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开封有什么历史故事 > 第27部分(第1页)

第27部分(第1页)

张皇后毅然道:“妾意已决,不必再劝。李将军能让我清清白白、平平安安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是感激不尽了。九泉之下,我会为新的王朝和黎民百姓祈福……”

李岩无可奈何,挥手和众人离开,关紧殿门,施礼为张皇后送行。

张皇后从容不迫地换上白衣白裙,悬梁自尽。李岩命人将她的遗体装敛,护送回开封柳园安葬,使这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的大梁女儿终于魂归故土。

针 炙 铜 人

北宋天圣年间,刘太后垂帘听政,指点江山。年方十六岁的宋仁宗赵祯专心读书,学习治国本领。他天资聪颖,心地善良,只是体质较弱,小病不断。一次,他饭后胃不舒服,忙请御医诊治。御医小病大治,开了许多名贵的中药。谁知服用后胃病越来越重,烧心,吐酸水,甚至厌食,人也越来越瘦,服侍他的人很紧张,赶忙禀报刘太后。

刘太后很重视,在朝堂上提及此事,有个大臣举荐东京名医王惟一为皇上冶病。王家世居东京,祖传行医,王惟一刚过不惑之年,医术精湛,朝野闻名。王惟一奉诏进宫,对赵祯望闻问切之后,便掏出几枚银针,扎进龙体相关穴位,运用捻、提等手法治疗。赵祯只觉局部麻沉,并不感到痛楚。一会儿,他又占点燃艾条熏热穴位,赵祯顿觉胃部好了许多。经过几次冶疗,症状消失,胃口大开,身体反而比过去好了许多。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赵祯为此专门设宴答谢王惟一。席间,赵祯举杯敬酒,说:“此次朕患小小胃病,吃了不少药,花费很多银两也没治好,王大夫妙手回春,只用几根银针,不用分文就治好了朕的病,卿能否说说你的医术吗?。”

王惟一有的放矢,侃侃而谈:“针炙术是祖国源远流长的医术,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时,常被一些尖硬的物体触碰到身体的某些部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上原有的疼痛减轻或消失了,这种现象引起有心人的兴趣,经过研究,发现人体内气血运行有很多大的干线,称做经;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称做络;经络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而在经络上布满了穴位,如果刺激不同的穴位,就能治疗不同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制造工具,有意识的刺入穴位,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积累,便形成了针炙术。中囯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贯串了经络学说。”

赵祯笑道::“小病小痛,针到病除,简单易行,这是个好办法。”

王惟一正色道:“针炙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陛下未免小看了它。它不是小打小闹,可有可无,它可以医治许多疑难杂症,甚至可以起死回生哩。”

赵祯不以为忤,恭敬地道:“请以事实证明。”

王惟一说:“昔日黄河流域有个虢国,太子病故,准备安葬。恰巧神医扁鹊路过此地,询问了太子病情后,认为太子是假死,可以救活。于是,他用砭石(即石针),扎入太子头顶的穴位,太子很快有了呼吸,终于清醒过来。此事被虢国人到处传颂,说扁鹊可以起死回生。”

赵祯沉思有顷,说;“针炙术是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造福黎民。特别是对那些看不起病的穷苦百姓来说,尤为需要。针炙术值得大力推广。”

王惟一深受感动:“陛下有此真知灼见,这是大宋百姓的福气。”他忽然皱起眉头,口气一转,“凡事有利也有弊,针灸术如果掌握不好,也会害民扰民哩。”

赵祯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唐代以前,医生施行针灸术主要依照《皇帝明室经》,做为统一片的治疗守则,因此医疗事故很少。后因唐末战乱,《皇帝明室经》下落不明,因而在治疗中便失去了行业标准。到了本朝,大夫根据自己对医书的理解,自行其事,想当然地进行针灸治疗,出现了大量误诊误冶的现象。如今愈演愈烈,更加混乱,甚至出现一针把人扎死的个案,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赵祯听后心中着急,问:“事情这么严重,必须设法制止。卿说应该怎么办?”

引起朝廷对针灸术存在问题的关注,正是王惟一进宫赴宴的目的,他恳切地道:“我做为民间大夫已经无能为力,当务之急是由朝廷出面,制定一个新的国家标准,强制推行,方能改变局面。”

赵祯连连击掌,道:“好,人命关天,迫在眉睫。朕欲将你调入太医院,专职负责此事如何?”

王惟一喜出望外,连忙跪倒:“臣遵旨,谢恩。”

刘皇后得知后,见年纪轻轻的儿子就能关注国计民生,体恤民间疾苦,心里也很高兴,一切照准,还责承太医院的御医协助王惟一尽快完成此事。

针灸术的国家治疗统一标准细则很快制定颁布了,混乱局面大大改观。由于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尚有一定的难度,缺乏说服力。王惟一认为应该有一个比文字记载更直观的形象来推行针灸术。他的创意又得到赵祯的全力支持,选派绘画、雕塑、杵作(法医)等诸多专家从旁协助。王惟一认真总结前人经络学说,结合对人体穴位的治疗实践,精心设计了人体模型,又从全国征集能工巧匠,进行铸造针灸铜人。経过各方不懈的努力,针灸铜人终于在天圣五年(公元一零二七年)问世,所以又称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乃青年男子形象,真人大小,*直立,全身密密麻麻凿满了穴位。体表遍涂黄腊,古色苍碧,晶莹射目。用时向体内注满清水,银针对准穴位刺入,针入水出,奇妙无比。一按机括,铜人可前后一分为二,体腔内有木制脏腑,人体构造一览无余。也可用于解剖学教育,这比西方同类模型的出现要早八百年。天圣铜人共两具,一具存放太医院,供培养、考核针灸大夫专用;一具摆在大相国寺公开展出,向世人普及针灸医疗知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宋仁宗赵祯一生和针灸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政后曾多次主持太医院针灸大夫考核,严格把关。王惟一为铜人穿上常人的衣服,考生要隔着衣服把银针刺入准确的穴位,这是很不容易的。只有考试合格才能治病,否则不准行医。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太医们进行不懈的研究,中医针灸术日臻完善,达到完美的境界。

赵祯每次生病,总把针灸治疗做为首选。一次下朝,他忽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非常难受。内侍急忙去请王惟一。王惟一用银针刺入他脑后一个不知名的穴位里,捻转一番,针拔出后,他顿觉头脑清醒,浑身舒坦,脱口而出:“好惺惺(清醒)!”王惟一便把这个穴位命名“惺惺穴”。赵祯到了晚年,王惟一已经去世。他常患腰疼,久治不愈,行动不便,很是苦恼。王惟一的关门弟子得知,毛遂自荐要给皇帝治病。这位年青弟子用针刺入腰部穴位,同时用艾熏。针灸完毕,赵祯立马就能站起来,健步如初。当他得知腰部这个穴位尚无名字时,龙颜大喜,钦赐“兴龙穴”。

北宋灭亡时,大相国寺内的铜人被金兵掠走,后经朝鲜辗转流入日本;太医院里的铜人流落民间,被南宋小朝廷找到,后来做为贡品献给元军,下落不明。从此,国宝天圣铜人在中华大地上不复存在。时光飞转,到了掀起改革开放大潮的一九八七年,包括中医、美术、考古、冶炼、铸造在内的全国各界专家云集古都开封,终于将失传了近千年的天圣铜人再造出来。这具针灸铜人仍存放在大相国寺内公开展出,续写近中华医学的辉煌。

轩 辕 盘 鼓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生活着有熊氏、烈山氏、九黎族三个大的联盟氏族部落。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贪婪、凶暴,经常欺凌其它弱小部落。为了独霸中原,他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打败了烈山氏。烈山氏首领炎帝走投无路,只得向有熊氏求救。

有熊氏首领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县),是人类智慧的化身。在他领导下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抽丝、舟车、文字、音律、历法、器皿等,使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原始文明时代,受到百姓拥戴。他早已洞悉蚩尤吞并华夏的野心,便决定和炎帝结成联盟,向九黎族宣战。

双方在涿鹿摆开阵势,准备进行生死决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狗首人身,铁臂铜腿,各率一支劲旅披坚执锐,凶猛无比。而炎黄联军只有六个部落兵马,实力十分悬殊,看来凶多吉少。

黄帝面对强敌,沉着镇定。开战之前,他命大将风后用园木掏空做架,用犀牛皮上下蒙面,按图日夜督造八百件这样特殊的物品。风后造好后,请黄帝验收:“大王,它叫什么名字呀?”

黄帝沉吟良久,道:“看样子像扇磨盘,就叫盘鼓吧。”

大家都不明白这种奇形怪状的盘鼓在作战时能派什么用场,纷纷询问。黄帝用木棒轻轻敲击盘鼓,当即发出“咚咚”的声响,算是回答。

黄帝把二百面盘鼓留做中军使用,六百面盘鼓分发到六个部落,并且召集所有首领面授机宜。

第二天清晨,九黎族发起了全线进攻,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炎黄联军严阵以待,巍然不动。忽然,黄帝挥动图腾,八百面犀牛皮大鼓一齐擂响,犹如晴天霹雳,震聋发聩,恰似千军万马,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声震百里。九黎族将士不知遇到了什么妖魔鬼怪,人人胆战心惊,个个手脚发软。联军见状,才明白黄帝的良苦用心和盘鼓的巨大威力。擂鼓将士越发振奋,身姿闪转腾挪,鼓槌上下翻飞,擂得更加激烈,鼓声更加火爆,雷霆万钧,震得敌军人仰马翻。联军乘机反攻,将敌人击溃。

蚩尤也非等闲之辈,见势不妙,立即施展魔法,呼风唤雨,喷云吐雾。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联军困在浓雾之中,伸手不见五指,一时军心浮动,惊慌失措。幸亏黄帝有先见之明,事先和将士约定不同的鼓点表示不同的意思,用盘鼓保持各部的联络,才稳住了阵脚。他又命风后用新造出的指南车,辨明方向,引导军队走出迷雾,全歼了敌军,连蚩尤也被俘处死。

当晚,联军燃起篝火,擂响盘鼓,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从此,轩辕黄帝创造的盘鼓就成了华夏民族作战和喜庆的兼用工具。几千年来,盘鼓逐渐演变成了中原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特别是开封的盘鼓,独具特色,已经擂出了国门,风靡世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