞅从不介怀,巨子亦不必放在心上。”卫鞅笑道“从今以后,望巨子与鞅同心同德。”,“谢左庶长抬爱,相里勤定当同心协力,以助强秦。”。
(秦·栎阳城·秦庭)
楚使奉上国书及楚后家书后退下,卫鞅又道“禀君上,自全面变法以来,各地官吏、百姓谨遵新法,士农工商百业兴盛,人口骤增。现秦都城栎阳:面积狭小、耕地少,年雨量及灌溉皆不足;栎阳四面无高川大山相护,孤城一片,无险可守且偏离关中通往函谷关大道,不利出兵征伐和运输接应。若继续以栎阳为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御敌、大出山东,都必被掣肘。臣卫鞅提议:迁都!”。此言一出,甘龙心里一惊!难怪近来卫鞅及随从总是西行…“众卿以为如何?”秦公向众人询问。沉默了一会儿,许久未在朝堂上开口的太师甘龙道“新法初行,全国军民尚在适应中,若以迁都为由大兴土木以筑新城,不仅劳民伤财,还使民不知所措!自先君迁都栎阳至今不过二十八年。与魏、赵、韩之大战,皆以栎阳为都,亦未有闪失,何况如今魏都东迁,魏之战略以统一三晋为首,栎阳之危已解。若因栎阳城小,亦可扩建之,何苦劳师动众大动干戈去迁都呢?秦之新法仿效魏法,难不成亦要仿效魏迁都么?左庶长真乃魏国丞相家的…好学生也!”。卫鞅毫不理会甘龙言语的尖酸“治国之要在于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若无超前的眼光及谋划如何确保万事基业经风雨而不倒?若只着眼于眼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庸医何异?魏都东迁,疏于防秦,正是我大秦放手一博、变法革新的大好时机。鞅确欲仿效魏而建秦之新都。”卫鞅继续道“新都选址,以战略、安全为首要;农业、商贾、百工经济之繁荣为其次,故筑城先修要塞防务,然后灌溉工事、道路,最后为城池。鞅以为修筑新城与变法革新不仅不相违,反而是相辅相成!以新法促进修建新城,以新城效验新法之功!修筑新城可带动全国经济之发展,何来劳民伤财?新法政令不二,令行禁止,何来无所适从?太师多虑也!”。太子次傅公孙贾问“敢问左庶长,何处适合做秦之新都?”,“栎阳城以西三十余里外之咸阳城!”。在栎阳还是都城的时候,咸阳已有城墙,算一中小之城。之前卫鞅遍踏秦国时就注意到这个离都城不远的城市。卫鞅道“禀君上及各位大人,咸阳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渭水穿南,可修水利沟通渭水、泾水灌溉农田,是发展农业绝佳之地;从军事上来讲咸阳地处秦川腹地,被山带河,易守难攻;左据赵之西南,右传楚之鄢、郢,膺击韩、赵,四通八达,便于物资、兵员运输。所以就军事而言,咸阳的地理位置更胜魏之大梁。”。当然迁都咸阳亦是撼动老世族在秦根基之举:弃旧立新,于新地建立权力中枢,老世族失去势力土壤,再难翻盘!所以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政治方面综合考量,迁都已是必然。在朝堂提出迁都之前,卫鞅已和秦公多次商讨此事。期间卫鞅与赵良兄弟、车桓及墨家善筑城者等人实地勘踏数次,亦与秦公及赢虔、由岸、景玉等军方人士轻车简行去咸阳观看地势形貌。“如左庶长所言,咸阳城确实更利军事!”大将军由岸道,“如左庶长所言,咸阳城更利水利、农事”内史赵良亦附议。
“迁都不是小事,修筑新都亦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合理调配。左庶长需提出详实的迁都计划、方案及具体的举措。此工程量浩大,突发事件亦不会少,左庶长可有应急对策?听闻魏国大梁城及周边工事的营造所耗时十年有余”秦公道“务必计算出再造咸阳城所需时日。”,“诺!”。
太师甘龙心想:看来迁都一事已是板上钉钉,今卫鞅朝堂之上已是一手遮天,提出不过是通知我等而已。咸阳离栎阳不过三十里,若说咸阳有多大的地理优势,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之所以迁都,不过是弃老世族为敝履,另起炉灶。显而易见,卫鞅目前的变法仅是对政令的调整,一旦迁都成功,所有权力归于君上一人,变法就达到目的了:富国强兵只是外衣,国君专权才是内核!到那时世族亦蝼蚁…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认命了吗?刺杀竖子不成,那就另辟蹊径吧…
(秦·栎阳城·政事堂)
“君上吾兄,见字如面。自渭水别后,英离适楚,不觉两年有余矣。期间虽有波折,幸楚王厚我,而今一切安好,兄勿挂念。楚地湿热,风光旖旎,然英离时常思念父母兄弟,思念秦之四季。昔日兄长教诲,余铭记于心,日夜不敢忘也。今上苍护佑得一佳儿,英离自当全力育之,教之,以睦楚秦。此生不知还能否与兄长相见,愿兄长保重贵体,勿太操劳。海天相望,思之念之,祈上苍佑我亲人。小妹英离泣泪手书楚王十六年巳月二十日”。秦公见帛书上仍有泪痕,心下感慨:有小妹在,秦国的西南方就稳定了。于是又差人将此书送与太傅府赢虔处。
戌时三刻,秦公一手持豆盏,一手持木棒,专心察看秦魏西河之地的位置。秦有四关:北为箫关,西为大散关,南为武关、东为函谷关!此四关北御义渠、西防西戎、南拒楚国,东抗山东五国。然三次河西之战,函谷关已在魏国之手。今西河之地亦受控于魏,莫说山东之国合众,就是魏,只要想伐秦,即可经函谷关,过河西,兵临栎阳城下!只有夺回河西之地,才可攻下函谷关,秦有崤函之固才算安全!所以河西之地于秦公犹若利剑悬头,心腹之患!按卫鞅所言顺序:变法、睦楚、迁都、伐魏取西河、夺巴蜀,做好了以上准备,秦可东进大出!如今秦楚交好,魏都东迁,天赐良机于秦!若不断骚扰、蚕食西河各城,魏既无暇西顾又勉力御之,秦正可逐一收回西河之地…秦公正在遐想之时,“君上,夜已深,可否歇息了?”景监问到。“景叔辛苦,下值吧。让其他人侍候就好。”。见秦公没有休息的意思,景监想了想道“老奴有一事欲禀君上,但不知当讲不当讲。”,“景叔有何事?说来便是。”,“太子五岁,还居住在太傅府。老奴觉得太子应还宫,承欢君上膝下,也可与公子疾、公子华共同成长,兄弟相亲。”。秦公思忖了一下道“驷儿已五岁了,时日真快也!景叔提醒得是!太子是该回宫读书了。马上安排迎太子回宫!”。
三百卫士簇拥一华丽辕车来到城南于归山庄。卫鞅身着素兰色纱袍从辕车上下来,与披甲执锐的卫士形成鲜明对比。自从得知卫鞅遭遇刺客暗杀,秦公执意配备三百人日夜护卫,外出更是马虎不得。如此声势浩大的出行,更遭人嫉恨、厌恶,卫鞅心想这完全是添乱。“左庶长亲临墨家寒舍,不知有何指教?里面请!”相里勤出门迎接,向卫鞅作揖。“巨子客气了!墨家助秦变法,鞅来是为当面感谢巨子!”。卫鞅进门环视四周“墨家于归山庄,居闹市而独立,尘嚣于外静谧于内,舍内翠柏采薇如另一清净世界。在此读书、修身,大师好自在也!”。相里勤见卫鞅果如传言那般丰神俊朗如芝兰玉树,且态度恭谦随和,不觉心生好感“左庶长,炎热盛夏,坐凉亭可否?”,卫鞅欣然点头“听闻坐凉亭饮凉水,清风送凉,怎一个爽字了得!”。两人寒暄来到清风亭。卫鞅正色道“鞅此来拜见巨子,一来感谢巨子为变法精心制作的改良武器、计量器具,二来是代秦公有要事相托。”,“左庶长是指修筑新都之事?”,“修筑新都舍巨子其谁?鞅当面聘请巨子为筑城大工师,只是所求之一。”卫鞅笑道“其二,是请墨家大弟子为太子讲学,传墨家思想!”。相里勤心下大惊,为储君讲学授业,将墨家理念传于未来国君,此为予一家学说之最高礼遇!春秋以来,诸子百家自由发展,各国大多为听之任之,偶有用之。能为帝师是不敢想象的。相里勤道“承蒙秦公、左庶长亲睐,勤欲将咸阳城的修建作为墨家百工术代表作,传之后世!至于给太子讲学,左庶长为何请师于墨家?”。卫鞅喝了口凉水道“鞅以为墨家学说契合秦之新法。其一,墨家宗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兼相爱,交相利’。秦之新法亦是要除弊兴利,以致富国强兵;其二,墨家尚贤‘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秦之新法废除世卿世祿制,以军功、农耕有功而授爵,无视出身,唯贤是举!其三,自春秋以来各国征战不止,天下苦矣!墨家辩论、诛暴、守城…皆为止战。秦国变法图强在于:终有一天大出天下,天下一统,以战止战!此三要,足以说明墨家思想与秦之新法并行不悖,甚至不谋而合!巨子已来秦多时,想必也有同感?”。相里勤点头道“左庶长所言明晰透彻,一语中的。”。卫鞅又道“以墨家思想为要,秦之新法践行,储君若得墨家教授,必使新法以一贯之,传之后世形成成法,秦国之未来须得墨家相助!”。明明是墨家希望在秦国扎根发展,有求于人,现在反而是秦国礼贤下士求助于墨家。见卫鞅言语谦卑,情真意切,相里勤心想若与秦国官方长久合作,相夫墨家定能发展壮大,实现先师墨子遗愿。于是向卫鞅一揖道“之前相里勤对左庶长有所误解,然左庶长不计前嫌,与勤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勤有愧也!”,“巨子一心助秦,何愧之有?世人误解多矣,鞅从不介怀,巨子亦不必放在心上。”卫鞅笑道“从今以后,望巨子与鞅同心同德。”,“谢左庶长抬爱,相里勤定当同心协力,以助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