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爱恨都随他是哪首歌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高君宇让石评梅动了心,但这种动心,还不足以让石评梅一跃而起,提起包袱就随他走天涯。在庐隐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高君宇曾对她说过:“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这样的好男人到哪找)。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主人公的冷拒的言辞,“我觉得我们应当永久保持冰雪友谊”,“什么积极的办法呀?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根本上就用不着办法!”但这只是评梅女士为了保持女性的自尊所做的挡箭牌吧。如果她一开始就冷面冷心,高君宇何至于纠缠至此?

从庐隐的叙写中,我们得知这其中固然有自私的考虑。“我现在的生活,是需要热闹呵!他的为人也不坏,我虽不需要他作我的终身伴侣,但我却需要他点缀我的生命呢!其实呢,他精神方面也已得了相当的报酬。况且他还有妻子,就算多了我这么个异性朋友,与他生活只有好,没有什么不道德,……因此我也随他的便,让他自由想我贡献他的真诚,我只要自己脚步站稳,还有什么危险吗?”这一段解释中,最刺眼的,不是所谓自私的考虑,而恰恰是“他还有妻子”这件事。紧追不舍多日,石评梅未尝没有爱上高君宇,可这其中最大的障碍,不是事先宣誓的独身主义使得高石不能结合,而是高君宇已婚的事实,不能不促成石评梅独身的决心。正所谓“神龛不曾打扫干净,如何能希冀神的降临?”

这个灵动的比喻,让在爱河挣扎的高君宇醍醐灌顶,立即返归家乡实行离婚,经过艰难的交涉,高君宇恢复了自由之身。可为了自己的缘故,使得另一位女子蒙受人生中极大的哀痛,破坏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这是石评梅所大不愿的。时代进步的重担,承载到了个人的肩膀上,高君宇放弃一切给予石评梅的感情,柔弱的石评梅如何去接受?在石评梅的世界里,无论是旧道德还是新道德,都不能够有效支撑她接受这样一个结局,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伤害,如何能成全爱?

石评梅的不接受,让破釜沉舟的高君宇精神崩溃,咯血旧症,再次发作,评梅不忍再伤一命,只能允许了他的请求。哪知W听闻高石二人走到一起,心生嫉妒,竟把他同评梅恋爱时所写的情书,登载到了报纸上,这是怎样令人慌乱的消息,君宇得知此事,不久一病而死。

高君宇死后,按照遗愿,石评梅把他葬在了陶然亭,肠断心碎泪成冰。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石评梅心中悔恨,无以复加。直到青山孤冢葬英魂,她这才恍然觉得高君宇才是她的真爱,而这一段爱的传奇,却不能随着主人公的去世而终止。

君宇死后,评梅彻底放弃自己,烟酒诗泪,日日相伴,但凡有空,她便和同样遭受情怆的好友庐隐一起,去南城的陶然亭看望君宇,把所有的泪,流到他坟头。

就这么哭了不到三年,石评梅竟得脑膜炎死去,这一年,她不过二十六岁。评梅死后,被好友安葬在陶然亭。因爱而独身的石评梅,自此,终于走完了她短暂痛苦却又精彩的人生路,皈依到了她爱人的身旁。这一段矛盾重生的爱之绝唱,每每念起,总让人感慨万端。一百年,我们的爱情,走到了哪里,谁能给出答案?

。。

凌叔华:说有这么一回事(1)

凌叔华写过一篇小说叫《说有这么一回事》,讲的是民初女校里,女学生云罗和影曼,在排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程中,假戏真做,发生感情,形影不离,谈起恋爱来。最后“朱丽叶”影曼嫁人,云罗陷入到无限的惆怅之中。

这种恋爱关系,大多发生在当时女校的女生之间。1908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第一个官办女子师范学堂,兴办女校的火种,在全国点燃……女子学校的成立与发展,是女子同性恋爱发展的温床。在这种小型的“女儿国”里,女性之间的情谊得到深入的发展。

但从“姊妹情”到同性恋爱,这中间还是应该有个质的距离。姊妹情,什么时代里都有,现在看更是稀松平常,两个女孩子手挽手走过大街,倒算个不错的风景,很少有人去苛责。那么,姊妹情和女子同性恋爱之间的界限为何?

五四时代女性的同性恋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往往更强调精神上的惺惺相惜,有点联合起来反对封建婚姻的意思。虽然在凌叔华的小说中,主人公已经有了某种肉体上的接触:云罗半夜醒来,躺在暖和和的被窝里,头枕着一只温软的胳膊,腰间有一只手搭住,忽觉到一种以前没有过且说不出来的舒服……这种接触带来了愉悦,使女学生们发现了自我身体的美妙。可这到底还是控制在女性之间相互欣赏的范畴内,精神需求远远大过肉体需求,女性的同盟,它更像是反击苦闷的一种武器。

如果仅就精神接触层面看,姊妹情谊发展得深一点热烈一点,似乎就有同性恋爱的嫌疑。当初,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联袂出国游学,张爱玲父亲就曾说她们是同性恋爱……真不真倒是其次,恋爱这东西,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根本无法去考证。可她们携手闯天涯的姿态,倒算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击,放到现在看,依旧先锋。

感情世界原本就是模糊的,毛边的,今天进明天退,谁也说不准,恋爱的感觉究竟在哪天开始,又在哪天结束?怎么才叫做恋爱?较深厚的女性友谊,如果就算是同性恋爱的话,那么从《海滨故人》到《长恨歌》,故事里那些依偎在一起,低声耳语的女学生们,算不算同性恋爱?显然有点风声鹤唳,大概都还不至于。

单纯地从友谊深入发展的角度,来切入当年女子之间的恋爱,显然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当我们把目光调向五四以后的民国时代,看那个时代女性之间发展恋爱的奇特风景,我们不能不强调当时的大环境……这时节女性之间的恋爱,多少有点乌托邦的味道,这种乌托邦理想的建造,又有点像是被逼出来的。它是对于当时两性关系的一种反动:两性恋爱没希望了,好男人都结过婚了,没结过婚的实在都不像样子,独身又太孤苦,那么只能和小姐妹们依靠在一起,相互慰藉,共同行走人生路。就像《红楼梦》里小戏子藕官与菂官进行恋爱,它恐怕也有社交环境有限的因素,在舞台上表演,演着演着就动了情,成了假凤虚凰。

庐隐在小说《丽石的日记》中,曾借“丽石的日记”写道:“我从不愿从异性那里求安慰,以为和他们……异性……的交接,总觉得不自由。沅清她极和我表同情,因此我们两人从泛泛的友谊上,而变成同性的爱恋了。”

丽石和沅清的恋爱,是从对于异性世界的抗拒开始的。她们的恋爱实践,有点共同排解人生寂寞、寻找人生出路的意思。丽石把沅清作为灵魂上的伴侣,可沅清到底在家庭的安排下,去同年轻有为的表兄结婚了。丽石终因心脏病死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凌叔华:说有这么一回事(2)

庐隐在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异性恋爱行不通,所以丽石和沅清才开始同性恋爱的。在小说中,庐隐特别叙写了“雯薇”和“归生”一女一男两个角色,他们一个走入了婚姻,一个在异性恋爱苦闷中挣扎,但都没能得到幸福。丽石和沅清的恋爱,则可以看成是站在异性恋爱失败废墟上的一种探求。只可惜,这样的恋爱,同样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五四时代,恋爱作为个性解放的一部分,大肆兴起,封建礼教那一套为时代新人们所鄙弃,年轻人的情感之枷,猛然被打开。男人们在这场运动中,占尽先机,感情的岩浆,找到了出口,无限制外流。在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很多男人在家里找不到恋爱的感觉,感情没寄托,那只能到书寓中去找,和*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遮掩吃醋,打情骂俏,反倒给了男人们一种心理上的舒解。可在新时代,恋爱是被允许的了,男人们走出来读书,女校也纷纷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学校也开始开女禁……男女同校的办学模式,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实行,这些都在客观上,给男女恋爱提供了条件。

都是青春年少,烈火干柴,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恋爱大过天,不恋爱,简直就是落伍。看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情书,热烈程度,擦根火柴就能点着了。心啊爱啊肉啊,看多了头皮都麻,男女双方对心中的那份情爱,仿佛还没有学会足够的语言技巧去表达,纯靠强度和热度来达成目标。

可“浮荡少年”的出现,又不能不让新女性对男人们丧失信心。“浮荡少年”对爱情抱游戏主义态度:爱情就是玩玩而已,他们从爱情的游戏中找心理的满足。但在这种游戏里,吃亏的大多是女性。当初大家呼吁社交公开,为的是男女两性心智的健康发展,可“浮荡少年”们的行径,无疑破坏了社交公开的崇高性,女性们没安全感了。于是,有的人选择独自逃避……抱定独身主义,有的选择联合起来逃避……走到女子同性恋爱的天地里去。

有什么办法呢,情况空前复杂。对于大多数女学生来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要坚决反抗,浮荡少年的恶意玩弄要坚决抵抗,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不少男学生出来读书的时候,都已经在老家有过一次包办婚姻,石评梅两次恋爱,庐隐的婚姻,都曾遭遇过这种尴尬。

那时代流行一句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婚姻到底不似恋爱,它有法律效应,婚姻的世界,是讲究一个先来后到的,正房夫人在家中坐着,就算后来者确是动了真感情是真正伟大的恋爱,但只要男人们没同原配妻子实行离婚,新女性们就没有名分,她们与爱侣间的结合,顶多也只能算是“事实夫妻”。

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国的两性关系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窘迫,譬如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多么艰难,付出的代价,多么巨大。离婚,于心不忍,不离婚,痛苦不堪,最后只能折中?不离,但是也不和原配在一起过。

如此折腾,坚强如许广平者还可以承受,意志稍微薄弱一点的,就受不了了。石评梅为了成全爱而做的独身,就是一种对于尴尬的两性关系的望而却步。而她的好友庐隐在爱人郭梦良去世后,返归北京同石评梅的日日相伴,也算是一种相互慰藉……在新的恋爱婚姻中筋疲力尽后,只有女人能懂得女人(她们二人当然不是同性恋爱,只是相互安慰)。

所以说,民国时代女学生之间的同性恋爱,有一个痛苦的底子,包含了一种对于男性世界的失望,它是在女性认为是污浊的男性情爱的土壤里,长出的一朵花。它有点柏拉图之恋的味道,它在发展的最初,不强调肉体关系,它顶多算是携手走天涯,相濡以沫,相互取暖,相互搀扶,和后来的同性恋爱大不一样。张爱玲晚年写《小团圆》辨识得清:九莉和比比睡在一处,九莉碰到比比结实冰凉的大腿,忽然感觉厌恶,九莉这才放心,原来她们之间不是同性恋爱。

民初时代的女校里,女学生之间的恋爱,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远离男权的小环境中萌发的。但这样的恋爱发展下去,究竟会如何……为逃避*的男权社会,女性间搭起的情感之桥,到底能不能稳固地存在下去?丁玲在小说《暑假中》就写到几位为抗拒*的社会而立志独身的女教师,在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相互产生了感情:承淑爱上了嘉瑛,春芝对德珍有感觉,玉子和娟娟甚至还有恣意接吻的动作……其中的猜疑与嫉妒,给她们带来了痛苦,女子恋爱的世界,同样有着精神上的苦闷,女子们的联盟,仿佛也并没有建立出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桃花源。

当然,在这种柏拉图式恋爱之外,也有对肉体有需要的女子同性恋爱。郁达夫在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就曾从男性的角度,对女子间的恋爱进行了想象性构造。杭州某女校,女学生郑秀岳与冯世芬的友谊,已经发展到上课吃饭自修睡眠散步都在一处。后来冯世芬因恋着小舅舅的缘故,离开了郑秀岳。独居且意志薄弱的郑秀岳,在学校的女金刚李文卿的诱惑和强迫下,与之实行了恋爱。如果说郑秀岳对于冯世芬,是精神上的依恋,那么李文卿对郑秀岳,则完全是肉体上的占有。李文卿这个人物形象,彻底颠覆了以往女子同性恋爱唯美的风格。郁达夫在这篇小说中,不乏露骨的*描写(他自己也说这篇小说将要变作他作品中最恶劣的一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两性关系走过了那一段新旧交替的动荡季节,逐步走向稳定,矛盾仍旧是有,家庭中男女两性的地位,依旧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平等,可两性的关系,到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搓麻将买菜带孩子的太太,取代了轰轰然去恋爱去革命的女学生,成为社会坚实的栋梁,女人之间的安慰,也还是有,但大多点到为止。那种相濡以沫的姐妹情谊,更像是现在“闺蜜”间的相互喜爱,不会极端到去私奔。于是,五四时代的女子同性恋爱风,便渐渐消歇下来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萧红:爱情的密度(1)

萧红与萧军那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流传到今天,在不少人眼中,俨然成了一个“东北式”爱情的范本:女的美丽哀愁,有那么点软弱,那么点小鸟依人,然而内心却是坚强的;男的则有点大男子主义,动辄肝火上扬,怒发冲冠(似乎有点家庭暴力倾向),拯救了她,爱她,但却不给她足够的重视,只把女人当作次等公民,理所当然地认为她的文学,低他一筹。

这样的“解读”,其重大依据之一,恐怕便是聂绀弩在回忆萧红那篇《在西安》中,曾写到过的萧红的话(当中有一句,或可作为证据):“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这里所说的“做出气包”,是否就是遭遇到了家庭暴力(特指热暴力,即动手打人),我们不敢笃定。但梅志女士(胡风先生的夫人)在1984年却写过一篇《“爱”的悲剧……忆萧红》,当中提到一次“打人”事件:“她去日本不久,鲁迅逝世了。这年冬她回来了。萧红心情非常好。在一个刊物邀请的小宴会上,她是那么情绪高昂。可惜这时间太短暂了。后在一间小咖啡室相聚,萧红夫妇也来了。萧红的左眼青紫了一大块,她说:‘没什么,自己不好,碰到硬东西上。’‘是黑夜看不见,没关系……’在一旁的萧军以男子汉大丈夫气派说:‘干吗要替我隐瞒,是我打的!’萧红淡淡一笑说:‘别听他的,不是他故意打的,他喝醉了酒,我在劝他,他一举手把我一推,就打到眼睛上了。’萧军却说:‘不要为我辩护!……’”不知道这是不是误伤。

萧红去世多年后,萧军在辑注萧红书信的时候,的确针对所谓“家庭暴力”的质疑,做出过一个简短的“辩解”:“有一次,我确是打过她两巴掌。这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们争吵起来了,她口头上争不过我,气极了,竟扑过来要抓我……我这时正坐在床边……我闪开了身子,她扑空了,竟使自己趴在了床上,这时趁机会我就在她的大腿上狠狠地拍了两掌……这是我对她最大的一次人身虐待,也是我对她终生感到遗憾的一件事,除此再没有了。我们也常常把每次争执,事后作为笑料来谈论,彼此自我讽刺着……”

以萧军先生的耿直,这样的注解,恐怕所言无虚。可这样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