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迷徒的意思 > 第33部分(第1页)

第33部分(第1页)

(与宣布相同,是‘两张七’),则全归不相信的人所有。然后由赢的人继续出牌和喊牌(宣称是‘两张七’,因不相信而被翻时,不是‘两个七’翻牌者为赢家'翻牌者猜对了',是‘两个七’扣牌者为赢家'翻牌者猜错了')。没有骗到其它人或者被戳穿者或者猜错牌者手中牌数会增加。

2:相信并跟牌:跟牌的人跟1张到6张牌,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牌,比如上家说“两张7”,可以说“加跟1张7”。

3:放弃,表示相信上一个喊牌人的牌,自己放弃跟牌或加牌的机会,轮到下一家处理。

4:“不信为大”原则。比如下家相信想跟牌,但下下家不信上家的牌要翻牌,以不信的下下家为大,下下家翻牌确认,下家当作放弃,等待下一轮翻牌或跟牌。

如果连续多家放弃又轮到自己出牌,则刚才的牌成为一圈,将不再翻开而作为淘汰牌,淘汰之后刚才的牌当废牌扔一边,下一轮重复以上规则。

胜负:第一个出完手中的所有牌为胜利者,其他人全部为输家。

这个游戏分布很广,但没上正式场合,所以介绍得比较详细。它主要是不涉及算牌,完全是考对对手心理的推测,通过别人的风格,行为,表情等去推测对方出牌是否与宣称的一致。这个小扑克游戏对看人是有帮助的,尤其是瞬间判断。

二。剪刀石头布。这个游戏全世界的人都会玩。对对方的手势需要以最快的判断速度,而且很多时候还要加入感觉。我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我告诉我同事,别人都以为第一手剪刀、石头、布出现的概率各为33%,而实际上剪刀出现的概率达到了60%,所以第一次出石头的赢面最大,同事不信,说我们两个来,于是我们来了一盘,大家猜猜我们的结果?呵呵,他出的剪刀,我出的石头。我刚才才告诉他‘剪刀出现的概率60%,第一次出石头的赢面最大’,他立马反击,他本有三种选择,但正是这种不信,决定了他必然要用剪刀赢我来反击我的言论,而我正是看中他这种心态所以才第一手出石头的。相反,如果他信服了我的言论,我很有可能输,因为他要出什么我已经无从判断了,可惜,他不信,那么他的选择就只剩下一种,剪刀。所以我出石头看似偶然,实际是有意为之的。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每次我想起这事就有成就感。哈哈哈。有一次,我,张小明,袁开钊三个人一起,我又谈起了剪刀石头布,我说,我剪刀石头布很厉害的,袁开钊不信,说,完全是概率,而获胜的概率是各12。于是我们两个开始争,最后一言不合就以结果论雌雄,看我是雄的还是他是雌的,最后的结果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我人品爆发,连赢了十几把,把张小明笑得在地上打滚,这可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的笑得在地上打滚。这件事情被收录入“钊哥反面教材全集”,被我嘲笑了四年,每次想起此事,我都要傻笑半天。见过倒霉的,没见过这么倒霉的!

上面两个游戏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对看人有帮助的两个游戏,大家可以去试试,把两个很普通的游戏上升到严肃的层次,或许也能帮到大家的。我一向对自己的感觉很自信,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从我学会看人以来,仅看错了一个人,杰伦哥,当他刚出道的时候我说,他不会红过三年。我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除此以外,我未看错任何一个人,这也是值得自傲的。好了,可以接着讲怎么来练习看人了。

首先,对人的共性要有很深的理解,比如我讲的人的三大本能,就是我总结出的人的共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总结出不同的共性来。在共性之上加上个性就是每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人适应社会(成长历程,社会,家庭,自然,学校,思想都可以影响到性格的形成)中各种习惯沉积下来的特定行为表现模式。既然是特定的,那么就是可分析的,通过短暂的交流,捕捉对方的神情,眼神,动作,行为,形象,综合分析,尽可能的将对方的性格,能力,背景等隐藏的东西给揪出来。而分析这些东西的出发点,就必定是对人的观察与思考。有一天我觉得我能够看透一个人的时候,那距我决定观察人的行为的时刻已经三年多了。三年来,我不断的思考着别人行为的原因,一个眼神,我会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一个行为,我会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高兴,别人为什么高兴,忧伤,别人为什么忧伤,失落为什么失落,恼怒为什么恼怒,虚伪为什么虚伪,小器为什么小器……是因为得到了什么?还是失去了什么?为什么得到?为什么失去?这样的状态会对他有什么影响?这样的状态对人有什么影响?这样的状态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如果他是我,他会怎么想?三年中,天天都在以已度人,以人度已,以已度已,问为什么与回答为什么!(这倒相起了有一个贴吧的朋友问我,哲学的入门应该是怎么样的!我告诉他,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当你能明白周围的所有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哲学家了。所以:哲学是思考!所以哲学并不是进了哲学系学了几个前人的谬论或者读了几个大拿的著作,拿着几个哲学例子说三道四或者是卖弄点读后感就算懂哲学了,强烈鄙视!哲学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思想方式。反映到行为中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哲学”的魅力)三年后,当我对人的各种行为有了初步的解释的时候,才发现人是如此的好理解。不过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我这样变态。所以如果想在看人方面有所长进的话,我只能劝大家多对别人的行为留心就行了。牛角尖钻到我这种程度,要是不小心出不来的话,是很痛苦的。

第二点,人不可貌相,经过我仔细研究发现,这是错的!比如我们平常说的“夫妻相”。为什么两个人相处久了,会在相貌上显示相似的地方?很好理解!两个人结婚以后,不管是饮食习惯,还是精神状态都会在相处中不断的融合。即生活节奏与状态一致。这种一致性会体现在脸上。性格,气质,精神。所以虽然两个人长相不一样,但也能从中看出相似之处。这就是“夫妻相”。算是“人可以貌相”的一个例子吧!人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笑,有的人很严肃,有的人很开朗,有的人很慈祥,有的人很阴毒,有的人很消极……长时间保持一种精神状态,会将这些形象给刻在脸上,哭,笑,愁,忧……这些精神状态都会带动不同的肌肉,长期保持这些精神状态,运动多的肌肉与运动少的肌肉会形成细微的差别,最奇妙的是,这种被刻在脸上的精神状态,跟相貌的关系并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是笑相,有的人是哭相,有的人一见喜欢,有的人一见就讨厌。不过因为相貌跟精神状态有关,而跟人的品质好坏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我们讲得人不可貌相实际上指不要通过相貌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却可以通过相貌判断他的精神气质,如虚伪,和蔼,小器,爽直等。又因为我不可能像学者科学家一样去以定量的调查,所以也只能从直觉上定性地判断。这样我拥有了相当敏锐的直觉。所以也时常扬言,几乎可以一瞬间判定一个人可否接交,而无论是谁,只要相处一周我都可以让他无所遁形。不过我看人相貌的本事从来不用在两种职业上边。政客与演员。政客因为必须要做出一副和蔼的样子,长时间的微笑,让人不能从面目上辨别内在。而演员呢也是一个道理。不过我让我养成了另外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喜欢看国语电影,因为语言沟通无障碍,让我不得不把精力放到演员的演技上边。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看一部,觉得演技烂,看一部演技烂,于是宁愿去看国外的那些简单无聊的英雄主义大片,效果火爆,看字幕又吸引我一部分注意力,于是演技好不好也就不重要了。从这里大家也就可以得出,要想有一副世人看不穿的面具,从政或者当演员是不错的选择,否则,能够微波不兴,以不变应万变者我简直要五体投地了。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够表达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含蓄,直接,羞涩,关怀,拒绝,接受,鼓励,爱慕,厌恶,渴望,呆滞……当我们有意识的去注视别人眼睛的时候,往往是带有一种目的,这目的就是了解对方,或者看透对方。而只有眼神(不是眼睛)才能透露出别人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对方或者透析对方的时候,会去注意别人的眼神,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当我们注视一个陌生人的眼睛的时候,如果对方很坦然,与你对目而视,表达的意思就应该是“事无不可对人言”“身正不怕影子邪”……,如果不愿意被你了解,就会目光转向。切断与你的视觉联系,表示“我不愿意被你认识”“当你不存在”……而当别人洞悉你的目的,而反视于你的时候,你也会因为目的暴露而难为情,主动切断联系,表示“我只随意看看”“我在赏花赏月赏秋香”“这是一个偶然眼神接触!”……这种情况在男女对视中表现的犹为明显,而假如是相爱之人对视,却不愿意主动切断这种联系,直视对方,然后相视而笑,意思也很明显“心照不宣”“愿意了解与被了解”,“传递爱意!”(――如果一个愿意被你了解的女人还不爱你的话,那你也是衰到家了!)正是因为眼神能够传达“了解”与“被了解”,所以心有芥蒂的人是很难做到眼神的对视的!假如一个女生愿意与你对视的话,那么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很坦然。这下你完了,你没戏了。另一种是她爱上你了。那也许你也会说那说了不是白说嘛,要嘛爱,要嘛不爱,还用分两种情况?已经全包括了嘛。不过放心,这种坦然或者爱慕,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这就要呼之欲出另外一个分辨人心的利器了。实际上眼睛不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才是心灵的窗户,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上一段用括号说明眼睛不能透露人的真实想法这一说法了。能透露的是眼神,一字之差,缪以千里。眼神,顾名思义,眼睛的神态。眼睛,眼眶,眉间额。是构成各种眼神的基础,眼眶的闭合程度,眼睛的视觉方向,眉间额的舒展情况,全部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眼睛。眼眶全开,眼睛眐视!――吃惊;眼眶自然,眼睛微翻――思考;眼眶自然,眼睛自垂――沉思;眼眶不动,眼睛斜平――不睬;眼睛圆睁,眉间额皱――愤怒……(只作参考)不过这还不能表达全部的情绪,利器要上场了―――脸。只有脸上的肌肉运动配合眼神合在一起的表情就能表达大部分的意思了。笑的眼神只能传达笑意,只有肌肉的拉动与眼神的配合才能表达完整的笑的意思。

好,最重要的内容来了。人的脸部肌肉与眼神是受心理与情绪控制的,这种控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而仅仅是外界五感刺激作用于人本身的本能反应,在‘美之为美’那一节,我们说过,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先于主观思维的,也就是说,感觉是先于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那么情绪就是先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所以情绪是本能。人会将外界刺激的感觉、外界刺激的情绪先于理性以表情的形式表现在脸上。也就是说,这种表情是真实的,是人心境的写照,或者心境的一部分写照,这就是表情分析一个人的理论基础。

(‘老大论’:人身体内有两个老大,一个老大是冰山之下的自动运行机制,主内。一个老大就是“我”——主观意识,主外。因为极有可能“我”是这套机制衍生的功能,所以主内的冰山之下的老大,可以叫做“老大的老大”,‘老大的老大’虽然隐于幕后,但功能比‘老大’强太多,比如我们看到美女,仅是接收信息,分析信息,对比信息,储存信息,再调用信息这一整套复杂流程,全由‘老大的老大’包办,但在‘老大’看来,却是很简单的,因为前面的流程‘老大的老大’已经做好了,‘老大’只负责调用就行了,所以看到美女的愉悦‘老大的老大’与‘老大’,取得了一致,但有的情绪却不一致,随便举一个,尴尬,‘老大的老大’因为没有思维与思考的功能,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经过处理,得出了这件事应该让自己尴尬,所以在表情上显露出来,这是心境最直接的表达,而真正主外的‘老大’——‘我’却要考虑这件事的利益,场合,后果等等,最后得出,不能在公众面前展示这个尴尬,于是老大将调用与控制相关肌肉改变‘老大的老大’已经展示的情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大的老大’由于是自动运行,‘老大’是主动调用,所以‘老大的老大’的运算速度是快于‘老大’的,当然结果也就出来得快,于是当一个事情,尤其是突发事件出现时,第一时间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真实表情,然后当‘老大’的分析结果出来的时候,再做改变。这个‘老大’改变‘老大的老大’‘初稿’的过程就是传说中的——掩饰。因为太快,太一无所知,所以‘老大的老大’作决定的过程有时候我们叫做‘条件反射’有时候我们叫做‘感觉’。所以看人的总原则就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将属于‘老大的老大’的部分信息归类,而骗人要复杂点,总原则是在骗‘老大’的前提下尽量也骗‘老大的老大’,好拗口!所以骗人不仅要从逻辑上让人察觉不到在骗他,在感觉上,也要看起来不像骗人。应该很多人看不懂‘老大论’这种解释,不过要是看懂了,自然会发现它的强大,就像很多人听不懂我讲的冷笑话一样,我时常说:等你懂了,你就笑了!——所有的看人的方式,骗人的手段都可以从以上总原则推出。)

从适应社会与自然的角度讲,人将意图显现在脸上,这是死得最快的一种做法,这是不允许的,于是人会主动的用大脑控制情绪、表情,这种控制随着危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危险超过一定限度,控制又会减弱,比如一个笑话,一个陌生人讲给你听与一个好朋友讲给你听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朋友面前人的表情越真,在陌生人面前表情越假,而假如这个讲笑话的是一个杀人犯…即危难度最高,那么你可能表情就只剩下恐惧了,哪还有心情笑。我们会对信任的人开心门,对不信任的人关心门!而情绪控制能力越弱,人越单纯;控制能力越强,人越成熟。相同的意思,情绪控制能力越弱,人越傻;情绪控制能力越强,人越虚伪。何以取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会形成模式如性格般沉积下来。这又是表情判断人的一个依据。这样就变成了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是真假相参,真实的表情与虚假的表情同时表现在脸上,难辨真伪。表情判断人的第三个依据就是,同样的表情,‘无意识’的反射(老大的老大的工作)与‘有意识’的控制下(老大的工作),结果是有稍微不同的,“有意识”控制下的表情是生

硬的,勉强的,不自然的,不柔和的(术业有专攻,因为老大的老大主内,所以控制肌肉要快速与直接的多,而隔行如隔山,老大主外,所以控制肌肉数量上与效率上就相差一大截),当然,随着练习的增多,这种生硬,勉强,不自然,不柔和会逐渐的改变,我们都希望我们装出来的表情与真正的表情是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