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卿家,有何妙计,如今安禄山的军队已至潼关,可有能退敌者”唐玄宗在龙椅上询问道。
台阶之下跪拜的皆是文武群臣,此刻竟无一人敢答。
唐玄宗见状抚了抚额头,又换了个坐姿,点名杨国忠回答。
“陛下,安禄山谋反早有预兆,如今兵临城下,此前出兵打的旗号为义军,如今称帝,在此上面,他已经输了,他的部下不少是忠于陛下的忠良,恐怕也是军心不稳”杨国忠如是回答道。
此时的唐玄宗对杨国忠也是颇为相信,曾经三番两次的进言都被自己否决,如今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自己对安禄山太过相信。
“陛下,我等可先劝降一波,动摇敌方的军心,然后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出击制胜,我等二十余万军队,定能一举击溃军心不稳的反贼”杨国安继续道。
“陛下,我等虽现在有兵将二十万,但与叛军恐怕没有一战的实力,不如直接固守边关,静待些许时日,敌军人数众多,后备粮草必然不足,趁其不备,一举拿下!”封长青如是说道。
“兵贵神速,叛军尚在陆续赶来,应趁敌方羽翼未丰之时,一举将其拿下,难道等他们后备力量都到了再发起反攻吗?”杨国忠见有人反对自己内心十分不悦。
众人见杨国忠已经发话,便纷纷附和。
“陛下,我见封常清与高仙芝连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恐怕是是想里应外合与叛军,故意留下时间,怕不是也是想谋反”杨国忠补充道。
“我等忠君报国,并无二心,陛下明察”封常清跪在地上忙答道。
唐玄宗见下面又争吵不休,挥挥手道“便依杨丞相所言,命哥舒翰即刻出发,采取迅雷战法,击溃敌军”。
所命哥舒翰也是一员猛将,可如今早已病废在家,领兵打仗不知道,但是忠君爱国之心却是人尽皆知。
久卧病床的哥舒翰,一收到圣旨,便跪谢圣恩,即刻策马前往潼关。
抵达潼关第一时间,便宣读圣旨接手潼关指挥,虽拖着病体,却几日内便观完整个军队的部署,观完发觉潼关易守难攻,是有天然的屏障,只要闭门守城,后勤供应不上敌军便可不攻自破。
遂连夜撰写上书,若两军交战,则失去天然屏障,只需守备,供应粮草,敌军可不攻自破。
然而这封谏言,却流转到杨国忠手中,杨国忠大骂哥舒翰,体弱怕死,自己重拟上书。
最终,哥舒翰大败,潼关失守,将领被俘。
加急文书,直送长安。
破城第二日,文武百官天不亮便在大殿外候着,但等至晌午,群臣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却依然不见唐玄宗出现。
此时大殿太监却说,唐王已在禁卫军的护送下前往了成都,走前下命令,不动国库分毫,为求不伤大唐子民。
原本等待的群臣听完,阵前皇帝先跑了,现在为了不打草惊蛇,竟直接舍弃了文武百官,只能是收拾细软前往成都,赶快去追唐玄宗。
数日后,安禄山终于坐上了长安的龙椅。
“我能有今日如此的辉煌,与众军士密不可分,今日随我起兵的,均可享官升三级,俸禄加倍。”安禄山道。
大殿之下欢呼声一片,久久的回荡在繁华的长安城内。
该封赏的封赏,对没有跑走的,愿意归降,既往不咎,执意不变的,直接打入天牢。
安置完一切的安禄山,心情大好,群臣也撤出了大殿。