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晚明和孟星高两人在办公室整整讨论到深夜,才基本把新的研发模式变成一个可落地的组织结构。第二天一早,傅晚明正依据新研发方案开会重新划分分工界面时,彭海带着此前愤怒离去的老专家们回来了。
此刻的沈富生和昨天判若两人,脸上挂着不计前嫌的笑容,这里可不是他自己要回来的,是彭海三顾茅庐,说尽好话才勉强答应回来的。论岗位职称,沈富生比不得彭海,论项目组中职务,沈富生也比不过傅晚明。但若说论对未来院的历史贡献,沈富生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这得从未来院成立的原因开始说起,80年代初,由国内数十家航天航空科研单位整合而来的北方航天航空工业集团,在国内一枝独秀,承接几乎90%以上的国家重点航天项目。
然而,这种模式有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航天科技瓶颈的优势时,也暴露出相应的弊端,比如资金雄厚的国家项目通常能保障研发资源,而小型微小型卫星由于投资金额有限常常被忽视。
过了千禧年,航天科技逐步从国用军用走向民用商用,全球呈现出卫星普及化的趋势,低成本高收益的小型商业卫星需求激增,为了弥补市场的空缺,中国卫星未来研究院正式获批成立。
航天领域讲究资历,一个新成立的小研究院吸引力不足,普通科研人员招聘不难,尖端人才却极度匮乏。为此,刚走马上任的彭海四处奔波,而后处处碰壁,费老大劲才把沈富生从北方航天工业集团挖到未来院。
彭海非要从知名大机构挖人,想的是鸟枪换炮,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流程制度快速将未来院带上正轨。而沈富生离开来别人都不愿意离开的舒适区,加入别人都不愿意加入的未来院,就图个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想找张张白纸证明自己。
于是,他从北方航天工业集团嫌弃的商业小卫星做起,十年来以零失误的记录将几十颗卫星送上了天,为投资企业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收益,以至于在商业卫星领域,沈富生的名声如雷贯耳,几乎成了质量的代名词。
如今未来院的地位今非昔比,从侧面证明了彭海礼贤下士用人策略正确。
所以,每次沈富生超出职责范畴,对未来院的各种规范流程指指点点,彭海都只有接受的份,毕竟沈富生的狂妄背后是有实力支撑的。
沈富生并不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这次闹这么一出,原因是像北斗三号这样规格的项目,领导都没说话,就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沈富生面子上过不去。更何况,未来院现行的研发模式,是自己经手反复验证过的,说改就改在沈富生眼中这就是妥妥的小机构做派,再不出来抵制更待何时。
没错,按组织原则,项目组决策的确要听总设计师的,但自视甚高的沈富生自认不是只唯上不唯实的人。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沈富生不可能随意屈服,唯有表现出对专业见解近乎执着的坚持方见科学家的风骨。
当然,沈富生没有必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彭海院长是他的伯乐,这些年最欣赏他价值的人,所谓知音难觅,他不能不给彭海面子,一拍两散。其中的平衡,沈富生应对得游刃有余,立场问题脾气要硬,寸步不让,可当姿态摆够,台阶够大时,他又顾全大局地回到了这里。
老专家们的去而复返,众人完全不知所措,傅晚明会上提到的新规则还没完全理解,彭海带着沈富生的老传统又杀到,这情形俨然是要拉开架势打擂台。刚才激烈讨论的会议室里立时鸦雀无声,陷入了浓重的紧张气氛之中。
僵持了一会,彭海率先打破沉默说道:“傅师,北斗三号项目组,你是方案的总设计师,技术方面我就是院长也不能指手画脚,不然就成了瞎指挥。但院里的人事安排和组织建设,我不得不看,现在是用人之际,更要坚持团结和吸纳一切人才,尤其是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当然,科研不是一言堂,有争议才有进步,说句公道话,我认为沈工坚持自己观点没有错,但开会擅自离席有点过了,所以我严肃批评后又把人给带回来了,希望大家继续齐心协力推动项目进展。”
彭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争议分歧归咎于观点范畴,不把任何人置于过错方,三两句话就把之前的冲突翻篇了。沈富生心领神会,象征性地起身给傅晚明道个歉,然后贯彻起彭海的“有争议才有进步”,就着屏幕上的组织方案毫不留情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三句不离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表现姜还是老的辣。
孟星高因为上次会议对沈富生有点犯怵,但他心里一直记着傅晚明教他的坚持做对的事,深吸一口气,果断地站起来逐条反驳,重申创新的必要性,非要长江后浪推前浪。两人各执一词,激烈辩论,让旁观的所有团队成员的思维更加混乱。
“现在意见有了分歧意见,讨论半天也没有人让步,那不如民主投票看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彭海以退为进,没有直接表现出支持哪一方,反而引导团队成员自己选择。一边是院里小有名望的老专家团,深耕航天领域多年,资历深厚,一边是初出茅庐的新秀,虽有天赋的赞誉,但终究实践经验落人一截,彭海认为这个选择题对谁来说似乎都不难做。最终,投票结果以极其悬殊的比分出现了,沈富生完胜孟星高。
“我建议尊重民主意见,先通过传统的研发模式推进,小步快跑,遇到问题再改进。”彭海说道。
事情回到了原点,厚厚一摞方案设计书还在手上,还没讲完就要沦为无用功,孟星高无奈地看向傅晚明。
“彭院长,我有一个更好的提议。北斗三号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新旧两种研发模式各有利弊,但谁更适用我们不得而知。既然北斗项目国家都能纳入竞争机制,让两家研发机构参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初期采用内部竞争机制,谁的方案好就往下执行谁的方案。”傅晚明说道。
“我没问题。”沈富生底气十足地答道:“团队成员大家自愿加入,不强制吧。”
刚才的投票结果已经说明大家更愿意加入成功概率更大的队伍,沈富生喜欢这样被拥护的感觉,几十年的兢兢业业不图金钱不图职位,就想成为一个领域的泰山北斗,换一块说一不二的金字招牌。在座的所有人谁又有他沈富生发射过的卫星更多呢,不加入他的团队,难道跟着一个毛头小子吗?
当然,这个毛头小子可能只是傅晚明的传声筒,傅晚明也有权力强制将队伍均匀地一分为二。可他整天把强扭的瓜不甜挂在嘴上,尊重个人意愿,顺应个人发展,这样做无异于打自己脸。沈富生反而不怕傅晚明硬来,就怕他不硬来,否则怎么显得自己占理,怎么众望所归地主导起项目呢。
“但如果团队成员悬殊太大,也不公平吧。”傅晚明实际上心里没有像沈富生那样盘算太多,不从心底认可的方案,执行起来也容易变形,他也想用事实证明研发模式变更对效率的提升,只是如果队伍人数失衡,可能结论不准确,所以对规则本身产生了一些疑虑。
“傅师,我没问题的。”
大家的意向很明显,但傅晚明作为总设计师,总是展开羽翼保护孟星高反而对团队管理不利,孟星高想着如果人力悬殊还能打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正好说明新模式的先进性吗。
一时嘴硬的后果是,孟星高眼睁睁看着众人坚定地走向沈富生,自己的身后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心底丝丝凉意袭来,会议室中央的圆桌像一条三八线,将世界划分成热带与寒带。
唔,还是太勉强了吗?孟星高有心理准备加入自己团队的人很少,没想到竟然会一个人都没有,正懊恼自己的自大时,钱宇的一只手落在他的肩膀上。
“孟前辈,你有我就够了。”
“不是吧,你俩需要一个厉害的调度。”陈墨也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